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讲座纪要丨甘肃庆阳南佐都邑遗址考古新发现

2024-01-13国风

1月1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二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韩建业应邀在我馆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甘肃庆阳南佐都邑遗址考古新发现——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见证】的学术讲座,甘肃省博物馆职工及志愿者、甘肃简牍博物馆职工共80多人聆听了讲座。讲座由甘肃省博物馆馆长贾建威主持。

主讲人 中国人民大学韩建业教授

南佐遗址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坐落在泾河支流蒲河和马莲河之间的董志塬上。早在1957年,考古人员就发现了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郊的南佐遗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对它进行过两个阶段的六次发掘。2014年和202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佐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勘探面积约22万平方米。2021年和202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共同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启了对南佐遗址的第三阶段发掘、调查和勘探工作,发现丰富的仰韶、龙山、商周的遗存,认为其主体年代距今5100—4700年,基本在仰韶晚期年代范围内。

南佐遗址总面积在600万平方米以上,是目前国内所见5000年前黄河流域最大的都邑性遗址,甚至是商代以前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遗址,为溯源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重要节点。

遗址的核心区由9座大型夯土台及其两重环壕围成,占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九台」呈倒「U」字形对称排布,北台圆形,位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各有四台对称分布,呈方形,依据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认知,推测圆台属于「天坛」,方台属于「地坛」。「九台」及其环壕的建筑工程量非常惊人,初步估算,需要五千人工作数年时间,这足以证明国家力量的存在与强大。

讲座现场

南佐遗址不仅面积巨大,而且拥有可能用于祭祀天地祖宗的礼仪中心和王公贵族居住的宫城。宫城居于中央偏北,面积约3600多平方米,呈长方形,东西侧殿大致对称分布,以主殿火坛、中门、宫墙南门构成大致南北向的中轴线,这是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布局最严整的「宫城」结构,开后世中国古典建筑布局之先河。

宫城中央偏北的主殿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由「前厅」和「殿堂」两部分构成,前厅和殿堂之间的墙中开三门,东西墙外侧还有散水台。早期宫殿废弃之后,宫殿区主要区域全被夯填,夯填之后在地面上形成晚期踩踏面和房屋。

南佐遗址所有墙均为夯筑,且墙壁、地面都涂抹白灰,是已知的我国最早大规模使用夯筑和白灰面装饰技术的建筑。另外,陶砖和大量土坯建材的使用,尤其是超大空间单体建筑的建造,都显示南佐都邑的建筑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

南佐宫城祭祀区出土了不少本在黄土高原极为罕见的白陶、黑陶、绿松石饰品等贵重物件,宫城东部祭祀区还发现了数以百万粒计的黄土高原罕见的碳化水稻。由此可见,南佐都邑应当存在对远距离贸易获取稀缺资源的控制。另外,南佐遗址出土的成套彩陶、涂抹朱砂的石、骨箭簇等具有十分鲜明的礼器性质。这些都是国家社会的特征。

南佐遗址规模巨大,都邑及宫城布局严谨,出土器物等级颇高,表明当时存在一个以南佐都邑为核心的早期国家社会,其控制管理范围可能涵盖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南佐遗址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见证之一,并且甘肃也是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来源丨甘肃省博物馆(文图/ 研究部

编辑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