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背屏式立佛石造像:世间欢荣,俱向空中去

2023-12-27国风

文物档案

主角:背屏式立佛石造像

体态:高128厘米

出生时间:东魏

出生地: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

藏宝地:忻州市博物馆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历史上曾数次遭遇毁灭之灾:寺院被取缔、关闭和拆除,田产被没收,僧尼被捕被杀或者被迫还俗。一些佛像则逃脱被彻底砸损的命运,秘密掩埋在地下。考古已经多处发现这样的佛像窖藏。2013年9月,忻州市忻府区的一个小区内,在改造地下管道的施工过程中,一批佛教石造像破土而出。

此处位于忻州古城址西北,东北距明代忻州古城北城门楼大约150米,向北20米就是北城墙基址。发掘简报揭示,这里是专门为了埋藏佛像开挖的一处窖藏坑,形制规整。所藏佛像头部和身部断裂,佛像身躯放置底部,上面放置佛首,有意识地保护佛像面部的完整,明显是寺院受到强制措施不得已而对佛像采取的毁坏和埋藏行为。说明这一带有可能是当年寺院的遗址。

在近3平方米的窖藏坑内,经过整理修复,出土了34尊石佛造像,其中立式佛像6尊、坐式佛像6尊、立式菩萨像4尊、骑象普贤菩萨1尊、背屏式佛造像3尊、跪式供养人像1尊、造像碑残件1尊,另有佛首6尊、菩萨首3尊、弟子头1尊、束腰莲座1尊及经幢残件1尊。造像时代上起北魏,下至唐代,以北齐为最多,也有东魏时期造像。其中这件东魏背屏式立佛石造像上刻有发愿文,有着明确的纪年信息。

发愿文共298字,位于造像背屏后面下部,纪年为「大魏武定二年」。武定二年是公元544年,为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的最后一个年号。根据【魏书】记载,从北魏到东魏,佛教十分兴盛,所流通的佛经大多在中原汇集,共有四百一十五部、一千九百一十九卷。由于战乱频仍,工役繁重,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佛门,以躲避苦难。天下丧乱,加上对大臣的屠杀,导致京城众多宅院旦夕为空,施舍给僧尼,充作寺院。最盛时期,僧尼达到二百万众,寺院三万余座。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百姓供养造像之风经年不绝。以「武定二年」为例,除了这一件背屏式佛造像,目前所见还有格龙受造思惟菩萨像、和妣沙李迴香造太子思惟像、张利德造彩绘玉像、戎爱洛造白玉像、路文助造像、李玉钧造像、王双虎等造像、苏绰造像、苏丰洛造像、法仪兄弟等三百人造像、王贰郎造像、杨显叔造像、刘明造像、尼惠遵造像、广福寺刘世明造像、比丘王僧敬等三人造像等,供养人涉及官员、百姓以及僧尼。

东魏祚短,十六年光阴,朝权一直把持在大丞相高欢手中。这一件背屏式佛造像发愿文中讲明动机,便是为高欢祈福而造。主持造像工程的是时年55岁的建义寺沙门僧恪和他的弟子三十人,供养人以「邢氏」为主,除了发愿文尾列出的功曹州主薄邢龙、功曹定襄令州中正邢潜、河涧太守邢粹,这三人均为祖上荫功获得上迁的低品级官吏,背屏背面供养人刻像侧另有「魏故新兴太守邢阳□□」「邢氏母马法华」字样。很有可能,这是一个家族为主要供养人的敬献。春秋时期,都城在今天河北邢台的邢国被卫国所灭,邢姓后人出奔各地,包括山西、河北、山东。南北朝时,邢氏多出任高官,多父荣子贵,形成邢姓河间郡望。北魏时也有少数民族如氐族改汉姓为「邢」的,应该与此无关。而有意思的是,通过解读发愿文「见或缠羁,藉托邢氏」一句,得知建义寺沙门僧恪原本俗家姓邢,使得这件事情有了更为生动的缘起。

在邢阳、马法华夫妻前方的礼仪引领者为「沙门都比丘□□」,名字不辨。另一侧是两个侍佛者的形象,内侧一人头顶高冠,左手托举火焰宝珠,上方题有「勃海大王高欢」字样。「高欢」身后者为「征虏将军刘愿」,刘愿脚下又有「令史虎」和「令史王诞」的名字。忻州忻府区当时为肆州,离晋阳并不远,是内迁侨民的主要安置地之一。学者魏斌大胆猜测,高欢或许到过建义寺,背屏上所刻的正是当时高欢在征虏将军刘愿以及令史虎、令史王诞一众的陪同下,前来寺院礼佛的场景。

魏斌分析,建义寺的建立或许与尔朱荣有关。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北魏孝明帝暴薨,胡太后立三岁的元钊为帝,把持朝政。尔朱荣从晋阳起「义兵」进入洛阳,拥立孝庄帝元子攸即位,改年号为建义。尔朱荣统治时期,孝庄帝使用过建义、永安两个年号。发现造像窖藏地原本属于新兴郡,「永安中」改为永安郡,明显是取自年号。他认为,建义寺或许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寺名被使用。魏斌罗列了尔朱荣与高欢之间的联系,包括高欢继承尔朱荣的晋阳霸府体系,又纳尔朱荣长女为妃;高欢的妹夫厍狄干死后葬于肆州;尔朱荣第四子尔朱文畅出任过肆州刺史;引荐高欢给尔朱荣的肆州秀容阳曲人刘贵,他的次子刘洪徽娶了高欢的第三个女儿高阿难,成为高欢的女婿……

根据发愿文,这区造像高度为「通光趺」「六尺」,也就是一米八有余。按照现在的高度判断,当年约50厘米的基座已失。这尊造像为砂岩,正面为一立佛,面像方圆,法相庄严。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残失,跣足立于圆形台座上。体表大衣通覆两肩,两侧衣缘自颈外垂下,其衣缘近U形垂至腹部。大衣下摆呈连弧状垂至小腿中部,其下另露衣裙摆边两重,垂至脚面。佛像身后为一体的舟形背光,正面以佛像为中心自内向外分为莲瓣、忍冬和火焰三重纹样,背面自上而下分为两部分。上部阴线刻绘6个人物图像,中央为一尊左手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结踟趺坐的佛,佛左侧面佛侍立着「沙门都比丘」和邢阳、马法华夫妻三人,佛右侧面佛侍立着「勃海大王高欢」和「征虏将军刘愿」二人。佛像下方为一立象,象头前方刻一卧姿公鹿,象尾后刻母子二鹿,背景以植物图案点缀,下部为刻在方形界格内的发愿文。

考古人员根据探方地层堆积情况和窖藏坑内埋藏遗物下限为唐代中晚期,结合唐代武宗会昌年间大规模灭佛行动来推断,窖藏坑的佛教造像埋藏时间应在会昌四年(844年)到会昌五年(845年)。这里是北魏迁都佛教造像中心随之从平城南下移至洛阳必经的交通要道,也是大唐长安经北都去往五台山的重要枢纽。湮废的建义寺甚至在史料里也沉沦不见,但是这一批佛教造像窖藏却将迷雾中的一切悄悄唤醒。

唐晋

(责编:马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