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朱元璋废丞相后,丞相的活儿谁来干?

2023-12-21国风

本 文 约 4900 字

阅 读 需 要 13 分 钟

在古代小说与影视作品中, 「丞相」或「宰相」都是戏份极重的角色。

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有忠臣天花板诸葛丞相,也有毁誉参半的曹丞相; 【水浒传】中,宋徽宗的奸相蔡京,凸显了北宋末年政治的黑暗; 【西游记】中,唐僧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背景: 当朝宰相殷开山的外孙。 可是,到了清代,颇具现实意义的【红楼梦】的朝堂上就没有了丞相的身影。这一现象,不得不追溯至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带来的影响。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影视剧中的蔡京。来源/98版【水浒传】截图

一人之下

丞相或宰相,是秦汉以来对辅佐皇帝、统领百官、 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的 一般称呼 ,也是明代以前,皇帝之下,权位最重之人。 所谓位极人臣,是真正的一人之下。

尽管历代以来,丞相的具体名称有所不同,但这样一个职位从秦到元,一直没有废除。 那么,为什么到了朱元璋手里,就被彻底终止了呢?

一个新的王朝建立,总要对前代灭亡的原因进行总结。 在朱元璋看来,丞相制度是导致元代政局混乱,最终被颠覆的重要因素之一。 元代虽然自忽必烈灭宋至元顺帝逃出大都,不足百年,但其间却有 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泰定帝、天顺帝、元文宗、元明宗、元宁宗和元顺帝 十一位皇帝,如元英宗、天顺帝 等多位皇帝 在位不过一二年,政局之动荡,可见一斑。 在这些元代帝王的非正常更迭中,往往都有相权的身影。

就以失去天下的元顺帝为例,元顺帝是元明宗长子,但其与元明宗之间,却隔了元文宗与元宁宗两任皇帝,其即位也是权力斗争的结果。 元顺帝继位时年仅十三岁,朝政掌握在权相伯颜手中。 此时朝中,除了右丞相伯颜,还有左丞相 撒敦 ,后来伯颜清除了撒敦一系的势力,真正独霸朝政。 【元史】言其 「势焰薰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颜而已。 」伯颜不仅独霸朝政,且倒行逆施,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到至元六年 (1340) 二月,在元顺帝继位的第七年,他终于杀死伯颜,但天下大势已经 难以挽回。

【元史本纪】,十四卷,明代宋濂等撰,清代希福等译。来源/故宫博物院

元代相权过重的教训尤在眼前,为了让朱家王朝永远存续下去,朱元璋势必要除去这个 君权路上的绊脚石。 朱元璋早就总结过: 元氏混乱,纲纪不立,主荒臣专,威服下移。 」因此,朱元璋诛杀胡惟庸, 应该 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洪武十一年 (1378) ,也就是诛杀胡惟庸的前两年,朱元璋再次提出:

「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至大乱,深可为戒。」

可见, 已然有废除丞相之意。

朱元璋在诛杀胡惟庸后,不仅借此废除了丞相制度,更将一大批跟随其起兵的淮西勋贵诛杀殆尽,一下就消除了两大威胁皇权的势力。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下诏子孙永远不得恢复丞相制度。洪武二十八年 (1395) ,朱元璋下诏: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设立丞相,自秦始置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 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事,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影视剧中的胡惟庸。来源/电视剧【朱元璋】截图

这下,别说子孙, 子孙的大臣也不敢提设立丞相之事了。 至此,丞相制度在中国结束了。

可是,丞相废除了,那原来丞相干的活儿谁来干呢?

干活的人

朱元璋的想法很简单,他自己就能干丞相的活儿。

所谓丞相,也就是百官之长,那六部官员直接向我汇报不就行了? 因此他在洪武十三年 (1380) 谕群臣: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卿等以为如何。」

朱元璋的众卿家自然不敢说半个不字,不然自己怕是要下去与胡丞相作伴了。

可是,朱元璋忽略了一个事实,既然从秦始皇开始,丞相就对皇帝有着莫大的威胁,为什么以前的皇帝不废了他们呢?

那是因为,做皇帝,实在是个辛苦活。

当没有丞相的皇帝有多辛苦,可以拿班主任做一个不太恰当,但比较形象的比喻。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相当于卫生委员,体育委员,音乐委员所有的事情都要由班主任来决定,例如什么时候大扫除,课间操什么队列,午间休息结束后唱什么歌。 除此以外,类似纪律委员还得来找你,今天多少人违反了班规,怎么处罚,都要班主任拍板才行,要是寄宿制学校,晚上宿舍里有个什么风吹草动,也得找班主任,一天 24小时都处在待机的状态中,不得休息。 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需要的是一个班长和几个副班长,而这些班长们,本质上是一个秘书班子,他们没有超脱学生的身份,但却能帮助老师处理班级事务,更不可能只手遮天。

而明代帝王们,则推出了内阁制度。

即使是朱元璋自己,在废除丞相制度之后,也感受到了劳累,发出了 「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的感慨,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顾 问,协助处理政务。明代大学士为仿照宋代设置,以殿阁为名,初设华盖、文华、武英三殿及东阁、文渊阁二阁大学士。大学士以所系殿阁衔为正式官名,因其在宫城内的内阁中办事,通称内阁大学士。

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来源/故宫博物院

洪武时期的大学士,即使作为顾问,其权力也是有限的,官阶仅有五品。朱棣即位后,虽然不敢恢复丞相制度,但还是通过加强大学士的权力,来帮 助自己处理政务。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进一步加强了内阁大学士的职权。 明宣宗即位后,则正式确立了内阁的辅臣地位。

那么,内阁大学士与丞相究竟 有何差别呢?

【中国官制大辞典】 「内阁大学士」条下有这么一句内容: 「由于实权甚重,其加官常至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但两者在职权上,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一般而言,丞相有「 佐天子,平庶政,总百官 」三大特征。 而在这其中,最重要 就是决策权,丞相是能够绕开皇帝,对政事下达决定的。 然而,内阁大学士虽然权力有逐步加深的趋势,但是在决策权上,绝大部分的内阁大学士,即使是内阁首辅,也不具备这样的权力。 明末清初的官员孙承泽曾言: 内阁之 职,同于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

内阁的权力,体现在「票拟」上。

影视剧中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来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截图

【明史·宰辅年表】言:「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所谓「票拟」,简而言之就 是文书制度的一种 从宣德年间开始,明政府处理的重要政务,由内阁辅臣先行拟定办法,并拟定批答之辞,用墨书写于票签上,进呈皇帝,皇帝则用朱笔进行批复。 而票拟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分别是皇帝起草的诏书,即视草; 还有就是对于诸司奏启的批答。

票拟制度成于正统初年。 宣德帝英年早逝,其子朱祁镇即位时不过九岁,政务由孙太后与著名的「三杨内阁」掌政,因此才有此项制度。 所以,内阁的核心权力,并非是决策,而是建议。 建议与决策并非不能对等,但是 对等的 条件较为苛刻,只要皇帝不同意,建议终将是建议 就从制度而言,内阁班子对于皇权是非常有用的,他们要干丞相的活,却没有丞相的权。

但是随着内阁事务的不断增加,内阁班子也需要自己的领头人,也就是首辅。 首辅的出现更晚,一般认为,天顺、成化年间的 李贤 是明代第一位首辅。 原本首辅最大的权力,就是主导票拟。 但在实践过程中,首辅的权力,已经不再局限于票拟,而是开始插手诸司事务。 明世宗时期,朱厚熜以藩王入京即位,通过 「大礼议」事件树立了自身的权威,为了更好的控制朝政,他不断扶植忠于自己的内阁首辅,并扩大他们的权力。 具体表现,就是内阁大臣,尤其是首辅,不再只是单纯的殿阁大学士,而是可以参与到六部以及都察院等诸司的实际事务中。

嘉靖六年 (1527) 十月,张璁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兼掌都察院事 自此之后,内阁首辅权力愈来愈大,从嘉靖时期的 夏言、严嵩 、到隆庆时期的高拱,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无一不是大权在握,甚至做到了只手遮天。 从表面看,确实是与真宰相无异了,这显然不是内阁制度的初衷。 而明代帝王,也早就 对其进行了防范。上述的这些颇具权力的内阁首辅,其覆灭往往也是一瞬之间的事。

严嵩像。来源/绍兴华脉书画博物馆

内外制衡

为了制衡内阁,明代推出了两重保险。

第一重保险,就是票拟权的依附性。 前面已经提过,票拟本质上是一种建议权,它是依附于皇权的,这是明代内阁票拟的基本属性。 无论是自上而下的草拟诏书、还是自下而上的批答,均得经过皇帝的批红才能产生效力,并且只能以皇帝的名义下达诸司。 而且,皇帝还可以通过 「留中」「中旨内批」和「改定」 三种方式绕开内阁。

「留中」,即留于禁中不答不议。 指皇帝将臣下章奏留在宫中。 或存档备查,或暂缓批答交议; 大臣亦借此陈述机密。 这样一来,政务不经过内阁,变相剥夺了内阁的票拟权。 明代诸帝中,万历帝在晚年就「百凡奏请,一切留中。 」以此消极对抗群臣。

「中旨」与「内批」。 中旨,指的是诏令,不经内阁票拟,直接由皇帝或司礼监代笔,下达诸司,与之相对应的「内批」,是诸司官员,绕开内阁,直接将事务上呈皇帝,由其决定。

「改定」,也就是直接修改票拟的内容。

不过,对于世人而言,对内阁最大的制衡,也是原本相权中决策权的继承者,是司礼监。是 明代 整个宦官系统中权势地位最高的衙门。这就是第二重保险。

明代历史上,喊得出名字的 大宦官 ,如王振、魏忠贤等,均为司礼监太监。 在洪武到宣德年间,司礼监并不起眼,毕竟朱元璋留下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太监不敢造次。 洪武年间的司礼监,主要负责掌管宫廷内的一切礼仪,如重大节日命妇朝贺的位次。 同时还要纠察宫内宦官中违犯礼法的行为。 但是到了宣德以后,为了制约内阁,司礼监的地位骤然提升。 正统初年,在内阁获得票拟权的同时,司礼监太监也拥有了批红权。 不仅如此,司礼监还掌握了独自的特务机关 ——东厂,甚至 镇守太监的选派、三法司录囚、提督京营等大权都集中于司礼监 司礼监已成为一个以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为首,领导所有宦官衙门,并能与内阁、六部、都察院分 庭抗礼的权力机构。司礼监掌印太监被称为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作为皇帝的亲信,掌握了批红权的司礼监,其权力甚至要大于内阁。

影视剧中的魏忠贤。来源/电影【绣春刀】截图

内阁与 司礼监内外相衡,共同完成了对相权的分割与继承。

这个时候,内阁和司礼监,要想一家独大,必然要实现对两个部门的统领。 万历初期的张居正,能够大权独揽,厉行改革,一度拯救大明王朝于危难中,其背景除了万历帝年幼,李太后支持,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司礼监太监冯保,是其政治上的盟友。 而魏忠贤,则是将内阁玩弄于股掌之间,让其听命自己。

但不论 内阁还是 司礼监 ,都不会改朝换代,皇帝始终姓朱,从这个角度看,朱元璋的目的是达到了的。

只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固然加强了皇权,相权再也不能威胁皇帝的废立,但也加剧了明代的政治斗争。最终大明王朝在严重的内耗之中,逐渐走向了灭亡。

参考文献:

研院史语所: 【明实录】

【明】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3

【清】张廷玉: 【明史】,中华书局, 1974

方志远: 【明代内阁的票拟制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

徐宁祎: 【明代司礼监研究】,西北师范大学 2017年硕士论文。

孙熙隆 付慧宇: 【朱元璋 「废相」问题再议】,【新西部】2020年5月中旬刊。

来源丨国家人文历史(文/ 赵旭腾

编辑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