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才子佳人,声名传播700余年,无人能及

2024-06-10国风

赵孟頫与管道升,这两位元代时期的璀璨星辰,犹如一对并蒂莲,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中绽放出绚丽的光芒。赵孟頫,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书法技艺,被誉为元代文坛的翘楚;而管道升则以她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细腻温婉的笔触,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至元二十五年,那是一个春风拂面、花开满园的时节。34岁的赵孟頫,风华正茂,正值创作的高峰期;而26岁的管道升,则是青春正好,才情横溢。两人的相遇,犹如久旱逢甘霖,彼此的心灵瞬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们的相识,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在夜空中相遇,交相辉映,璀璨夺目。他们的相知,则如同两条潺潺的小溪,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淌,汇聚成一片深邃的湖泊。他们的相恋,更是如同两颗相互吸引的磁石,无论相隔多远,总能找到彼此的身影。

不久之后,这对才子佳人便珠联璧合,共同谱写了一段段动人的佳话。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元代的文化圈中广为流传,成为了后人传颂的典范。即便是在今日,当人们提及赵孟頫与管道升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深厚的情感与无尽的韵味。

赵孟頫与管道升的爱情故事,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是一段传奇。他们用自己的才华与情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才子佳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元代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赵孟頫与管道升是元代声名远扬的才子佳人,他们
在文学才华上不相上下,各具特色。 至元二十五年, 34岁的赵孟頫认识了26岁的管道升, 并产生好感,不久二人珠联璧合,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直至今日。

赵孟頫

(1254年—1322年),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赵孟頫是宋太祖儿子秦王的后嗣,亦是元代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人称「元人冠冕」。赵孟頫在书法领域上也是一枝独秀,精通各种书写,最精湛的是写楷体及行书,还创造了「赵体」书法。赵孟頫的【赤壁赋】书法秀逸、笔锋遒劲,被誉为元代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盛名之前

赵孟頫,这位在中国书画史上熠熠生辉的巨匠,在成名之前也曾历经坎坷,体验过人生百态。少年时代的他,如同大多数富家子弟一般,生活在湖州那宽广而幽静的大宅院落里。那里的时光仿佛被定格在了一幅幅古雅的画卷中,而赵孟頫便是那画卷中最为灵动的一笔。
在那段日子里,赵孟頫的主要任务就是日复一日地书写【千字文】以及深入学习儒学经典。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任务,却为他日后的书画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并非机械地重复着【千字文】的每一个字,而是用心去感悟每一个字的韵味,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更值得一提的是,赵孟頫在书写过程中并不拘泥于一种书体。他深知书法的魅力在于变化与创新,因此经常变换各种书体来练习。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使得他的书法技艺日益精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和磨砺,后来赵孟頫创作出了著名的六体【千字文】。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精湛的书法技艺,更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可以说,正是那段看似不如意的岁月,成就了赵孟頫日后在书画领域的辉煌成就。

赵孟頫 六体【千字文】

颇为有趣的是,当赵孟頫步入中年,仕途得意之际,他曾有一次机缘巧合地重归江南故土。此时,一位名叫田良卿的收藏家,在市场上慧眼识珠,不惜重金购得了一卷赵孟頫早年所书的【千字文】。田良卿对此卷爱不释手,特地登门拜访,恳请赵孟頫亲自为其题跋。

从青涩少年到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赵孟頫在湖州的老宅中,究竟挥毫泼墨了多少遍【千字文】,恐怕连他自己都难以细数。那些岁月里,他无数次地书写着这部千古经典,然而绝大多数作品都在完成后便随手丢弃,未曾多加留恋。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奇妙的巧合。不知是哪位有心人,在时光的洪流中,从哪个不为人知的角落寻得了赵孟頫的这一册【千字文】,并将其珍藏起来。如今,这卷珍贵的墨宝得以重见天日,不仅见证了赵孟頫的书法才华,更成为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佳话。

赵孟頫 六体【千字文】

在公元1272年那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年仅十八岁的赵孟頫踏上了通往临安的路途,赴国子监一试身手。他才华横溢,考试结果颇为可观,成功获得了「中国子监」的荣誉。

考虑到赵孟頫父亲的情况,靠荫补晋升之路显得漫长而艰辛,且充满重重门槛。若想攀上更高的职位,非得皇帝亲自赐进士出身不可。赵孟頫选择参加国子监考试,或许正是出于这样的深谋远虑。他渴望踏入太学的殿堂,毕业后能一举获得进士的身份,从而为自己的仕途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谋求更为光明的上升机会。

他的决心如同春日的阳光,温暖而坚定,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他深知,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心中的梦想。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征途,期待在未来的岁月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赵孟頫

1276年,临安城向蒙古兵投降。在蒙古人的征战史上,作为一国之都的临安史无前例地「无血开城」。没有屠城,没有杀戮,没有用大火烧毁这座人口超百万的世界超级城市。蒙古人就这样来了。南宋和赵孟頫的无忧时光同时结束。

赵孟頫 红衣罗汉图卷

蒙古人占领临安时,22岁的赵孟頫已是一个成年人了。作为一个正好赶上国破的知识分子,他像很多传统的知识分子一样,选择做了遗民。这段时间,赵孟頫写了大量的遗民诗。

赵孟頫 款

宋朝灭亡后,赵孟頫回归老家湖州居住。 母亲看到赵孟頫终日惶惶然的样子,就对他说:「天下既定,朝廷必偃武修文,汝非多读书,何以自异齐民?」意思是说,天下已经平定,不会再有战乱了,朝廷也会更多地支持文化事业,你要是不多读书,早晚混得跟老百姓一样。于是,赵孟頫从母命「自力于学」。

赵孟頫 临【兰亭序】

1278年,赵孟頫踏上了潜心钻研儒学的旅程,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撰写自己的儒学巨著【尚书集注】。这部著作,历经岁月的洗礼,直至他44岁之际,才得以圆满完成,可谓是他毕生心血的结晶。
在后来名扬四海的「吴兴八骏」中,赵孟頫之所以备受瞩目,并非因其书法之精妙绝伦,亦非因其绘画之瑰丽多姿,而是源于他那渊博的学问。他的学识如同深邃的海洋,广袤无垠,令人叹为观止。
赵孟頫的学问之路,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历经坎坷与艰辛,却始终坚韧不拔,奔流不息。他深入研究儒家经典,汲取前人的智慧,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他的思想如同璀璨的繁星,照亮了后人的前行之路,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可以说,赵孟頫的学问成就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他的学术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更深远的奥秘。

赵孟頫 行书【赤壁赋】

1281年是赵孟頫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此前父亲的墓被毁,这一年他将父亲改葬湖州城南,不久母亲也病逝。此时,诗友、画友以及书法同道,成为赵孟頫联系最多的人。更重要的是,这一年,元朝大臣夹谷之奇任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佥事,并与赵孟頫相识。

1282年,夹谷之奇被召为吏部郎中,他特别推荐赵孟頫入朝,但被赵孟頫婉拒。 对于此次婉拒,有很多说法,但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赵孟頫的母亲新丧。赵孟頫若此时出仕,是违反礼制的行为。守孝之余,赵孟頫四处搜求名帖。

【淳化阁帖】法帖第六

1284年,他在吴兴一家书铺里,找到了【淳化秘阁法帖】的二、五、八卷。【淳化秘阁法帖】是宋以后书家的最爱。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人摹刻于石上。赵孟頫经过将近一年的搜寻,凑齐了全帙。得【淳化阁帖】后,经过千百遍揣摩学习,赵孟頫的书法艺术迅速提高,加上自己的内化创造,终成一代名家。

赵孟頫 绘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33岁的赵孟頫终于迎来了新的转机。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隐居于江南的宋代遗臣,赵孟頫名列其中。这一次赵孟頫没有拒绝。第二年,赵孟頫来到京城,觐见忽必烈,「孟頫神采秀异,世祖称为神仙中人,使坐于右丞叶李上」。

1292年,38岁的赵孟頫因朝中的政治斗争,离开京城到济南做官,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赵孟頫的艺术活动明显多了起来。自己多年的积累,再加上在京城时博览皇家巨藏,赵孟頫的才华得以释放,此后数十年间,创作了一件件流传后世的艺术作品。

赵孟頫【水村图】

娶才女管道升

众所周知,赵孟頫的夫人是著名的书画家管道升。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即赵孟頫35岁时,才娶了管道升,「廿六年,归于我。」

正是在赵孟頫出仕前夕,他有缘与以「任侠」而闻名乡里的管伸相遇,管伸非常喜欢他,有意把自己待字闺中的大龄女仲姬(管道升,当时已经26岁)嫁与他。很自然地,一见之下,管道升对赵孟頫一见倾心。管道升能诗,能书,能画,能刺绣,是一位全能型才女,据传长相也十分美丽,是那个时代的「女神」。

赵孟頫 绘

赵孟頫与管道升结婚后,两个人一起在杭州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这一阶段也成为赵孟頫艺术创作的黄金期。

从【行书归去来辞】【行书洛神赋】【楷书帝师胆巴碑】等书法作品,再到【水村图】【秋郊饮马图】等绘画,铸就了赵孟頫独具一格的风格。

管道升 绘

管道升

(1262年—1319年),字仲姬,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与赵孟頫是夫妻关系,先后被封为吴兴郡夫人、魏国夫人,人们称管夫人。管道升是元代杰出的词曲创作家、画家及书法家。管道升的书法受赵孟頫的影响,两人所写的楷书大体相同,笔法工绝。

幼习书画,笃信佛法。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赠名山寺。 在绘画方面,管道升擅长画梅兰墨竹,首次创作的作品为晴竹新篁。

管道升 【墨竹图】

|【秋深帖】之疑

赵孟頫与管道升两人情投意合,留下了诸多佳话,同时也留下了一桩「公案」——【秋深帖】的代笔问题。今世研究者多认为这是赵孟頫代夫人所书。后世争议之处,在于结尾处的署名,繁体字的「升」字,略有涂改。善于联想者就认为,当时夫人正忙,而赵孟頫有闲,于是代夫人给婶婶写信。前面脑子里还记得是替夫人代笔,写到后面却忘记了,一愣神儿,把落款写成了子昂,于是改成道升。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赵孟頫所写信札,除了谈论诗画内容之外的,全部署名「孟頫」,没有一封署名「子昂」,在给亲人的信件中,同样如此。所以,哪怕是赵孟頫真的为妻代笔,其结尾署名,也不会是子昂,而是「孟頫」。此帖「道升」二字, 「道」字基本没有改动,「升」(繁体)字则小有涂抹。以「昂」猜之,沾不上边。

【秋深帖】共十八行,132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秋深帖】释文

道昇跪复婶婶夫人妆前,道昇久不奉字,不胜驰想,秋深渐寒,计惟淑履请安。近尊堂太夫人与令侄吉师父,皆在此一再相会,想婶婶亦已知之,兹有蜜果四盝,糖霜饼四包,郎君鲞廿尾,烛百条拜纳,聊见微意,辱略物领,诚感当何如。未会晤间,冀对时珍爱,官人不别作书,附此致意,三总管想即日安胜,郎娘悉佳。不宣,九月廿日,道昇跪复。

再者,古人虽能代以问候之辞,然笔墨之事,却难以假手于人。问候之语,乃日常琐事,犹如赵孟頫致亲友之书,每每于信末附加温情之语,诸如「老妻附问信,不宣」(【暂还帖】)或「老妇附此上谢」(【幼女么亡帖】)等,以示关切之情。然至于代笔,则多出于不识文字之辈,若擅书之人代他人挥毫泼墨,实为冒犯之举。
至于古时夫妻之礼,夫为一家之主,虽情深意切,亦须恪守礼仪之规。赵孟頫身为朝中重臣,其妻管道升亦深知礼仪之重要,自不会轻易央求丈夫代笔书信。倘若真是赵孟頫代笔,则必会以己之口吻书于婶婶,而管道升若有书信需寄,亦只需附加一句「道升不别作书,附此致意」,便可了无遗憾。
观此【秋深帖】之内容,并无深意需借赵孟頫之手传达,亦无需言道升之意。因此,此帖应系管道升亲笔所书,代笔之说,实属无稽之谈。

管道升 绘

|不离不弃

赵孟頫与管道升在文学上的出众,让人可望不可及。管道升夫妇在元代都是显著的名人,两人在文学风采方面各有春秋,又相互影响。除了管道升夫妇的博学外,最让人羡慕的就是两人神仙眷侣的生活。

管道升 绘竹

在古代社会,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唯独在管道升夫妇这里是实行一夫一妻制。这都要归功于管道升过于常人的智慧。常言道,再恩爱的夫妻也会发生矛盾和争吵,但管道升在处理夫妻关系上还是十分有办法的。

管道升 绘

管道升夫君官职越做越大,被封为魏国公。上了年纪又做了大官的管道升夫君,虚荣心高涨,萌生了想纳小妾的念头。于是管道升夫君写了一首词给管道升,面对夫君的要求, 管道升非常的冷静,并不责骂也不顺从。 看到夫君写的词后,用高雅通达又深情的情感和积极的态度回复了一首【我侬词】。

【我侬词】—— 管道升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这首词,巧用新颖的喻意阐述了二人夫妻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也表达了管道升对爱情的忠贞。管道升夫君看到这首词后,至此打消了想纳妾的念头。 从此管道生夫妇二人伉俪情深,彼此相伴一生,不离不弃直至终老。

管道升 画梅

1311年,元仁宗即位后,赵孟頫闻诏赴京。此次赴京,成为赵孟頫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光。延祐四年(1317年)赵孟頫被封为一品官,管道升也被封赠为「魏国夫人」。

第二年,管道升身患疾病,眼看名医良方医治无效,赵孟頫向皇帝请旨,要求带妻子回南方疗养,皇帝恩准。1319年,他们得以买舟南还,归途中,管道升病逝,这给赵孟頫巨大的打击。1322年六月,赵孟頫逝于吴兴。赵孟頫去世后,仁宗封他为魏国公,并谥其号为「文敏」,以示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赵孟頫作品欣赏

管道升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