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道德经】四十五章讲大美若缺,学会老子的辩证法,顿感五体通透

2024-06-18国风

【道德经】多次提到圣人如何,为什么不讲完美人格呢?因为在老子的哲学观中,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人,因为完美本身就是缺憾。老子的「有无相生」「强弱转化」,对后世的辩证法起到了重要启迪作用,读老子的辩证法,顿感五体通透,灵魂开窍。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一章讲「大」。它是【道德经】中常用的概念。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越是「大」的事物,越呈现出拙、曲、缺、空等特征,这与我们惯常的认知有很大出入。这一章,咱们就来领略一下,「大」是怎么突破我们认知的?

一、什么是完美人格

在老子眼中,或者说在春秋时代的先贤眼中,什么是完美人格呢?老子用几个「大」字,一言以概之。

(一)大成若缺,福运长久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成」指大的成就、完满的完成;「弊」则是指弊病、缺陷。这句是说,越是完满的东西,看起来越像有缺陷一样,但是用起来却没毛病,反而越用越好。

古人讲究「功成弗居」,大功告成之日,转身离去,深藏功与名。比如越国的复国功臣范蠡,在越王勾践复国大业得成之时,毅然决然地放弃功名,投身江湖,成为一代巨贾。反观一共辅佐越王的大夫文仲,不能舍弃功名,心存侥幸,结局令人唏嘘。

当时很多人对范蠡的行业大为不解,甚至认为他有点傻,好不容易熬到富贵了,却抽身离去。可是当文仲的结局爆出,人们才惊觉范蠡之高明。后来范蠡逍遥江湖,活到了很大年纪,可谓幸福一生。

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越有钱的老板,越不讲究衣食住行。他们站在身边,感觉跟我们没什么区别。老子为什么用「若缺」两个字,说明不是真的「缺」,而是看起来像缺了些东西一样。这种「若缺」的状态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切实开悟,明白了「洼则盈」的人生至理。只有「若缺」才能福运长久。

(二)大盈若冲,财运长久

老子说:「大盈若沖,其用不穷。」

「盈」为充盈之意;「沖」为空虚之意。这一句是说,最充实的东西宛如有所空虚,但用它却不会穷尽。这一句与上句用法、寓意类似,都是说大美若缺,真正大富之人,反而看起来很普通,用现在的话来说,扔进人堆里,根本找不着。

我有位朋友的朋友,是做工程师出身的,后来自己创业开公司,正赶上我国基础化设施建设那几年,发了横财。有一次我朋友去参加同学聚会,见到了他。按理说,横财入者发身,但他的身材并没有明显地发福;还是瘦瘦小小的,穿着也不讲究,照旧是牛仔裤、格子衬衣、运动鞋,如果不说,还以为他是在校大学生。这就是「贵而不骄,富而不奢」。

很多经商的人都有一个习惯,算大钱不算小钱。这是为什么呢?对一些比自己规模小的供应商或是个体户,时常不去计较小利,能让利则让一些利,这并不是施舍,而是「若沖」,不要赚得太多,赚钱要适可而止。细水长流,才能用之不穷。还有些商人经常捐款,不可否认他们的善心善举,但其中也有「若沖」的成分。有一种说法,横进之财,必须捐出去一部分,因为不满才能长久。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大直若屈,禄运长久

老子说:「大直若屈。」

「直」是直接,比直之意;那么「屈」就是弯曲、委屈之意。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说越是笔直的东西看起来越像弯曲的。人的视觉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明明是一条直线,可以怎么看都觉得中间有点弧度。

有的人在人生中明明选了一条直路,可是看上去却像在绕弯。比如有的孩子在考大学时放弃了一个热门专业,反而选择一个冷门专业学习,只因自己对这个专业有兴趣。很多人觉得他是在走弯路,因为现实已经验证了热门专业的高就业率和职业前景。可是四年过去了,当他即将走出校门时,热门专业早已凉了,而他所选择的冷门专业,虽然不算就业热门,但他凭借兴趣刻苦钻研,专业过硬,在校期间获奖无数,还没毕业就拿到了很多企业的入职录取书。你说,他到底走了弯路还是直路呢?

第二层是指人品。有些人天生性格刚直,也不能说是情商低,而是性格直率,不喜欢拐弯抹角。这本来是很好的性格,但有时候难免要受一些委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家庭有几个子女,性格率直的那个明明很孝顺,却得不到父母的宠爱;反而心眼儿活、会来事的那个深受父母喜爱。然而,经过岁月深淀,父母终于发现刚直的孩子靠得住。这个孩子看似走了弯路,但在父母晚年得到了父母的爱,能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幸福吗?

所以说,大直若屈的人,禄运才会长久。

(四)大巧若拙,喜运长久

老子说:「大巧若拙。」

这句是说,越是灵巧的东西,越显得笨拙。古人常说:「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越是好剑,看上去却简单普通。

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碰到这种现象:越是好用的东西,看起来越是平平无奇。比如越是高级的工具,越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反而土办法做出来的工具更有用。平时我们最爱吃的、最顺口的还是家常菜,餐厅里的高端菜,偶尔调剂下口味还行,天天吃难免会腻,但家常菜却不会。

很多人喜欢投机取巧,反而受其所累。世上从来没有捷径,肯下笨功夫的人,往往能成大功。拿写作来说,想写出好文章,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大量阅读、不断地练笔,把别人娱乐的时间用来码字,反复修改,反复挑自己的毛病,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写作水平,那些喜欢讲技巧的人,文字中少了情感,共情力不足,再好的文章也感动不了读者。很多下苦功夫的作者,最后成了作家,而喜欢耍小聪明、秀技巧的人,很难得到读者的共鸣。

可见,懂得「大巧若拙」的道理,人生就会收获连连。

(五)大辩若讷,寿运长久

老子说:「大辩若讷。」

「讷」指木讷,看上去不聪明的样子。很多卓越的人物看上去都不怎么聪明、木讷、愚笨,甚至目光有点呆滞,他们不善言辞,却惜言如金,真是「一句顶一万句」。

不知你有没有发觉,越是有大智慧的人,寿命越长久。当然,不排除个别人过慧早夭,也是因为思虑过重导致。比如老子、孔子、孟子等先贤,都有高寿的记载。老人常说,七十三岁、八十四岁是寿数的两道坎,虽然没有科学根据,但也是因为孔子卒于七十三岁,孟子卒于八十四岁。

再比如很多科学家、院士,都到了九十高寿,甚至百岁。他们一生用脑比普通人多,为什么却比一般人衰老得慢?他们看上去木讷、呆滞,甚至有些愚笨,全身心投入自己喜欢的科研事业上是快乐的,而快乐是长寿的不二秘诀。

可见,木讷的人简单,简单的人快乐,而快乐者长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二、老子的辩证法

在老子的眼中,越是「大」的事物,越呈现出拙、曲、缺、空等特征?【道德经】从不标榜完美无缺的人,因为完美本身就是缺憾。老子强调「有无相生」「强弱转化」,用辩证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他说: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躁」和「热」都是令人不舒服的状态,并非常态。那么怎样让自己回归常态呢?

老子在二十六章中讲到,「静为躁君」,躁多害,静则全真;六十一章中讲,「雄躁动贪欲,雌常以静,故能胜雄也」,躁消耗精气,所以衰老得快。而静吸日月精华,反而可以充盈自身。所以,当我们觉得烦躁时,就要想办法让自己静下来。

夏天我们会觉得热,所以古人摇扇子,现代人开风扇、空调,都是降温措施,让自己的体温保持在均衡的36度。人的体温上升,会引发多种疾病,也会令心情烦躁。其实,「热」和「躁」同意,而「寒」和「静」的作用相同。

我们之所以要用「寒」和「静」来调节「热」和「躁」,就是使自己保持一种恒定的状态,这样才能保持清静平和的心理状态。

「正」为天下模范。老子说,做到清静无为就可以统率天下了。这是对领导者的劝诫,领导者不应被「有为」的表面现象所惑,笃定「无为」,降躁,降热,保持内心的清静,才能走向成功。读老子的辩证法,很多难题就不再觉得困扰,只觉五体通透,整个人仿佛开了窍。

译文

最完满的东西宛如有所欠缺,但用它却不会衰竭。

最充实的东西宛如有所空虚,但用它却不会穷尽。

最正直的东西窘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宛如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宛如不善言辞一样。

清静胜过躁动,寒冷胜过时暑热。清静无为可以统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