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明代唯一状元殿试考卷,什么是书法?现在某些的书法家就是小学生

2024-07-22国风

千年科举考卷,除了展现学问渊博,书法功力亦是万年不磨。赵秉忠状元殿试卷如今珍藏国家博物馆,笔墨遒劲,气度非凡,令人叹服。我们往往对古人书法技艺心生敬佩,但在现代社会,是否也存在一些"小学生"般的书法家?书法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艺术?让我们从这份宝贵的考卷里一探究竟。

一. 考卷的历史渊源

谈及科举制度,必先从盛世明朝说起。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之初,便恢复并完善了这一选拔人才的古老制度。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最后一关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考,试题则出自御笔。状元一词,本是对那些在殿试中鹤立鸡群、才高八斗之人的最高称颂。

赵秉忠殿试及第的年份是万历三十二年,当时正值明朝中叶。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长达四十八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万历中期,由于朱翊钧疲于沉溺声色,国家政务日渐荒废,加之明朝中央集权日趋加重,地方官员渐渐丧失在朝为民发声的权利。这也加速了明王朝的衰微。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插曲。传闻朱翊钧在年轻时也曾参与过科举考试,但因为笔法太过潇洒放纵,落了个"花巧草书"的评语而未能中式。后来登基执政,朱翊钧对书法的要求也十分严苛。因此可以想见,赵秉忠的状元卷一定具有极高的书写水平和内容才能获得朱翊钧的青睐。

不过话虽如此,这份几百年前的宝贵考卷竟也有被毁灭的危险。明朝覆亡后,满清入主中原。当时统治者为了彰显自身正统地位,极力推行文字狩猎,摧残明代遗留文物。幸运的是,赵秉忠殿试卷被其后人世世代代珍藏保护,历经沧桑而不朽。

二. 卷子的物理特征

观其形制,这份殿试状元考卷可谓气宇非凡。全长达268厘米,超过两米有余,堪称巨制。装裱件高47.6厘米,内里书写高度为14.1厘米。卷首用红笔大书"第一甲第一名"八个狂放遒劲的大字,乃是当年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御笔亲书。这在科举考卷中绝无仅有,可见朱翊钧对这位状元殊加赏识。

卷首之下,还盖有一方"弥封关防"的朱印大印,据说是朱翊钧御用的佩印。"弥"者,满盈之意;"封"者,封闭之意,合为"封闭满盈"之意,朱翊钧用以警惕朝野,提醒勿骄勿躁。看来朱翊钧对这位状元的期许也是极高的。

这份考卷采用当时最为上乘的宣纸书写。宣纸质地细腻,吸墨力强,笔锋所至无不有迹可循。赵秉忠所书皆是小楷字体,一气呵成,字字端正遒劲,气度非凡。全卷共计2460个字,内容囊括了对国家制度的见解,以及一些治国安邦的方略。

细览全卷,我们不禁惊叹赵秉忠的书法造诣之深。他的小楷笔法既不拘泥于当时流行的"台阁体",亦未囿于个人习气,而是吸收了自古以来各家所长,融会贯通。从笔法可看出,他颇受钟繇、王羲之等人的影响,字体略扁,亦有隶书遗风,结构工整,古雅大方,实乃顶级之作。

三. 制作宣纸的古老工艺

赵秉忠状元卷使用的宣纸,堪称上品。宣纸之名源于安徽宣城,因当地人精于造纸技艺而得名。制作宣纸需要经过繁复的工序,正所谓"工艺在人为"。

最上等的宣纸需使用本植物为原料,如棉、麻等。首先需将原料打浆,搅拌均匀,过滤去渣,如此便得到了初步的浆糊。接下来需要人工一次次勾渣,将浆液反复过滤,直到没有任何杂质。这项工序极为费时费力,一些细小的杂质若是留存,将会在成纸后形成疵点,影响品质。

浆渣过滤之后,需用特制的纱布将浆液一点点勾去。勾取浆液的过程相当考究,稍有差池都会造成厚薄不均。纱布上的浆液需平整码放,干透水分后即可成型。成型后的宣纸仍需经过压制、烘烤等工序,方可出成品。

这项工艺流程繁琐无比,全凭人手一点点操作,自然费时费力。然而正是这一道道精雕细琢,方能造就宣纸的上佳质地。细腻滑爽、吸墨力强、书写毫无障碍,可谓物尽其用。

宣纸不仅广泛运用于书画领域,亦是中国造纸技艺的最高成就。如今虽有机器代工,但制作高级宣纸仍需遵循古老工艺,可见这门手艺在国粹中的分量。赵秉忠当年能使用如此上品的宣纸,足见考卷受到极高的重视。

四. 卷子的书法风格

论及赵秉忠状元卷的书法风格,不得不说是一代佳作。这份考卷小楷遒劲有力,气势雄浑,字字如虬陆离,意趣盎然。赵秉忠的笔法融合了古人丰厚底蕴,又不失个人独到见解,可谓出类拔萃。

细观赵秉忠的书法,笔法苍劲有力,却也不失灵动之美。他融会贯通了钟繇和王羲之的笔法神髓,从字体的结构来看,略显扁平,有隶书风范。这与当时盛行的"台阁体"大相径庭,别树一帜,可见赵秉忠对书道的独到见解。

赵秉忠不仅博采众家之长,更具有自己的用笔特色。他的笔法遒劲有力,笔锋处处见骨力,却也不失灵动之美,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活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赵秉忠善于在笔画的起笔、临渊、转折处用笔娴熟,行云流水,毫无喘息之感。这种贯通之妙,实属上乘。

相较之下,现今社会中亦不乏一些"半吊子"般的书法家。他们或是拘泥于个人习气,或是跟风追捧时髦,很难在创作中找到真正的自我风格。有些人甚至干脆拿古人的字迹临摹抄袭,徒有其表却已经丧失了书法的内在精神。

这与赵秉忠那种入木三分、融会贯通的书法境界判若云泥。由此可见,书法艺术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拥有的,需要源远流长的沉淀和对艺术的终身追求,方能登峰造极。赵秉忠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杰作,正是因为他扎根于艺术的本源,勤于学习前人之长,又能创造出个人风格,堪称书道大家。

五. 卷子的流传历史

赵秉忠状元卷的流传历史相当曲折离奇。明朝覆亡后,这份宝贵的考卷很有可能遭到满清统治者的无情毁灭。那时为了彰显其正统地位,满人当权者对明代遗留的文物大加摧残,所谓"文字狱"可谓血腥残暴。

然而就在这危急关头,一个名叫赵先觉的书法家挺身而出,将这份稀世珍品世世代代保护下来。赵先觉乃赵秉忠的后人,家学渊源,自小熟读祖籍,对这份卷宗视若珍宝。及至明亡,赵先觉暗中将考卷藏于家族世代相传的秘密地下室,躲过了满清王朝的文字狩猎。

此后几百年间,赵家子孙世代修学书法,对祖先遗物勤加保护。直至民国时期,赵秉忠的状元卷才重见天日。当时著名藏家曾纯在书坊中无意间看到这件宝贝,欣喜万分,主动向赵家后人购买。曾纯对此卷甚为重视,曾将其装裱隽永,并题写"握领南冥,立祖西陆"等字样,对赵秉忠状元卷之绝世无双给予高度评价。

及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曾纯将赵秉忠状元卷无偿捐赠给了国家,这件流传了几百年的文物终于回到人民手中。目前这份宝贵的明代科举考卷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众多其他文物并肩,见证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

对于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传承,赵秉忠状元卷的流传历史给出了最好的答复。一代代书法家匠心独运的坚守,使这份考卷历经沧桑而不朽。如今吾辈有幸能亲睹这件国宝,当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