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圣地,享誉海内外,拜佛必去之地

2024-04-03国风

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化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佛教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中国佛教形成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或模式,比如,隋唐时期形成的八大宗派被认为是佛教中国化的理论典型;又如,明清时期,在四大菩萨信仰基础上形成的四大名山信仰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指的是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

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 。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清凉山,兴建了大孚灵鹫寺。这座五台山的开山寺,也就是现今的显通寺,为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

五台山并非一座山,它是坐落于「华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环抱整片区域,顶无林木而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交相辉映的佛教道场。

塔院寺位居台怀镇中心,以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而得名。这座大白塔高达54.56米,周围为125.6米,始建于元大德五年,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据记载,大白塔内中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所以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都要朝拜这一圣迹。塔院寺内还有座文殊塔,传说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头发。

菩萨顶位于显通寺后的灵鹫峰上,传说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又名文殊寺,也称真容院。寺前一百零八级石阶,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坊,上书「灵峰胜境」四个大字。佛家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种)烦恼,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

峨眉山位于神秘的北纬30°附近,雄踞在四川省西南部的峨眉山市。自古就有「普贤者,佛之长子, 峨眉者, 山之领袖」之称。峨眉山称为中国佛教圣地,被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据【悲华经】记述:古印度圣王轮转王的第八子泯图。出家学佛后,法名普贤。他修行得道后,在佛祖面前发下十大行愿,要教化众生,修菩萨道,得证菩提,获得善果。【华严经】说:「西南方有山名光明,而普贤与其门人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东晋时期慧持大师到四川,上峨眉山,是佛教僧侣到峨眉山第一人。慧持法师在现时的万年寺基础上初建普贤寺而奉侍普贤。

唐代,先后从外地来了一批大德高僧。他们扩建旧寺,兴建新寺院,招徒传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江陵来的慧通禅师,重建普贤寺、黑水寺、华严寺、延福院、中峰寺,新建了清音阁,使佛教圣地初具规模,故历史上有「慧通中兴」之说。

在宋代,朝廷非常支持峨眉山佛教。这时峨眉山佛教已经声名远扬,不少外方僧人来峨眉山。著名的有慧真广悟禅师,三藏继业、茂真、慧远大师等,他们兴寺宏法,使峨眉山佛教逐渐兴旺。这一时期峨眉山出了三位高僧:一位是画家道宏和尚;一位是别峰禅师,诗人陆游的好朋友;另一位是怀古和尚,著名诗僧,和外地八大诗僧一起被誉为「九诗僧」。

普陀山

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著名的观音道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全山开放有寺院共四十多座,最大的是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和宝陀讲寺,普陀山四面环海,被誉为「第一人间清静地」。

普济禅寺又称前寺,位于梅岑山东麓灵鹫峰下。普济禅寺原名「不肯去观音院」。据历代【山志】记载,北宋元丰三年(1080)钦差王舜封出使高丽,归经莲花洋,有大龟负舟,便向大士祈祷,龟没舟行,以事奏闻朝廷,赐名「宝陀观音寺」。庆元年间(1195-1200)准卫王史弥远奏,列宝陀寺为江南「教院五山十刹」之一。

法雨禅寺亦称后寺,位于白华顶左、光熙峰下。明万历八年(1580)大智禅师创海潮庵于千步沙之北,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二十七年钦赐藏经。三十二年赐帑金,住持如寿、如光等增建殿宇,三十四年,赐额「护国永寿镇海禅寺」。

慧济禅寺亦称佛顶山寺,建在佛顶山巅。其处绀殿崇楼,荫映山巅,瑞霭弥漫,祥云呵护,为香客游人向往之名刹,常有「三步一拜上佛顶」之虔诚信众。据历代【山志】载,山巅原有石亭,内供石佛,明万历间(1573-1619),僧圆慧建慧济庵,尚宝司丞沈泰鸿题额「宝月含空」。

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方圆百余平方公里,北邻长江,南隔太平湖与 黄山风景胜地相望。九华山原名九子山,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第一次称「九华山」,并喻之为「 秀出九芙蓉」之后,俗乃随之,但作为九华山诸峰之一的「九子峰」则仍依旧名不改。

据【九华山化成寺记】记载,唐玄宗 开元(713—741)末年,「乡老胡彦」曾请僧檀和尚至九华山开演佛法,广度男女有情,但为时豪所嫉,官府于是焚其居,废其教。当此之时,新罗僧金地藏渡海入华,并来至九华山, 就「面阳而宽平」的谷中之地「岩栖涧汲」,虔诚行道修习。不久,金地藏在南陵人俞荡等帮助下,写成四部佛经归山供养。

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形成以后,吸引了四方释子前来游参朝拜和驻锡修道,因此,山 上除地藏和尚的旧有灵迹之外,后来又增建了许多寺庵。明、清两代修建者尤多。截止于民 国中期以前,全山佛寺(庵)已达150处左右,其中的9处为丛林,它们是:金地藏塔、化城寺 、祗园寺、万年禅寺、甘露寺、上禅堂、东岩禅寺、乐善寺和慧居寺。

化城寺

是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的开山祖寺,位于九华山的中心谷地,即今之九华街上 。此谷地南有芙蓉峰,北有白云山,东为东崖,西为神光岭,四山环围,俨如城池。寺院始 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寺成,金地藏应请自石室迁来居住。不久后,上首僧胜谕进一步扩 充寺域,增建台殿、山门、放生池、供经台等。建中初(780),唐德宗敕赐寺额名「化城寺 」。

祗园寺

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全山佛寺之冠。原名祗树庵、祗园,位于九华街化城 寺东,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代多次重修、扩建。嘉庆年间(1796—1820),隆 山禅师在寺内开坛传戒,自此成为十方丛林。九华溪绕寺流过,溪上有「迎仙桥」。

万年禅寺

俗称百岁宫。名列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中,位于九华山摩空岭上。寺碑载, 明万历年间(1573—1620),有僧海玉,号无瑕,由五台山至九华,在此岭摘星亭旁结茅而居 ,因亭而名庵,百岁而终,时人称其为「百岁公」,同时在旧庵处改建成宫室,以兹纪念。

东岩寺

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位于化城寺东三里许的东崖上。峭壁如削曰崖,崖中 洞室曰岩。相传地藏和尚初至九华山,即在此东崖的岩洞中习定修法,洞名东岩,又称地藏 洞、金光洞、舍身岩、舍生岩等,都是就地藏在此修习的不同传说而命名。

甘露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位于九华山北半山腰上。此地山水环绕,茂林修竹, 遮天蔽日。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奉旨到九华山进香,行至此地,见风景奇秀,乃说 :「此处筑兰若,必代有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