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唐朝人痴迷汉代元素?费尽心思写汉代人物,李白也不例外

2024-06-06国风

汉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高峰,而唐代诗歌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

汉唐两代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四百余年,但在精神层面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唐代诗人对汉代的关注和描写,不仅体现在对"汉"字本身的运用,更蕴含着对汉代历史人物、建筑、地名等元素的热切追忆。

让我们来仔细看看汉代对唐诗的影响。

正文

汉代元素在唐诗中的数量、分布及主要意象形式汉朝和唐朝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两个高峰,汉朝为第一个高峰,唐朝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二个高峰。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由于暴政秦朝很快就灭亡了。

汉承秦制,在秦朝原有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两汉前后四百年,展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心目中的朝代发展趋势。

一个朝代的建立,之后有一个治世,治世之后便迎来一个盛世,盛世之后是衰落,衰落之后人人都希望有一个中兴时期,中兴之后是灭亡。

汉武帝建立汉朝之后为汉代四百年刘姓江山打下基础,文景时期迎来第一个治世,史称「文景之治」,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六七十年的发展汉朝走向盛世,汉武帝后期走向衰落,昭宣时期出现了汉朝第一个中兴,经过元成哀平四帝的衰落,王莽时西汉灭亡,光武帝把汉朝从灭亡中拯救出来,史称「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完整意义的一次中兴,比起所谓的「昭宣中兴」、「同治中兴」等更具有中兴意义,东汉延续了两百年之后灭亡。

关于汉代历史时间定位,大多数学者将两汉范围定位在公元前年汉髙祖称汉王到公元年曹不代汉自立,两汉之间的新朝并到西汉一朝。

在两汉开始时间段上异议不大,主要异议是在两汉下限上。

有的学者认为两汉的下限在公元年黄巾起义,有些学者也认为这一年是三国的开端。有的学者把两汉的下限定在年董卓乱京。

为了研究方便,笔者将两汉的时间段定位在公元前年到蜀汉灭亡这段时间,包括秦汉之交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同前面的秦朝和先秦王朝相比汉朝可谓昌盛,同后面的魏晋南北朝相比汉朝可谓是统一发达。文治武功,经济、政治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

唐代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高峰,也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峰。

一代有一代的文学样式,说起汉代,我们很快会想起汉代乐府和汉赋;说起宋代,映入我们眼帘的首先就是宋词;讲起元代,我最先想到的是元曲;说到唐代,我们毫不犹豫会说唐诗。

唐诗不仅仅是唐代文学昌盛的象征,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昌盛的象征,唐诗已经作为一个符号代表中国形象。

唐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样式,唐诗中更寓怀了唐代诗人的思想,反映了唐代诗人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唐朝强盛的气象。

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意理胜。

唐诗上自浑激,下及鄙俚,一凡人情物态可以敷饰风雅,无不点染。

唐诗包罗万象,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唐诗反映了唐代诗人丰富的精神生活。

长期动乱之后的统一,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民族交流,帝国经济和国力高度发达,三教合流,唐朝文化开明。

唐诗反映唐代社会生活,以好情为主,抒发自己的感情,反映现实情况。

唐代是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活力的时代。

唐代诗人很重功利、富有理想、胸襟开阔、无所不包。开放的性格,无拘无束的性格敢于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

由于汉唐相似的精神境界,相同的国脉,所以唐诗中有大量描写汉代元素的诗歌。

汉朝到唐朝四百年期间,人们涉及汉代元素却相对较少。

唐诗中的汉代元素不仅仅体现在「汉」字的运用上。笔者根据【全唐诗】统计,在五万首唐诗中有关汉代问题的大概有三千首左右。

在这近三千首诗歌中还不包括那些明显是写唐代事,但是,用汉人和事指代唐人和事的诗歌。

有的利用汉代宫殿这一意象,但看不清是写唐人还是写汉人的诗歌,也不包括在内。

根据比例计算,汉代元素大概占不到十五分之一,看似比例不是太大。

但是,唐诗中用典故或者借用的诗歌并不占主导,而且唐以前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几个时期,相比较而言汉朝所用比例远远大于其他各个时期总和。

这些都可以看出汉代元素在唐诗中的地位,可以看出汉代问题在唐代诗人眼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诗人关注汉代问题的着眼点不仅仅停留在「汉」字上,还有很多其他意象。

唐诗中涉及最多的是对汉代人物的叙写,唐代诗人花费大量心思写汉代人物。

贾谊、项羽、汉高祖、汉武帝、陈阿娇、司马相如、赵飞燕、严陵、王藥等众多人物都是唐代诗人关注的主要对象。

项羽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汉代人,但在唐代诗人眼中项羽就是汉代人,而且花了大量笔墨描写项羽,有许多关于项羽的诗篇。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还有于季子的【咏项羽】「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贾谊年纪轻轻且才华斐然,但却始终郁郁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难免给后人留下无尽遗憾。

唐代诗人在郁郁不得志时,难免会想起同样有不幸遭遇的贾谊。

贾谊在唐诗中往往以贾生、贾傅、贾谊、长沙傅等意象出现在唐诗中。

比较著名的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半夜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处在唐末,政治黑暗。

李商隐这样的才子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晚唐皇帝没有初唐皇帝那种进取心,反而沉迷宗教进入虚无的世界。

所以,李商隐借汉文帝不知欣赏贾谊的才华,只知道把贾谊看成神汉来表达自己心中的苦闷。

李群玉的【读贾谊传】「卑湿长沙地,空抛出世才。已齐生死埋,服鸟莫为灾。」

也写出了贾谊由于得不到士人和君主的认可,而被距谪到相对荒凉的长沙地区,只能作【麟鸟赋】来借以安慰。

贾谊的悲惨状况难免引起唐代诗人的共鸣。

此外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李白的【巴陵赠贾舍人】、【田园言怀】,杜甫的【久客】等等也是写贾谊的佳作。

整部【汉书】除了有关外戚的传记之外,没有专门描写妇女的篇章,【后汉书】中仅有【列女传】一篇。

在两汉史书中,妇女占的篇章相当少,仅作为男人世界中的点缀出现在史书中。

但是,史书中的稀少并没有影响唐代诗人对汉代妇女问题的关注。

唐代诗人对汉代妇女的关注面没有停留在外戚上,在史书中可能仅仅几十字,但在唐诗中却有大量诗篇。

例如,昭君在史书中的记叙并不是太多,唐诗中却有大量的篇章。唐诗中涉及较多的有陈阿娇、班捷妤、昭君、赵飞燕、蔡文姬、二乔等。

班氏家族在两汉时期虽不是显赫豪族,但班氏家族的文史功底却是汉代一绝。

班婕妤以其出色的文学功底冠绝后宫,同时班婕妤在后宫并不显贵。

正是这样,班婕妤也成为唐代诗人歌咏的对象,在唐诗中也有专门以【婕妤怨】为题的几十首诗歌。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代表汉大赋最高成就,司马赋气势恢宏,如泰山之巔俯视大地之感。

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很容易和司马相如产生共鸣,他们十分欣赏司马相如的气魄,也喜欢司马相如赋中那种情感。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那段可歌可泣爱情也为唐代诗人所欣赏。

再者,司马相如为陈皇后写的【长门赋】,虽没有让汉武帝回心转意,但也为后世所咏写。

李白在唐诗上的地位和司马相如在汉大赋上的地位非常相似,李白在其诗歌中多次赞咏司马相如。

汉代时期一些建筑物名称、常见地名也都是唐诗中的常见意象。

汉代众多建筑物中最受唐代诗人关注的当属「未央宫」、「长乐宫」和「建章宫」三宫。

未央宫是汉代君臣朝会的地方,简单点说就是决定国家大政的庙堂之上。

唐代诗人在唐诗中多次用未央宫来指代唐朝权力中央。

「横行俱足封侯者,谁斩楼兰献未央。」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这里的未央并不是指汉宫,而是指唐宫,指唐朝的最高权力机关。

不仅仅以未央宫指代唐朝权力机关,还用汉将来指代唐将,用楼兰指代唐代周边少数民族。

相比于未央宫指代庙堂之上,长乐宫往往指代唐代宫廷生活「何处堪愁思,花间长乐宫。君王不重客,泣泪向春风。」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比起写未央宫的诗歌,写长乐宫的诗歌明白温柔委婉,没有那种建功立业之情,多了一些忧伤缠绵之意。

相比于未央宫是朝会之地长乐宫则是后宫,用长乐宫来表达一种相对柔情就不足为奇了。

建章宫、昭台宫、长信宫、甘泉宫和昭阳殿也是唐诗中的重要意象。

建章宫也曾一度作为武帝朝会的地方,唐代诗人笔下的建章宫意象和未央宫意象多少有点相似。昭台宫和昭阳殿则主要表达和长乐宫相似的情感。

昭台宫是西汉时期的冷宫,孝宣霍皇后和孝成许皇后被废之后都曾经居住在此,所以写昭台宫中则多几分幽怨之情。

昭阳殿因为赵飞燕姐妹居住也颇受唐代诗人重视,尤其是盛唐诗人多以昭阳殿的赵飞燕姐妹相比于唐代的杨贵妃。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鸯鸯。选妓随雕辇,徵歌出洞房。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李白这首诗明处是写赵飞燕,其实是写唐宫中生活,更像是写唐玄宗和杨玉环。

像龙城、新丰、五陵等地名,也是唐代诗人眼中的主要意象。

最脍灸人口的莫过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龙城是汉时匈奴地名,是匈奴集会的重要场地,所以龙城在唐诗中也往往指代少数民族地区。

这里的阴山和长城一线是汉匈战争的主要战场,阴山一线在民族战争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唐诗中还有其他意象借代汉朝,例如,借用汉代官制、官署和官仪名称。

一些特定人物也是重要意象,之前己经有所论述,一些和边疆问题相关的人物会在后面着重说明。

结语

汉唐两代虽有时空隔阂,但精神内核确有承续。

唐诗之所以丰富多彩,很大程度源于诗人们对汉代元素的广泛吸纳和精致表达。

既有对建康文物的缅怀,也有对英雄人物的礼赞,更有对边疆民族的思索。

这种深厚的文化自信和包容开放的胸怀,正是中华文明熠熠生辉的重要所在。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秉持这份民族气节,中华文化就必将充满生机、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