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为什么说「白马非马」?

2024-01-10国风

我们来共同讨论公孙龙的「离坚白」思想。

公孙龙,字子秉,约公元前320—前250年,与孟子、庄子、邹衍等人约略同时,战国末期赵国人。公孙龙与惠施同为名家,但与惠施的「合同异」不同, 公孙龙强调事物之间差异即「离」的关系,认为名与实、名与名之间都是「离」的关系 ,因而被冯友兰先生称为名家中的「离坚白」派。

公孙龙的著作,现存【公孙龙子】一书,共六篇。其中比较重要的命题有:名实论、白马非马、离坚白三个。

(一)名实关系

公孙龙也是从「名实」关系开始对「名」进行探讨和分析的。他在【名实论】中提到:夫名,实谓也。承认名是对实的指称。他进一步通过「物」、「实」、「位」、「正」关系的探讨引出自己的「正名」的思想。

他说: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焉,正也。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不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公孙龙子·名实论】。

首先要注意「物」和「实」的关系。公孙龙所谓的「物」指的是天地间客观实存的事物,但「实」就不是实物之实,而是指使得某物之所以为某物、不成为它物的东西,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应该是「本质规定性」或「本质属性」,其特点是「不过」。

这样的「实」其实已经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而来的东西了。「实以实其所实」一句话有三个「实」,意义并不相同。

第一个实相当于上句话所谓的「物」,是一个代词,我们可以理解为「存在」或「东西」。

第二个「实」是动词,是「使其实」或「填充」的意思。

第三个「实」是上文的本质规定性的意思,「所实」就是「本质固定性指向的对象」,即具体物体。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一个东西能使符合「实」的本质规定的具体事物填充进来,这就是「位」,位即具体的时空定位。位的特点是「不旷」,跟不过大概相同。「位」由谁决定?由本质属性的「实」来决定。如果一个具体事物超出了其「实」所规定的时空位置,那么他就是「越位」了;只有处在其应处之位、符合实的规定,才能叫「正位」。

那么公孙龙的「正名」内涵就出来了:正其所实,「被正」的是「所实」即具体的物,「正」的主体和标准「实」。但是这里的「实」又不是有形有像的具体的实物,而是一种抽象的本质规定性而已。这种本质规定性是通过「名」即语言和概念来呈现的。

所以,「正名」的关键是确定作为评判「物实」是否出位的「名」是否正确、恰当。据此,公孙龙提出了「唯谓」原则: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如前文所属,「名」的功能在于指称、区分事物。理想的名实关系是一一对应。但是实际情况却做不到。

公孙龙在这里强调了名的「指谓」功能,提出了理想的状态是一个名只能用来指称与其对应的、「当位」的实物,如马这个名只能指称马类事物,而不能用来指称鹿。只有这样,才叫当,才能避免混乱。所以公孙龙指出「正名」的原则就是「审其名实,慎其所谓」(【公孙龙子·名实论】)。

(二)白马非马

在确立了「审其名实,审其所谓」的正名原则后,公孙龙从「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出发,开始对「名」与「实」的关系进行重构。他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

「马」之名是用来指称作为「物」之「白马」的「形」之属性(实)的,而「白」之名是用来称谓作为「物」之「白马」的「色」之属性(实)的,由于二名所对应之「实」(属性)不同,兼而指称形与色之实的「白马」之名与单指形之实的「马」之名不能等同。

在这里,公孙龙看到了白马这一「物」的不同属性(实)之间的差别,因而指称不同属性之「名」之间也存在差别。他开始脱离具体之「物」而谈名。他进一步认为:「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公孙龙子·白马论】)

固定在白马这一物之属性「白」并非「白」之真正存在,「定所白者,非白也」意味着有「不定所白」即不固定于具体之物的「白」之共相存在。这就意味着, 指称事物的属性的概念之名可以不依赖于物而存在,那么也就意味着作为称谓「实」的「名」也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而存在。

(三)离坚白

「白」和「马」相异的观点在【坚白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和加强。

公孙龙认为不但「名」是「离」实而存的,而且名和名之间也是相「离」的。他说:「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公孙龙子·坚白论】)

拿一块儿坚硬的白色石头来举例子,坚和白作为共相是独立的存在,不依赖于石而独立存在。「坚」和「白」不能共存于「石」中:「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公孙龙子·坚白论】)

坚、白与石相离,并不是不存在,而是「藏」而不显先而已这样,公孙龙最终使名和客观事物脱离了关系,确立了一个相互分离的共相之「名」的世界:「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公孙龙子·坚白论】)

(四)物、指离

公孙龙在【指物论】中对这个「名」的世界做了阐述和总结。

他说:「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公孙龙子·指物论】)他把这种独立于物而存在的概念叫做「指」,认为它们是「离开人们意识互相分离而独立自藏的东西」,一旦与物结合,便成为「物指」。天下之物莫不可以被「指」所指称,但指物之「物指」却非真正的「指」之存在本身。

但如果没有这个独立的「指」的存在,人们就不能对物进行称谓:「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公孙龙子·指物论】)但离开了物,这个「指」的世界依然存在:「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公孙龙子·指物论】)

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在与后期墨家的訾应中确立起「名」的形上存在地位,通过对「名」的概念分析建立起来一个独立于「实」的抽象的「形上之名」的世界,进一步提升了「名」的理论内涵。名家对「名」的探讨是「纯哲学的」概念分析。

它开创了一条异于传统的思辨哲学之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不过也正是因为名家学派过于注重思辨和分析,脱离了现实世界中物质之名的基础,忽视了名的政治内涵,从而不被人们理解和接受,被认为是「怪说琦辞」、「蔽于辞而不知实」,也不见容于主流思想,最终归于沉寂、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