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诗经151候人押韵、注释、古音、今韵

2024-01-18国风

诗经151-1候人押韵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2.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3.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4.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u

□□□□,□□□■。□□□□,□□□■。i

□□□□,□□□●。□□□□,□□□●。o

□□□□,□□□■。□□□□,□□□■。i

附注:

1、本诗押韵整齐划一,为偶数句押韵,或24押韵。

2、芾从币(巾),古音bi。如,沛。但在本诗中,芾-祋押韵,祋从殳,殳从手,古音do。所以,芾发生了i o二象性。且,芾今音fu,可推定古音bu、bo,也是发生了i o二象性。

此外,芾今音还有fei的读法,是多音字,这个读法与古音bi相似。

而且,殳组的字,也有i o二象性,例如,没也是多音字:mei、mo。还有,祋今音dui,这个音,在南阳方言或河南方言中,一般读作dei,也可以视为i元音。

如此说来,第一阕的韵脚:祋-芾,也可能押韵i。

3、假若第一阕押韵o/u,与第三阕押韵相同,上古并不存在o/u的绝对区别,例如,咮从朱,古音du,媾从冓,古音co。o-u并不区分。

诗经151-2候人注释1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2.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3.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4.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u

□□□□,□□□■。□□□□,□□□■。i

□□□□,□□□●。□□□□,□□□●。o

□□□□,□□□■。□□□□,□□□■。i

附注:

1、本诗前三阕好理解,类似现代话:占着茅坑不拉屎。但第四阕的意象难以理解。

(1)候=侯,公侯。通假字。

候人=公侯之人。

(2)何=荷,肩扛。古今字。

(3)祋=殳,狼牙棒。祋应为衍字。

(4)芾=黼?前贤一般释读为:芾=韠=蔽膝,也无不可。

从上下文来看,芾为衣服。三百为概数,形容人多。这里讽刺的是周王室,姬姓诸侯国很多,其实远未达到三百个,只是夸张而已。

前贤多将候人=等候之人=卫士,将三百=公卿士大夫。这是错的。因为对这两拨人,诗人都用了第三人称「彼」,应该指的是同一批人,而非两拨人。再者,候字造字晚于侯,诗经存在讹变或通假的情况。目前出土的古文字案例,并无超过唐代的候字。汉代说文中也没有。可以这么说,在汉代和之前,没有候字,只有侯字。候的分化,是很晚的事。诗经的众多版本中,本诗均定为候字,可见应该是唐宋的讹变。

今天,我要改过来。 本诗的候不是等候之义,而是公侯之义。

(5)梁=鱼梁,指的是为了捕鱼而搭建的类似桥梁的结构物。北方此物已经很罕见,但南方尚存,南方的鱼梁一般是用竹竿搭建,涨潮时鱼群通过,落潮时,就有一些鱼儿留在竹板上,可供渔民拾取。我怀疑,最初的鱼梁可能也有桥梁的作用,不仅可以捕鱼,也可以过桥,所以后来引申为桥梁。再往后,引申为房梁。

(6)咮=咀,古音du。指的是嘴。咮从朱,古音du。咀从且,古音du。通假字。嘴此,此从止,古音di,发生了i o二象性。南阳方言嘴读作zei,可推定古音di。的确发生了i o二象性。

此外,喙从猪(豕),古音du,啄从猪(豕、豖),古音du。可能同源,但许慎将喙-啄分开,可能他觉得难以解释音变关系,不过,这种音变虽然少,但存在,例如:彗-帚,(肉+手)-有-賄,隋-墮-隳。具体分析,见:啄喙同源考;孔子音准-15 ;

(7)媾=媾合、交配。遂=满足。

不遂其媾。=不满足其交配。破译到这里,第四阕可能就容易解释了。公侯虽然多,洋洋三百人,但是都无法生育、交配,导致后宫妃子空守着闺房。(季女斯饥)

2、最后释读第四阕:

(1)荟=蔚=荟聚,一大片。例如,荟萃、蔚然。

(2)隮=跻,高升。朝隮=朝阳高升,太阳升起来。

南山朝隮=南山朝跻=朝阳爬上南山。而非前贤释读的什么彩虹。因为彩虹的视觉很近,南山视觉较远,而且彩虹视觉很近,首尾跨度很大,南山再近也不符合彩虹的跨度。

关于隮=跻≠ 彩虹,以前分析过,见:诗经51-2蝃蝀注释1;

朝阳爬上山,与美女饥渴有什么关系?

我认为结合前三阕的鸟儿不去捉鱼、公侯占着茅坑不拉屎,这里的阳光荟萃也指的是王室。结合诗经第51篇【螮蝀】:

  1.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2. 朝隮于西,崇朝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3.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当时分析诗人在讽刺国君力小而骄,喜怒无常,具体分析见:诗经51-2蝃蝀注释1;诗经51-2蝃蝀注释2;诗经51-2蝃蝀注释3;

放在本诗,恐怕也有类同。朝阳喻义国君年幼,或国力尚浅,朝阳荟萃,可能说的是王室的少年很多,如同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而且阳光灿烂,升上南山,接近中午时分,则日头偏东南。下午,则日头正南,逐渐西移,直至黄昏落山。

所以,本诗描写的朝阳,并不是清晨的朝阳,而是上午甚至接近中午的太阳,喻义王子王孙风华正茂。

但是,本诗末尾写到少女饥渴,那形成了反差:这群王子王孙好看不中用啊!如同红楼梦里形容贾宝玉的:银样镴枪头。意思是戏班子里的兵器,都是刀具,一般是木头外面鎏白锡,看起来好像是精钢,实际上是假货!

这就呼应了开头三阕:水鸟不下水捕鱼,王子们(公侯们)占着茅坑不拉屎。

第四阕:王子们风华正茂,可宫女们守着活寡!

总之一句话:中看不中用!

诗经151-2候人注释2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2.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3.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4.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u

□□□□,□□□■。□□□□,□□□■。i

□□□□,□□□●。□□□□,□□□●。o

□□□□,□□□■。□□□□,□□□■。i

附注:

上一节分析了本诗的主旨:讽刺诗。讽刺(周)王室众多王子王孙尸位素餐,犹如水鸟不下水,他们虽然风华正茂,但不去交配,让宫女们饥渴难耐。诗人用词赤裸裸,丝毫不掩盖对王室的憎恶,甚至是恶毒的攻击。

可能诗人所处的时代是西周将亡之时,姬姓诸侯虽多,但子嗣缺乏,出现绝嗣的危机。历史上的确姬姓诸侯国越来越少,而非越来越多。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姬姓诸侯国有53个,到战国时代,姬姓诸侯国只剩下6个(燕国、韩国、卫国、郑国、鲁国、巴国)。

这里分析其他细节难点:

1、鹈=鹈鹕,一种类似鱼鹰(鸬鹚)的大型水鸟,以捕鱼为生。

鹈鹕ti hu

2、濡,弄湿。

不濡其翼=不湿翅膀。

不濡其咮=不湿嘴巴。

一个靠捕鱼为生的水鸟,竟然不肯下水,真是占着茅坑不拉屎!

3、不称其服=与官服不相称。尸位素餐。与鹈鹕不湿翅膀一个道理。

4、不遂其媾=无法完成交配。这就恶毒了。呼应末尾的:少女饥渴。

一群王子王孙,不中用啊。

5、维=惟,只有。

假设很多鸟都停在鱼梁上,争着捕鱼,那鹈鹕可以有借口:其他鸟正忙着呢,轮不上我忙。

所以诗人突出了一个惟字,表明鱼梁上只有鹈鹕一只鸟,所以它没有理由不去捕鱼。

6、娈,从䜌(龻)luan,弯从䜌,应属同源,指的是弯曲不直。婉-娈应为近义,可能同源,指的都是低声下气的媚态。以此形容季女(少女),极尽妩媚之态,曲意逢迎,因此,有的经学家将末句理解为:平民家的女儿因为恶政而忍饥挨饿(如,于夯注:小吏幼女美,可怜家贫腹中饥),这肯定是误读。

7、斯=嘶=嘶哑、嘶鸣。

斯饥=嘶饥=因饥饿而声音嘶哑,有气无力。

不应理解为语气词。

诗经151-3候人上古音大概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bi co cong di, co co do du. bi ci di di, dong bi di bu.

2.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ci di di ding, bi du ci di. bi ci di di, bi dong ci bi.

3.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ci di di ding, bi du ci du. bi ci di di, bi du ci co.

4.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co di co di, dong dong do di. cong di cong di, di cu di ci.

□□□□,□□□●。□□□□,□□□●。u

□□□□,□□□■。□□□□,□□□■。i

□□□□,□□□●。□□□□,□□□●。o

□□□□,□□□■。□□□□,□□□■。i

附注:

1、祋从殳,殳从手,古音do。

2、赤从大,古音di。

3、芾从巾(币),古音bi。在本诗中,出现了i o二象性。

但也可能本诗中,芾仍属于i元音,祋从殳发生了i o二象性,毕竟祋今音dui,此外,还有没今音mei这个例子。极可能在本诗创作年代,祋读作dei、di,与芾bi、bei、pei、fei押韵。

因为,在蔽膝这个义项上,诗中有遮蔽之义,避开之义,均有bi音的指向。可见,芾在当时仍然读作bi或bei或pei,属于i元音。

至于祋,既然诗人并没有采用殳字,而且在今天的词典里,祋还有一种义项:一种仪仗用的杆子,指的是上面带有羊皮,用于城防,为了惊吓违规的马队。门吏看到有违规的马队经过时,从城门上面投掷下来,犹如一只羊从城门上飞跃而下,以此震慑马匹。

从这个释义上看出,祋并不是实战用的武器,而是一种仪仗。=投,发源于一种投掷武器,殳(并非之前猜测的是狼牙棒的前身,而可能是标枪的前身,不过也有可能两者兼有,因为的确出土过钝头的殳,也有锐头的殳)。而诗人可能为了区别实战武器与仪仗,特意选用了祋字,而祋的读音可能并不是do、du,而是di、dei。这样的话,祋-芾押韵i。

不过,不论是祋发生了i o二象性,还是芾发生了i o二象性,总归有一个需要发生i o二象性,因为殳-币(巾)在造字时,并不是一个韵,殳为o韵,币(巾)为i韵。

4、鹈从弟,弟从弋,古音di。

5、梁从刃,古音ding。以前分析过,见:诗经104-2敝笱注释1;

6、濡从需,今音syu,可推定古音du。

7、翼从異,異从大,古音di。異=戴的本字。甲骨文異画的是戴帽子的动作。以前分析过,见:诗经121-3鸨羽上古音大概;

8、服从fu(人or卩+手),古音bo,例如,报-服,可推定古音bo,但这里发生了i o二象性。以前分析过,见:诗经107-3葛屦上古音大概;诗经150-3蜉蝣上古音大概;

9、咮从朱,古音du。

10、荟从会,会从口,古音co。以前分析过,见:會合考釋;

11、蔚从尉,尉从火,古音co。

12、隮从齐,今音ts'yi,可推定古音di。

13、饑从幾,今音ji,可推定古音ci。但是幾的金文似乎从丝,而丝古音di,可能发生了d→j顎化。

而且,有的金文幾左下角似乎从大,古音di。而且戈部件类似截字的戈部件,似乎有动刀之义。其造字本义可能与武力有关。待考。

诗经151-4候人今韵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彼 人兮, 戈与 。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2. 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3. 鹈在梁,不濡其 。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4.荟兮蔚兮,南山朝 。婉兮娈兮,季女 饥。

□□□□,□□□●。□□□□,□□□●。u

□□□□,□□□■。□□□□,□□□■。i

□□□□,□□□●。□□□□,□□□●。o

□□□□,□□□■。□□□□,□□□■。i

附注:

1、候→侯。古今字、通假字。公侯。爵位。

2、何→荷。古今字、通假字。肩膀扛着。何的甲骨文画的就是肩膀扛着。也即,何=荷的本字。

3、祋→殳。古今字、通假字。投掷类武器,是当今标枪和狼牙棒的前身。

4、维→惟。通假字。惟一、只有。

5、咮→咀、嘴。通假字。嘴巴、鸟嘴。

6、隮→跻。通假字。高升。

7、斯→嘶。通假字。嘶哑、沙哑、嘶鸣。

以上只考虑古今字、通假字,可视为版本一。

下面考虑古今音变,进一步修订:

8、第一阕的韵脚: (祋)-芾,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押韵u。不必再改。

9、第四阕的韵脚: (隮)-饥,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押韵i。不必再改。

10、第二阕的韵脚:翼-服,在现代汉语中,翼i-服u已经不押韵,需要修改。

翼→羽。近义词替换。同时,在现代汉语中,羽-服押韵u。完美的替代。

11、第三阕的韵脚: (咮)-媾,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押韵。需要修改。然而,如果保留原文咮,今音zhou,可以与媾gou押韵。但咮为冷僻字,可以考虑修订。

咀-嘴今音zui,与遂sui押韵。可以考虑颠倒语序:

不遂其媾→其媾不遂。这样,咀-遂押韵ui。

于是出现了版本二,20240117晚上18:53

1.彼 人兮, 戈与 。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2. 鹈在梁,不濡其 。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3. 鹈在梁,不濡其 。彼其之子, 其媾不遂

4.荟兮蔚兮,南山朝 。婉兮娈兮,季女 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