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2024-01-18国风

大家好!我是采蘑菇的女壮士,很荣幸大家能在千万头条文章中能看到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加油!为目标努力!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唐.于濆的【戍卒伤春】

【戍卒伤春】

唐代 于濆

连年戍边塞,过却芳菲节。

东风气力尽,不减阴山雪。

萧条柳一株,南枝叶微发。

为带故乡情,依依藉攀折。

晚风吹碛沙,夜泪啼乡月。

凌烟阁上人,未必皆忠烈。

这是一首描写封建时代战士防守边疆的生活及思想的诗。前四句写边塞春景的特色,点「伤春」。中间六句借折攀柳枝和思乡泪涕表达思念故乡的情怀。最后两句则发抒感慨。意思是说:我们这些戍卒长年守边,艰苦卓绝,为国立功,无人过问,而那些以战争起家的将领们,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名而驱兵穷战不已,最后竟落了个凌烟阁上画像表功的结果,但是他们并不一定都是忠烈之人。这两句诗,揭穿了封建社会所谓的功臣皆忠烈的虚假面目,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戍卒伤春】通过描绘一个戍卒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对春日的感伤之情。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多样而丰富的,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意象,将情感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互对照,从而强化了诗歌的艺术效果。比如诗歌中将春天的生机与戍卒的孤独进行对比,将自然的美丽与人的痛苦进行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深化了主题思想。

【戍卒伤春】中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背景。这首诗歌通过对春日的感伤之情的表达,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社会的现实。这种现实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影响了诗歌的创作。了解历史背景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主题思想。是对生命、自然和时间的思考和感悟。诗歌中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感伤之情的表达,引发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思考,更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生和自然的意义。

于濆,唐代晚期诗人,生活于唐懿宗、唐昭宗年间。他出身贫寒,却自幼聪颖好学,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然而,在那个重视门第和权贵的时代,于濆的出身无法为他提供任何政治上的机会。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生平充满了坎坷与不屈。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却因权贵作祟而未能及第。这使他深感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苦涩。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于濆的诗歌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极高。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真挚感人见长,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象鲜明,风格独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据传闻,于濆写诗解救一个乡女的事迹。有一位农家女被当地的县令看中,欲强行纳为侍妾。于漳听闻此事后非常愤怒,他深感社会的不公和恶势力的猖獗。于是,他决定通过诗歌来为这位乡女伸张正义。他用诗表达了对这个乡女的同情和对县令的谴责,这首诗迅速在当地传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最终,在舆论的压力下,县令不得不放弃了这个乡女。这个故事不仅展现出于漳的正直和勇敢,也凸显出他对社会不公和恶势力的反抗精神。

于濆是一个才华横溢、正义感强烈的诗人。他的生平充满了坎坷与不屈,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真挚感人见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他的故事也展现出他的正直、勇敢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抗精神。他的诗歌和故事都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彰显了他的文学成就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