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子游残碑】又名【贤良方正·允字子游残碑】

2023-12-28国风

【子游残碑】又名【贤良方正·允字子游残碑】、【子游碑】、【子游残石碑】、【贤良方正残碑】,隶书,刻于汉元初二年(115)六月。碑断为两段,下段「允字子游」残石,存十一行,行六至九字不等,共七十八字。上段「贤良方正」残石,存十二行,行七八字不等,共九十三字。

下段「允字子游」残石出土较早,清嘉庆三年(1798)四月出土于安阳丰乐镇西门豹祠旁,不久就移送到安阳孔庙,后移放在洛阳存古阁。现藏于安阳文化馆。是著名的「安阳残石四种」之一。上段「贤良方正」残石于民国二年(1913)又在安阳出土,现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此碑是东汉隶书中的精品,用笔峻利劲达,掠画和「雁尾」分明,大多重按然后轻提,笔势上扬,略显滞重和粗率。结字上下紧结,左右取势开张,茂密而不乏自然之态,布局疏朗有致。是东汉隶书发展中成熟时期的作品,但比起后期的工整划一、平和精妙来,又多了几分率真纯任、朴厚洞达。

出土以后历来评价很高,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评此碑说:「子游残石有拙厚之形,而气态浓深,笔颇而骏,殆【张黑女碑】所从出也。又书法每苦落笔为难,虽云峻落逆入,此亦言意耳。欲求模范,仍当自汉分中求之。」认为此碑开【张黑女墓志】的先河。郭尚先评价说:「结体在【韩敕】、【郑固】之间,东京初年书类如是,观其古谈,足正魏晋以后矫强之失」;又说:「此书纵横跳掷,一洗唐人方整习气,唯未平淡,稍佻耳。」此碑「允字子游」残石有重刻本。

朱拓本

局部欣赏

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一般说来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大成期。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

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语出【书林藻鉴】,马宗霍辑)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裴李岗文化,在裴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类文字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非现人能识别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演变历史

书法的演变一般是指书法字体的演变。一般说来魏晋时期既是书体的终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大成期。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体沿革流变,书法艺术异采迷人。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象形文字到甲骨文,商周、春秋还有汉代的简帛朱墨手迹,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的碑帖之争等书法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