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道德经 第03章:统治者掌控人心的法术:「欲望、财富、名望」

2024-07-17国风

题 解

第三章是将天地自然的法则,引申应用到人世间的治道的发挥。这章的文字,明白畅晓,都很容易懂得,很好解释。但也是争议最大的【道德经】篇章之一。老子之时,各国的诸侯,为了争地称霸,不惜任何代价来网罗天下才能的智士。

凡是才智之士,便统称为「贤者」。而这一类的贤者愈多,则天下的乱源也就愈难弭平。所以他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等观点,但今天被许多人认为是典型的愚民主张。对此似乎是仁者见仁,读者宜结合实际,辩证分析,莫要简单盖棺定论。

原 文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 ,则无不治。

注释

①不尚贤: 尚,崇尚、看重。贤,有才能的人。

②不争: 不争夺功名利禄、权势地位。

③不贵难得之货: 不以难得之货为贵,即不珍视稀罕的器物。

④不见可欲: 见,同「现」显示、显耀的意思。可欲,指能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不见可欲,即不显耀那些能够诱发人贪欲的东西。

⑤虚其心: 简化人民的头脑。

⑥弱其志: 削弱他们的意志。

⑦为无为: 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亦即以符合自然的态度去治理人民。前一个「为」字有做、实行之意。

译 文

不标榜奇异的才能,就不会使人民为此而争名夺利;不把珍惜昂贵之物看重,就不会使人民去偷盗;不炫耀那些能以引起人们贪欲的东西,就不会扰乱人民的内心。因此,对于圣人来说,他治理天下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净化人民的内心,满足百姓基本的温饱需求,削弱人民的欲求,增强人民的体魄。总要使人民不怀有成见、不心生贪欲,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任意妄为。遵循「无为」的原则,就可以使天下得到最为全面的治理。

读解心得

对于人才,首重其德还是重其才,无数的大小腐败案例可以看见,有才无德者,造成的祸害更大,他们可以巧取豪夺,变本加厉成为社会发展的毒瘤,使社会价值观扭曲,公平正义沦丧。历史上,每当在乱变时代中的社会,所谓道德仁义,这些人伦的规范,必然会受影响,而惨遭破坏。相反地,乱世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活跃,豪杰纵横四海,民生却一片凋敝、凄惨景象。所以有名言道:需要英雄的年代是不幸的年代。作为一个心怀天下、学识渊博的智者,老子看到的太多了,心忧万民的老人怎能不发出沉重的感叹呢,这个世界不必有太多野心和欲望,大家都安贫乐道,倒也是一片清平安宁的好世界。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不太可能看到现代文明的曙光,他提出的「不尚贤」、「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等主张也难以摆脱愚民的嫌疑。未免也失之简单,究竟是不现实的,实现不了。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曾在殿前烧毁贡献来的巧物,并且下了诏书,「奇技、异服,典礼所禁」。敕令内外臣民,敢有再犯此禁令的,便是犯法,有罪。历来对奇技淫巧、精密工业以及科技发展的严禁,大体上,都是法司马炎这一道命令的精神。

因此,便使中国的学术思想,在工商科技发展上驻足不前,永远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的形态上。但老子毕竟没有权力,他只是提出他所能想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过于消极,就像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乱象,些地方往往简单地颁布一道禁令,一刀切地禁止,管理是好管理了,但可能百姓生活就受影响了。如果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权宜之计也可,但要变成一种管理思路就不好了。应该多倾听民间疾苦,拿出智慧,找到适当的解决办法。

严复说:「虚其心所以受道,实其腹所以为我;弱其志所以从理而无所撄,强其骨所以自立而干事。」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主张,应该对老子上述主张痛加批判才是,但严复取老子主张中的合理因素加以发挥。所做正如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经典事例

●纣王象箸

商纣王刚刚继承王位的时候,并没有荒淫之象。他勇武过人,曾亲自率领部队攻伐边疆部族,屡立战功,巩固了商王朝的统治,臣子们都以为他是个明君。

有一天,纣王在朝堂上与朝臣议事之后,拿出了一双象牙筷子,请群臣观看。大臣们看了之后,觉得这双筷子做得精致大方,颇为美观,都赞不绝口。但是,其中有一个人看了这双筷子之后,却吓得目瞪口呆。其他人问他是怎么回事,只见他面部颤抖,就是说不出话来。

这个人,原来就是商王朝的重臣--纣王的叔父箕子。群臣退朝后,有些与他相交甚好的大臣便去找他询问缘由。这时箕子才对前来求见的大臣们说:「这双象牙筷子做得确实不错,可是我却担心纣王会因为它而变坏。」众人十分不解:堂堂一国之君,怎么会因为一双象牙筷子而变坏呢?

箕子这时才向大家说出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象牙筷子肯定不会放在铏这样的土制的器皿上,必然要用犀牛角和玉做的杯子。用象牙筷子玉杯子不可能会以豆子豆叶这样的普通蔬菜作为食物,那么食物必然是牦牛、大象、豹子幼崽这样的珍馐佳肴。吃牦牛、大象、豹子幼患肯定不会穿粗布短衣在茅屋下用餐,肯定是绫罗绸缎的衣服无数,房子做得很大,台筑得很高。如果这样的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人们就会对他的行为表示不满并且进行斥骂,他就会对反对者进行镇压,他的性格也会因此变得残暴。到了那个时候,咱们还能站在朝堂之上吗?」可是众臣听了,都不以为然。箕子见别人都不理解,就没再说什么,只是不断地摇头叹息。

事情果然不出箕子所料,没过几年,纣王就建造了「肉林」,肉悬挂其中。旁边还设上炮烙,用以处罚囚徒以供他取乐。他还修了一座很大的池子,里面蓄满了美酒,他就与宠妃妲已在此饮酒作乐。群臣时常进谏,他渐渐感到了厌烦。后来他大加刑戮,杀死忠臣比干,并使得微子出走,箕子装疯,弄得群臣归周。纣王由于暴虐无道,最终在周武王的讨伐之下丢掉了江山,自己也送了性命。

一双象牙筷子,最后竟然断送了江山,这样的教训沉痛而深刻。老子所说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实际上就是对统治者的一种警诚。

●玩物丧志

周武王代纣灭商,建立了周朝以后,周边的小国都前来朝拜,并且携带许多特产和珍稀的礼物。其中有个西戎国国君,送给周武王一条獒犬,这条獒犬身高四尺有余,尾大毛丰,能解人意,体格威猛而且善于与人搏斗,与当时中原的犬种大不相同,很是珍奇,周武王于是很高兴地收下。

武王非常喜爱这条犬,每天都和它形影不离。当时担任太保的召公,恐怕武王玩物丧志,于是就想办法劝谏。

有一天,他面见武王。对他说:「现在天下都归附于您,别的国家无论远近,都拿自己最好的东西向您进贡,这固然是由于您的圣德,但是,这些玩赏之物是没有贵贱之分的。关键在于人的德行。没有德,物就不值钱;有了德,物才显得珍贵。一个英明贤德的君主,不应该沉溺于声色享乐之中。一个人如果把别人当成玩物加以戏弄,就会失去德行;如果把珍惜之物当成宝贝,每天玩赏,就会丧失原有的志气。犬马这样的畜生并非本地所产,就不应该饲养它,神禽异兽对于人的衣食住行来说没什么用途,也不必饲养;别国送来的珍宝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要过于稀罕它。对于四方进贡的东西,最好是分封赏赐给同姓的诸侯,以表示公平信诚之意。

武王听了以后,很是赞同召公的观点,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下令将所有进贡之物都分给诸侯和百官,其中就包括那条獒犬。后来,武王励精图治,与文武百官同心协力,打下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

召公所言,正可以说明「虚其心,实其腹」的道理。珍奇之物,只能使人获得感官上的享受,人们会因为对它的强烈追求而迷失方向。只有抛弃浮华,减少欲念,以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为目标,才能从实质上实现天下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