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念先先生书法

2023-12-10国风

释文: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 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 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 石中火, 梦中身。虽抱文章, 开口谁亲。 且陶陶、 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 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 一壶酒, 一溪云。

苏轼行香子词 念先录

作者简介:刘念先(1927-2006),195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后奉命与 同仁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历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书画协会会长。

刘念先中国共产党党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念先(1927-2006),字小石,别名刘岩,男,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文名刘念先出生日期1927年逝世日期2006年毕业院校西北大学历史系字小石。

个人简介:

刘先生1927年7月4日生于陕西省三原县城里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为清末孝廉,父辈曾追随于右任先生多年。他幼承家学,在经史、文学、诗词及书法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功底。1947年以前在三原、西安等地接受小学和中学教育。1947年10月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学习,1951年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本校历史地理系当助教。1952年6月上旬被抽调去西北大学物理系做毕业生分配时的思想工作。

刘念先先生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文化教育等事业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西北行政委员会决定把西北大学的师范学院迁出独立建校,成立西安师范学院,与同时建校的西北俄语专科学校的校址选在西安市南部吴家坟地区的一个历代墓群所在的坡岭上(即陕西师大雁塔校区),这时,刘先生又被西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简称西教部)抽调参加新院校的筹建工作,担任采购组副组长。三人同住在一间简易的工棚中,白天奔波于材料市场、材料供应地和建筑工地,晚上在屋内思虑筹划,既艰苦又紧张。1953年2月,学校的办公院和部分教室和学生宿舍青一色的灰砖平房拔地而起,新大学初具规模(即雁塔校区家属区的大部分地区)。迁校、招生,开始教学活动。这代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良好起步,也凝聚着老一辈建校者的心血。他提起该校的筹建、选址、初建时的设计施工、人员组成、专业机构设置、学校发展状况等等,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是我校前身西安师范学院建校初期的见证人之一。工作成就西安师范学院建校后,刘先生在史地系历史组任助教,精通英语。解放后向苏联学习,要求学俄语,他一度曾去西北大学接受俄语培训。1954年至1955年又到北京大学进修,跟国内世界史名教授杨人鞭学习和研讨法国革命史,结识张志廉等世界史的名教授。进修期满刚回到学校,1955年下半年系主任史念海先生又派他去北京购买文物,在一些行家里手的帮助下买回了一批青铜器和唐三彩等贵重器物,加上郑庆云先生于1956年买回的一批明清瓷器,就奠定了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文物陈列室的基础。50年代中期按照引进苏联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讲授世界近代史课程,教材和科研成果主要是引进苏联的。中苏发生龃龉以后,开始了自己的教材建设,他和老教师张帜范一起为编写世界近代史教材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为使【世界近代史】部颁教材适应我校学生水平,撰写了几十万字的辅导资料。他勇挑重担,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几十年如一日为本科生讲授世界近代史基础课程。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世界近代史专题、英法近代史比较、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史等多门课程。他授课认真细致,内容新颖,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自成体系,尽职尽责,教书育人,堪称楷模;他深谙教学艺术,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幽默风趣,生动感人,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受到历届学生好评。1963年晋升为讲师,1981年升为副教授,曾任世界史教研室副主任。1982年至1983年度荣获校教学质量优秀奖,1983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被评为教授。他培养的研究生多数已成为大学的教学与科研骨干。他退休后仍从事部分教学工作,多次被校外邀请参与研究生的指导、答辨和论文评审工作。先生挚爱自己从事的学术事业,曾加入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等多个学术团体。他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在承担繁重地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具有较高的的学术造诣,在世界近代史的多个领域取得了成就,尤其是在世界近代史的体系变革方面,撰写论文多篇,见解深刻独到,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先生业余常精心研究中国历代书法理论,兼习诗歌和书法,主攻汉隶。其重要经历、活动和情志以吟诗为快。挚友聚会常即席作诗对答或庆贺。退休后除学术论文外,发表的诗词、书法理论佳作约数百篇。【长岭诗集】、【华夏吟友】第二集等均有收录,仅【陕西耆老诗词选】编入的五律、七绝、七言律诗、词就有22首之多。他长期担任陕西师范大学和外校数个院系的书法课,并从事书法理论与当代我省书法名家的研究与评介,曾在【书法教育报】、【陕西师大报】、【少年书法报】、【三秦书画】、【书法世界】、【卫门书法研讨会论文集】等多种报刊及书法艺术研讨会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并被特聘为多家书法报刊专栏撰稿人。从上世纪90年代起长期担任我校书画研究会会长,并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省老年书画学会艺术顾问。在书画研究会的活动中,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传道授业,为提高广大师生参加书画活动的兴趣,长期开设了书画专题讲座和研讨班,亲自主讲诗律解读、读词常识、【兰亭叙】研究、行书和楷书的发展及技法等等。提倡会员自作自书诗词,定期展出互相观摩、讲评,并多次发起举办了跨省跨校际间的书画展览交流及「卫俊秀书法研讨会」等大型活动。先生不顾年事已高,仍积极参与推动优化育人环境活动,主持编纂了【启夏墨缘---陕西师大教工珍藏卫俊秀书法精选】、【艺苑存珍—陕西师大师生书画作品选】等书,亲自撰写前言,校正释文、统稿校对等具体工作,不辞劳苦,不计报酬,确保作品的质量水平。他发动和带领学校书画研究会、老年书画学会的会员为我校新老校区的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学习场所创作了五百余幅书画作品以美化环境,增添文化氛围,激励学生学习,并给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增光添彩。他一生积极乐观,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不懈努力。他身居斗室而心系天下,其书法作品楷行草俱佳,尤其隶书,秀逸精劲,结体波折逶迤,舒展大度,平和简净,横直相安,人书俱老,渐趋化境,曾多次参加省内外书展并获奖或收入选集中,其书风和诗风均含蓄高古,儒雅大度,「一生博学史贯中西,三原遗风敬业书艺」,是他为人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