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佛道之争(五)

2024-05-28国风

唐初的统治者直接出面对佛道之事进行干预。武则天执政后,大兴佛教。唐中宗恢复道教地位,下令焚毁【老子化胡经】。其实在中唐以后,佛、道之间的斗争较之唐初有了明显缓和。

缓和

唐玄宗后,道教在唐代迎来了全盛时期。一直到唐德宗李适,德宗对佛、道二教大加称赞,召开三教讨论会,并下诏保护寺观。

贞元五年(789)三月德宗下诏,「释道二教,福利群生,馆宇经行,必资严洁。自今州府寺观,不得俗客居住,屋宇破坏,各随事修葺。」

贞元十二年(796)四月,德宗又重新召开三教论议的辩论会,「上(德宗)降诞日,命沙门、道士加文儒官讨论三教,上大悦」。德宗御麟德殿,命韦渠牟、徐岱等与沙门鉴虚、覃延及道士郗维素、葛参成讨论三教。

其实唐代后期诸帝,绝大多数对道教采取推崇和重视的政策,虽然没有明确给儒释道排列位次,但事实上还是以道为首位。尤其是到唐武宗时崇道氛围达到了顶点,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灭佛运动的出现。

唐文宗即位之初,就于太和元年(827)召秘书监白居易、安国寺沙门义林、上清宫道士杨弘元入麟德殿内道场谈论三教。

武宗灭佛

武宗李炎是继唐玄宗李隆基之后的又一个对道教有非常之热情的皇帝,他的崇道活动也是较为突出的。

会昌二年(842),武宗下令僧尼中所有不符合佛教修行仪轨的人员,以及犯罪者和违戒者要还俗,其所有财产均被没收,如果确实有爱惜财物者,则其财物要充作徭役,成为编户。

会昌三年(843),「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王寺,终南山五台、凤翔府法门寺,寺中有佛指节也。并不许置供及巡礼等。如有人送一钱者,脊杖二十;如有僧尼等在前件处受一钱者,脊杖二十;诸道州县应有送供人者,当处投获,脊杖二十。因此四处灵境,绝人往来,无人送供

会昌四年(844)。礼部以道士赵归真为左右街道门教授先生。归真言释氏之教蠹耗生灵,非中国之教,尽宜除之。武宗毁道场佛经像,安置天尊老君像。令毁拆天下小寺,经、佛入大寺,钟送道观。

会昌五年(845),赵归真请与释氏辩论,令僧、道会麟德殿。令沙门知玄与道门辩论「神仙为可学不可学」。道教胜。武宗颁敕废佛。

这时的灭佛运动达到顶峰。敕令不许天下寺院建置庄园,勘检寺院、僧尼、奴婢及其财产之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面灭佛措施。更是对僧尼进行了更为严酷的整顿,要求所有僧尼全部还俗。在高压政策下,一个月之内「城中僧尼还俗已尽。准敕每寺留三纲,勘检钱物。待官家收寺钱物已后,拟令还俗」。

这次整顿的对象不仅是对本国僧尼,而且还针对天竺、新罗、日本等外国僧人。当年八月,朝廷宣布灭佛的结果:「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隶僧尼属主客。显明外国之教,勒大秦穆护祅三千余人还俗。」

史书多将武宗废佛,归于「惑于左道之言」,也确是与赵归真、刘元靖、邓元起等道士的鼓动有关。但除了信仰原因外,在政治、经济方面原因也存在,当时的佛教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已严重影响唐王朝的财政收入和封建经济。

恢复佛教

唐宣宗李忱一即位,便将「道士赵归真杖杀之,罢望仙台院」,「诛道士刘玄靖等十二人,以其说惑武宗,排毁释氏故也」。并采取了一些恢复佛教的举措。但是,对于崇道政策仍然奉行。大中三年(849),宣宗召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沙门知玄与道士于麟德殿讲论三教。

唐后期,受到安史之乱和中、晚唐藩镇割据及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影响,佛道发展都进入了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