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这五首千古名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2024-08-06国风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是一位长寿的诗人。他八十多岁的时候,在一家酒肆里遇见了四十多岁的李白。当时贺知章是朝廷里的大官,李白没有任何的官职,就是一名普通的诗人。

李白拿出自己的诗作【乌栖曲】给贺知章看。贺知章捋着胡子,一边看一边点头,十分赞赏。李白又递过他写的【蜀道难】,贺知章还没看完,就兴奋地拍案而起,连声惊叹「好诗!好诗!」,并称赞李白是「谪仙人」。「谪仙人」就是下凡的仙人。

贺知章是个才子,也格外爱才和惜才,于是他和李白开怀畅饮,一边喝酒一边谈诗,越喝越高兴,越谈越投缘。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两个人都尽了兴,才站起身打算告别。结账时,贺知章发现,自己出来时居然忘了带钱。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解下腰间系的金龟交给店主,充当了酒钱。

唐代的金龟并不是一般的佩饰,而是象征官员品级的标志性饰物,当时三品以上的高官才能佩戴。可是,贺知章出手大方,居然一点儿也没犹豫,用金龟来换酒吃,可见他对李白诗歌的喜爱。李白自己也是一个看重义气、不计较钱财的人,曾写过「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说起来,他们二人还真是意气相投的忘年交。

从那以后,贺知章和李白就成了好朋友,经常一起喝酒谈诗。没过不久,贺知章把才学出众的李白推荐给了唐玄宗,唐玄宗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相谈甚欢。之后,贺知章就辞职回到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老家。贺知章一到家就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当天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其中的第一首最为著名: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的意思是说:年少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乡音没有改变,鬓发已苍白。小孩子们看见了都不认识我,反而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贺知章写这首诗时已经八十六岁,距他离开故乡的时间已有五十多年了。诗人非常细腻地描绘了儿童们的天真和好奇,表达了心中的感叹和喜悦。一二句是充满感慨的自画像,三四句表现了幽默生动的儿童笑问的场面。全诗感情深沉,语言朴实,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感动。

诗的最后一句「笑问客从何处来」为什么有问无答呢?儿童这一句天真的问话,引起诗人心中的很多感慨,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所以诗人在这有问无答中悄然结束了全诗。这样写更凝练,更生动,也让读者产生更多的思考和回味。

不幸的是,贺知章回到老家没多久,就突然去世了。听到这个噩耗,李白悲痛地写了一首诗怀念他,其中专门提到:「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意思是:李白回忆起贺知章用金龟换酒和大力推荐自己的事,忍不住流下了很多眼泪。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人王翰是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家庭豪富,性格豪放,喜游乐饮酒。他二十多岁从家乡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没想到一出手就大获成功,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

相传,在等待考试结果公布的日子里,王翰不肯闲着,他费尽心思,列出了一张「国内诗人排行榜」,专等考试结果公布的那天张贴出来,颇有点儿打擂台的意味。

王翰这个排行榜一贴出来,就立刻轰动京城,每天有成百上千人围观,把道路都堵塞住了。在他的排行榜中,把当时数得着的一百多位文人,按才气划分成九等,第一等里有三个人:张说、李邕和他自己。张说是当朝宰相,李邕是有名的大才子,把他俩归入第一等,人们心服口服,没有什么争议。可是,人们看到王翰这个陌生的名字出现在第一等里,很不服气,有讽刺的,有挖苦的,一时间,王翰成了人们的笑柄。只要他在某个场合出现,就会被人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这是王翰始料未及的。他没法在京城再待下去,就打道回府,回了老家。

尽管王翰在京城受了挫折,但他这种勇敢发言的精神也受到很多人的赞扬。当时王翰老家的官员并州长史张嘉贞,就很赏识王翰,和王翰走得很近。后来张说被派来接替张嘉贞,他被王翰列在排行榜第一等,对王翰也比较了解,实在不忍心看王翰的才华被埋没,就推荐王翰担任了一个小官。后来张说升官,也逐渐提拔王翰,让他做了驾部员外郎。驾部是主管往前线输送马匹与粮草等军需物资的机构,这样一来,王翰就有机会来到边塞,他因此写出唐代较早的边塞诗,最有名的就是【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在今甘肃省武威地区。「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了不少新词,所以唐代有许多首【凉州词】。

王翰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葡萄酒多么香醇啊,白玉杯多么晶莹,刚要开怀痛饮,马上的琵琶却在催征。即使喝醉卧倒在战场,您也不要嘲笑,自古出征的将士有几个人踏上回程?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迈、奔放的感情,而且还有视死如归、以身报国的勇气和壮志。明快流畅的语言、潇洒苍凉的动作描写,给读者带来极其强烈的心灵震撼。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王翰确实是一位很有才气的诗人。当时的学者徐坚请张说评论年轻作家「文词孰贤」,张说就特意说道:「王翰之文有如琼林玉斝(jiǎ),虽烂然可珍,而多有玷缺,若能箴其所阙,济其所长,亦一时之秀也。」可惜现在王翰的诗文作品大多散失了,仅有十几首传世,而真正家喻户晓的也只有这首【凉州词】。

王翰的作品在唐代很有名,同时代诗人杜华的母亲崔氏很欣赏王翰。她多次表示,愿意让自己的儿子杜华追随王翰,向王翰学习。崔氏对杜华说:「吾闻孟母三迁。吾今欲卜居,使汝与王翰为邻,足矣!」意思是说:从前有个「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就是为了给孟子找个好邻居多次搬家,我现在也想搬家,让儿子你跟王翰做邻居啊!崔氏的这段话,后来还流传成「王翰卜邻」的典故,诗人杜甫就曾写过「王翰愿卜邻」的名句。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代诗人王湾名气不太大。不过他的一首诗,却是所有唐诗选本都少不了的,至今还是语文课本中的必学古诗。便是这首【次北固山下】。

诗中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面,三面被长江环绕。作者描写了山清水秀的美好春天,温暖而又带着淡淡的忧伤。因为春雪融化,春水涨岸,所以江潮看起来与两岸相平,此时一帆高挂,顺风而下,显得江面更加宽阔。旭日从江海相汇处升起,春天以激越的节奏走进过去的时光。诗人触景生情,想把这份美好的心情写入家信,寄到故乡亲人的身边。全诗色彩鲜明,形象鲜活,意境优美。

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认为:「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他认为王湾这两句诗和出自中唐于良史【冬日野望寄李赞府】中的「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分别是各自年代的代表诗句。

王湾这两句诗因为太精彩,很快就惊动了一位文坛的大人物——张说。张说是唐代燕国公,与另一位许国公合称为「燕许大手笔」,是被唐玄宗称为「当朝师表,一代文宗」的文坛领袖。张说在文坛有着一言九鼎的分量,他不仅极力称赞王湾这两句诗,还亲手书写成了书法作品,张挂在政事堂中,「每示能文,令为楷式」,也就是让大家当作范诗来学习。

这么成功的一首诗,还留下来一个千古之谜。人们在唐代人编辑的诗选中,发现王湾这首诗还有另外的样子,题目也不是【次北固山下】,而是【江南意】,文字是这样的: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这首诗中间两联与现在的通行版本差不多,开头和结尾则迥然不同。究竟哪一个版本才是王湾的原作,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缺失,一直也没有定论。不过,这首【江南意】无论是意境还是气象,都比不上【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个少年才子,不到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后来担任过荥阳主簿、洛阳尉等官职,还参与过【群书四部录】的编撰工作。再后来,历史上对他就没有什么记载了。王湾流传下来的诗仅有十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次北固山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中唐诗人刘长卿性格豪爽,特别正直,有时遇到比他官大的人做了错事,也敢于挺身而出,大胆说话。在他担任转运使判官这个小官的时候,得罪了一个叫吴仲孺的大官。

吴仲孺偶尔写几句诗,不过写得并不好,但因为他是功臣郭子仪的女婿,是个权势很大的人物,所以好多人不敢当面说他的诗不好,反而拍他马屁,说他写得非常优秀。这使他更觉得自己了不起,动不动就卖弄一番自己的「诗才」。

有一次,他又摇头晃脑地吟了两句似通不通的诗,立刻就有人鼓掌叫好,他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

刘长卿当时也在旁边,觉得吴仲孺的诗吟得太糟糕了,腾地就站了起来,说:「这哪里算诗啊,一点儿诗味都没有嘛!」

还没等吴仲孺说话,拍马屁的那些人就替他反驳刘长卿:「这诗多好啊。你写的那些‘风雪夜归人’什么的,才没有诗味呢!」

拍马屁的人提到的「风雪夜归人」,是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最后一句。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诗的意思是说:傍晚时分山路显得更漫长,寒冷天气茅屋显得这户人家更贫困。柴门内忽然传出声声狗叫,风雪之夜来了投宿的旅人。

这首诗按时间顺序描绘了诗人冒雪投宿到一户山村贫苦人家时的情景。前两句写傍晚所见,距离「白屋」还远;后两句写雪夜所闻,此时诗人已到「白屋」近前。前两句是大景致,后两句是小细节。全诗生动地表现了山中人家的简朴生活,也表达了诗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每句诗都构成一幅形象具体的单独画面,连起来看又像是一幅幅连环画。

对于「风雪夜归人」的「归」字,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归」字是指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另一种说法认为,「归」字指的是诗人自己。如果「归」字指诗人自己,该怎么理解呢?设想一下,诗人在风雪旅途中找到投宿的地方,受到热情的招待,好像回到自己的家里,有了归家的感觉。这从侧面描写了芙蓉山主人的热情好客和纯朴善良。

这首诗意境深远,但那些拍马屁的人没有能力感受到其中的妙处,就敢当着刘长卿的面胡乱评价一番。刘长卿是个很骄傲的人,听那些人愣把吴仲孺不好的诗说成好诗,并转而批评他的诗,他很不高兴,胸脯一挺,说:「我写的‘风雪夜归人’,比吴大人的诗好多了。你们却说没诗味,这是因为你们不懂诗。要说写这种五言诗,我可是‘五言长城’哩。」「五言长城」的意思是说:自己的五言诗写得最棒,在世上根本就没有人能够超过他。

他这样一说,弄得吴仲孺下不来台。后来,吴仲孺再也不当众卖弄自己的「诗才」了,可是,他对刘长卿也怀恨在心。为了报复刘长卿,吴仲孺找了个机会,诬告刘长卿贪污公款,结果,刘长卿连这个小官也当不成了。

不过,刘长卿自称「五言长城」的故事也流传开来。宋代张戒在【岁寒堂诗话】里谈到刘长卿时,称赞说:「他的诗风豪放,笔力简练清秀,真不愧‘五言长城’的称号。」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年冬天,五十多岁的诗人高适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附近)遇到了著名琴师董庭兰。董庭兰此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因为在自家弟兄中排行老大,所以人称「董大」。高适这时候因仕途受挫,有些心灰意冷,而董大因为欣赏他的宰相房琯被贬了官,也被迫离开长安,四处流浪,依靠演奏胡笳和筚篥,卖艺谋生。

董大青年时期师从凤州琴师陈怀古,会弹「沈家声」「祝家声」等不同风格的琴曲。但当时流行来自西域的音乐,欣赏七弦琴的听众比较少。于是,他下决心钻研西域乐人传来的胡笳、筚篥等乐器的演奏技巧,并周游四方,到处求学,终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诗人李颀称赞他的演奏说:「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董大还擅长创作,每谱一曲都「费尽构思」,力求「音律句读,弗类他声」,也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后来他得到宰相房琯的赏识,成为房琯的门客。可是,没想到却被人诬陷「数招赂谢」,也就是说他收取贿赂。房琯因替他申辩而被贬,董大也只好流落江湖,四海漂泊。

当他流落到睢阳时,漫天黄云,大雪纷纷,天空中不时传来几声凄厉的雁鸣。董大独坐在小酒馆里,感到孤独凄清,忽然一转身,就被人抓住了肩膀,紧接着,高适的大嗓门响了起来:「您是董大吧?」

董大被人认出来,心里还是有一丝窃喜的。不过他此时已经认不出高适了,惊异地问道:「您是?」高适立刻介绍,说自己当年赶考,去房琯家里拜谒时曾经见过董大。从军之后到房琯府办事,也见过董大。只是那时董大很风光,不像现在这么落魄。高适生性豪爽,说话直来直去。

董大点点头,发出一声叹息:「唉,难得您还认得出我。如今物是人非,咱们不提当年了。」

高适一边喊店家添酒,一边说道:「董大老兄不用过谦。您的琴声优雅,筚篥动情,天涯海角都有知音啊。」

高适的大嗓门立刻就把店主惊动了,他惊讶地瞪大眼睛,对董大说道:「原来您就是董庭兰乐师啊,我们都知道您,都爱听您演奏的曲子啊!」

董大很感动,回身从包袱中抽出胡笳,对着店主说道:「我身上的酒钱不多了,就给大家演奏一曲换点儿酒喝,可以吗?」店主连连点头,说:「当然可以啊,我们大家今天就一起大饱耳福吧!」

随后,董大认真地演奏了几支曲子,还特意清唱了一首高适作词的「开箧泪沾臆」。一曲唱完,多情的董大已经是泪流满面。

眼看时间已经不早,董大拱拱手向店家道谢,也向高适和其他听众打了招呼,蹒跚着准备离开。忽然,高适拦住他,说道:「董大老兄,我这里有两首诗送给您。」

以诗送别,在唐代是一种习俗。高适被董大的表演感动,拿出一张素纸,写了两首【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第二首诗描写的是董大和自己当时的境遇,后来知道的人不多,第一首诗却广为传诵,至今还很受人们喜欢。第一首诗的意思是说:大片昏黄的云彩黯淡了阳光,北风吹送雁阵,大雪纷纷扬扬。别担心在前路上没有知音,走遍天下,哪一个人不认识您?

古人的送别诗常常写得很忧伤,而高适却把给朋友的临别赠言写得激昂慷慨,振奋人心。这首豪放洒脱的送别诗,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豪爽的性格。诗的前两句描写眼前景物,衬托自己心中对朋友惜别的伤感。后两句改用充满信心和力量的语气,表达了对朋友的理解和祝福。

董大接过这两首诗,不由自主地吟唱起来: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 ……

他和高适紧紧地握了握手,互道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