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住持还是方丈?谁才是寺庙的掌舵人?

2024-06-17国风

当我们走进寺庙的时候,或者看影视剧的时候,会听到大家对寺庙的当家人、一把手的称呼有些不一样呢?

有时候大家喊「住持」,有时候又会称呼「方丈」,那到底是称呼主持呢还是方丈呢?还是说主持方丈都是一个意思,只是称呼不同而已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来看看住持和方丈有什么区别呢?

寺庙的掌舵人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不管是寺庙还是其他场所,必然会有一位「一把手」和掌舵人,来负责寺庙的日常运营和管理。

毕竟不管是什么寺庙都需要一位掌舵人,来负责寺务、戒律和清规等事务;既要处理各种琐碎事务,又要确保寺庙的秩序井然。

而且这位一把手,也是寺庙上下僧人的老师、导师和精神灵魂人物,引领寺庙的精神面貌和佛法悟性。

主持和方丈的设立

住持:

一般情况下,只要有寺庙就有住持 。住持的设立条件较为宽泛,通常要求该僧人是信奉佛教的弟子,佛法有一定的修为高度,并且为人处世受到寺内僧人的认可认同,并需要得到寺庙内罗汉的一致认可。

此外,主持一般寺庙内上下推荐就可以申请成功,最后经过宗教管理局的同意。

方丈:

方丈的设立条件则更为严格。

首先,方丈所在是寺庙,必须是有一定规模的寺庙,或者是寺庙群。小的寺庙是没有资格申请方丈的,小的寺庙主持就可以了。

而且方丈可以是多个寺庙的方丈,管理或者参与管理多个寺庙

其次,方丈的任命通常需要由所在省的宗教管理部门和佛教协会共同决定,才能生效。

住持和方丈的职责

住持:

住持是佛教和道教庙宇寺院领导者的职务称谓,是庙宇寺院的当家职务。住持负责寺庙的日常管理和运营,包括寺务(行政)、戒律和清规(法律)、经济财务等事务。

他们通常是寺庙的常住僧人或道士,是寺庙的固定工作人员。

方丈:

方丈在佛教中通常代表方丈和尚,是寺院的最高领导者。

他们不仅负责全寺的修持(教育)、寺务(行政)、戒律和清规(法律)、弘法(布道)等事务,还具备佛法老师的职责,负责指导和教育其他僧人的佛法学习和领悟佛法。

方丈的地位要高于住持,相当于政府的元首或社会的领袖。

住持和方丈的佛法含义

住持:

「住持」的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 」,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

后来这一词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

方丈:

「方丈」一词源于印度,意指「一丈四方之室 」,即禅寺中住持所居之室或客殿。

在中国,「方丈」一词也用于指代德高望重的师父或高僧。

方丈的最早由来

佛教起源于印度,而「方丈」这一称呼在印度时就已经存在 ,其来源可以追溯到【维摩诘经 】的记载。

根据该经,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所住的卧室虽然仅仅一丈见方,却能容纳二千师子之座,具有不可思议之妙。

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宗派的发展,「方丈」一词逐渐从描述僧人居所的狭小空间,转变为指代寺庙中德高望重的师父或长老。

特别是在禅宗中,方丈既是寺院建筑名称又是僧职名称,既可以指住持人的居所,又可以指住持人本人。

住持的设立由来:

在唐朝以前,寺庙的最高管理者只有「方丈」这一个职务。

然而,随着佛教的繁荣和发展,仅仅依靠方丈来管理显然不够。

为了更好地管理当时大大小小的宗派,一位名叫百丈怀海 的禅师根据经典佛经【维摩诘经 】中的句子拟定了「住持」这一称呼,用于协助管理其他僧人。

历史上方丈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方丈,如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位住持跋陀。

他在北魏孝文帝时来中国传播佛教,并在嵩岳少室山下建造了少林寺。跋陀不仅翻译了多部佛经,还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的,释行正,释永信,虚云老和尚都是著名的方丈,他们在各自的寺庙中担任重要职务,为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寺庙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