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最大佛塔,丛林中的建筑神迹——婆罗浮屠

2024-07-27国风

婆罗浮屠是举世闻名的佛教千年古迹,位于位于印尼的日惹西北40公里处的高地,爪哇岛中部马吉冷婆罗浮屠村。

这座宏伟瑰丽的佛教艺术建筑,与中国的长城、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古迹齐名,被世人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建筑奇迹。

婆罗浮屠风格

「婆罗浮屠」 Borobudur 这个名字很可能来自梵语 "Vihara Buddha Ur",意思就是 「山顶的佛寺」。

婆罗浮屠建造过程估计历时75年,于公元835年竣工。虽然它是一个超大型的佛塔,但是结构是仿照坛城而建。从上往下看,恍惚就是从天界降下到人间的金刚乘曼荼罗。

佛塔周围是干涸的湖床,它的底部高出湖床15米。有些学者认为婆罗浮屠起初是一朵漂浮在湖中的莲花的造型。

婆罗浮屠是一座完全用附近河流中的安山岩和玄武岩砌成,没有门窗与梁柱的实心佛塔。

塔身共九层,下面的六层是正方形,上面三层是圆形,顶层的中心是一座圆形佛塔,被七十二座钟形舍利塔团团包围,每座舍利塔装饰着许多孔,里面端坐着佛陀的雕像。

佛塔的每一层都代表着修炼的一个境界。信徒们的朝拜路线装饰着象征佛教大千世界的各种图案。

佛塔有大约两千六百七十块浮雕,覆盖了建筑的立面和回廊。浮雕造工精湛,人物栩栩如生。

浮雕叙述佛教的因果报应律、佛陀的生平、佛陀的前生、其余的浮雕叙述了善财五十三参修成正果的故事。

婆罗浮屠的三个部分代表着通往佛教大千世界的三个修炼境界,即:欲界(Kamadhatu)、色界(Rupadhatu)和 无色界(Arupadhatu)。

塔基代表欲界,五层的塔身代表色界,而三层圆形的塔顶和主圆塔代表无色界。

色界的细致装饰的方形在无色界演化为毫无装饰的圆形,象征着人们从拘泥于色和相的色界过渡到无色界。

佛塔上的佛像大同小异,然而祂们的手印有差别。

塔身的佛像共有五组印相,代表着五个方位:东(右手结镇地印,左手结根本定印)、南(右手结施愿印,左手结根本定印)、西(双手结根本定印)、北(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结根本 定印)、中(双手于胸前结讲经印)。

塔身从下而上的四层佛像结四种手印,分别与四个方位对应。塔身最上层佛像一律双手于胸前结讲经印。

每种手印代表五方佛的一方,分别是东方金刚不动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塔顶的佛像则是结转法轮印的释迦牟尼。

日出时候在顶层的佛塔群打坐,是非常神圣的体验。

婆罗浮屠恍惚是为了宣说无常真谛而建的。建成没有多久,即历尽沧桑和劫难。

婆罗浮屠再现

婆罗浮屠修建于8-9世纪的夏连特拉王朝时期。当年为了安放释迦牟尼的舍利,几十万工匠耗时75年、用200万块灰黑色的火山岩搭建起了这座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佛教遗址。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伟大的工程杰作寿命却异常短暂,建造完成后留存于世不足200年。

学者推论认为,1006年在婆罗浮图塔附近的默拉皮火山发生喷发,大量的火山灰将整个寺庙掩埋,才导致这个著名的伟大建筑被世人遗忘了800多年。

直到1814年,婆罗浮屠才得以重见天日。


这还跟一位爪哇岛华裔有关。虽然,现在大多数的记载会提到「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的英国人。但是,印尼土著作者TS·Werdoyo在撰写一本【陈金星传记】中,其中有一段「Sejarah ditemukannya Candi Borobudur」(婆罗浮屠被发现的历史)较为详细地记述陈金星是如何发现婆罗浮屠寺的。

英国与荷兰爪哇战争结束后,荷兰在印尼的殖民势力被英国取代,爪哇被纳入英国势力范围。上尉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1781.7.6~1826.7.5)】被任命为爪哇副总督,当时英国在爪哇没有总督。因此,莱佛士作为副总督已经是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了。

莱佛士对爪哇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穿越爪哇岛,记录和当地居民的交流,并收集爪哇古董。

1812年8月3日,莱佛士在巡视三宝垄的途中,有一位当地名叫TAN JIN SING(音译:陈金星)的华人「甲必丹」告诉莱佛士,他的一名管家Rachmat曾在Muntilan(地名:蒙蒂兰)附近的Bumisegoro村看见过一座大寺庙。但那是几十年前的事情,那时这名管家还是一个小孩。

莱佛士听后,很感兴趣,要求陈金星前往察看。陈金星与他的管家乘坐马车前往Bumisegoro村,在那里,他请了一名当地村民Paimin做向导。

向导走在前面,一边用砍刀清理灌木丛,一边铺设简易的路,他们三人艰难地行进。当登到一座小山丘后,隐约看见一些黑色的残垣断壁。向导说,这就是婆罗浮屠寺(Candi)。

当时的整座塔淹没在火山灰和灌木丛中,整座塔仿佛是一座小山丘。

他们三人察看后,回到了Bumisegoro村,陈金星付给了向导Paimin丰厚的酬金。陈金星在回程途中告诉那位管家,这座寺庙估计有1000年的历史,可能是爪哇岛上印度教与佛教的遗迹。

陈金星继续说,爪哇人皈依伊斯兰教后,原来的寺庙被遗弃了,因此,长年没有进行维护和修复。而荷兰人虽然统治了印尼200年,但对寺庙也不重视。

陈金星回到家里后,开始着手绘制婆罗浮屠寺的位置草图,并写了一篇关于寺庙周围的简要见闻和猜想,还建议清理寺庙周围的树木和灌木,开辟一条通往寺庙的道路,以便莱佛士可以派出研究团队前往。

陈金星的这个报告被呈送到Batavia(巴达维亚——雅加达旧名)莱佛士手上,莱佛士看了非常高兴。

1813年11月,莱佛士致信陈金星,信中恳请陈金星清除覆盖在寺庙上面的灌木丛和火山灰,并铺设道路。他将于1814年1月12日抵达三宝垄,并与陈金星会面,之后将会同六名考古人员前往Bumisegoro村考古。

陈金星收到莱佛士信函后,第二天就与管家启程前往Bumisegoro村,抵达后找到了当时的向导Paimin,并请Paimin召集了当地一些村民,到寺庙所在地进行清理工作。陈金星要求村民们对寺庙周围20米范围内的灌木丛进行清理,并开辟一条5米宽,从Bumisegoro村到寺庙的简易道路,此项工作规定在1813年12月底前完成。1814年1月11日,陈金星前往三宝垄等候莱佛士,而管家Rachmat则被派往Bumisegoro村筹备接待莱佛士一行。

当陈金星见到莱佛士时,莱佛士将陈金星介绍给了荷兰考古学家Herman Christian Cornelius(简称:科尼利厄斯)少校和他的三名考古队员,莱佛士因有事需要到泗水,无法同行。

第二天一早,陈金星带着科尼利厄斯等人前往Bumisegoro村。

到达Bumisegoro村后,科尼利厄斯迫不及待地前往寺庙察看。陈金星告诉科尼利厄斯:少校,看得出来,这座神庙好像被一座小山掩埋,我告诉我的管家Rachmat不要随意进行清理,因为寺庙顶部长满了植物,担心不小心会损坏文物,并造成坍塌。考古学家科尼利厄斯赞赏陈金星对文物保护的做法,并恳请陈金星派工人将寺庙周围灌木丛的清除扩展至50米,陈金星照办了。

清理工作完成后,科尼利厄斯和他的队员开始测量和绘制图纸,计划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

一座沉寂800余年的宏伟古建筑物就这样昭然于世。

当地为了纪念这位华人「甲必丹」发现婆罗浮屠神庙,将通往寺庙的道路以其名字命名,后来才改成现路名。

在莱佛士爵士离开爪哇后,浮屠无人照管,大批珍贵文物被古董商盗去,石块则被当地人拿去盖房子,由于长年风吹雨打,浮屠表面受到侵蚀,地基开始损坏。

在印度尼西亚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努力下,婆罗浮屠在1970年代重新恢复到了以前的威严。如今婆罗浮屠已成为印度尼西亚和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宝藏之一。

婆罗浮屠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