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被当作反面教材的书法家,留下的字帖,却是世代珍藏的国宝

2024-10-03国风

辽宁博物馆, 一座低调却蕴藏丰富宝库,坐落东北沈阳,这座博物馆虽然名气不及上海博物馆或南京博物院响亮, 却有着独特魅力,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博物馆, 辽博见证共和国成长,珍藏无数历史印记

仿佛穿越时空, 馆内陈列着各个时期文物,从远古石器到近代革命文物, 无不诉说着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最吸引人莫过于那些来自清宫珍贵书画,这些作品原本是皇家珍藏, 如今却让普通人也能一睹其风采

众多藏品中,【新月帖】无疑是镇馆之宝,这件书法作品作者王徽之,是书圣王羲之第五个儿子, 提起王徽之,不得不说他是个有趣人物,他被誉为"得其势",意思是继承父亲笔法精髓, 他名声却远不如他书法技艺

王徽之生平充满戏剧性, 他可谓是个"奇葩",一个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家伙, 居然朝廷里当官,他当过大司马桓温参军,却对分内之事毫不关心,后来又车骑将军桓冲手下当个骑曹参军, 负责管理马匹,可他连马有多少、马健康状况如何都搞不清楚,甚至连自己官职是什么都记不住

这样一个"不靠谱"人,自然不适合官场混,王徽之干脆辞官归隐, 过起悠哉悠哉隐居生活,但即便如此,他"糗事"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当时宰相谢安为侄女挑选夫婿,本来王徽之是个不错人选, 可谢安担心这位"不着调"家伙会坑自家侄女,选择王徽之兄弟王凝之

王徽之和弟弟王献之同时遇到火灾,王徽之吓得魂飞魄散,连木屐都来不及穿就逃命去,而王献之却镇定自若,慢悠悠地叫来仆人,施施然地离开火场,现代人看来,王徽之反应其实更合理,毕竟安全第一嘛, 但讲究"风度"晋朝士大夫眼中,这种表现可就太丢人

就是这样一个被人嘲笑一千多年"不靠谱"书法家, 却给后世留下温和稳重【新月帖】,这份书法作品其实是一封短信, 只有短短60个字,内容大致是这样:王徽之告诉朋友,某人家女儿"新月"去世,他感到非常悲痛,他还询问朋友多雨潮湿天气里身体如何,他还提到自己操劳过度而身体不适

透过这60个字, 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与历史记载截然不同王徽之,他并非无情无义之人,他对朋友关心细致入微,史书中那个"不靠谱"形象, 只是他乱世中一种生存策略罢

【新月帖】艺术价值自然不言而喻,王徽之以行草书法见长, 但这件作品中,他主要使用楷书和行楷,每一笔每一划都写得十分稳健,落笔沉稳有力,整体风格温和润泽, 既不像他父亲王羲之那样飘逸俊秀,也不似弟弟王献之那般激情澎湃

有书法评论家认为,【新月帖】笔力稍显不足,缺乏那种挺拔秀丽感觉,但也有人评价它"深谨而闲雅",这个评价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艺术风格好坏并无绝对标准,重要是能否传达作者情感和思想

不得不提【新月帖】传承历史,东晋时期书法作品能流传至今,简直是个奇迹,【新月帖】保存过程同样曲折离奇,它是武则天时期由宰相王方庆献出, 王方庆还献出其他九件家传书法作品,这十件作品被统称为【万岁通天帖】

为保护这些珍贵文物, 当时采用"双钩临摹法"来复制这些作品,所谓"双钩临摹法",就是先用细笔勾勒出字轮廓,然后再填充墨色,这种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原作笔法和神韵

【万岁通天帖】命运依然坎坷, 十件作品中已经有几件遗失,之后又经历多次战乱和火灾,能保存到今天更是少之又少,我们能辽宁博物馆欣赏到【新月帖】,实是莫大幸运

参观【新月帖】时,不妨想象一下:一千多年前, 王徽之是如何烛光下挥毫泼墨?他写这封信时,是否也像我们一样,为友人遭遇感到心痛?那个叫"新月"女子,又有着怎样人生故事?这些问题或许永远无法得到答案,但正是这些未解之谜, 赋予古老文物无穷魅力

辽宁博物馆【新月帖】不仅是一件艺术珍品, 更是一扇通向历史窗口,它让我们得以一窥东晋时期社会风貌,感受当时文人情感世界,欣赏这件作品时, 我们仿佛与千年之前王徽之进行着跨越时空对话

值得一提是,辽宁博物馆不仅有【新月帖】这样书法珍品, 还收藏大量其他文物,从新石器时代彩陶到清代皇家珍宝,从青铜器到瓷器,从古代钱币到近现代文物,这里简直就是一部立体中国历史教科书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沈阳,一定要去辽宁博物馆看看,或许你会发现,这座低调博物馆比你想象中更加精彩, 你不仅能欣赏到【新月帖】这样国宝级文物,还能感受到历史脉搏和文化魅力

让我们回到王徽之和他【新月帖】, 这位被历史"误解"书法家,通过一封简短信件,向我们展示他真实一面,这正是艺术魅力所:它能穿越时空, 让我们与古人产生共鸣

下次当你听到有人说"不靠谱"时, 不妨想想王徽之,那些看似"不靠谱"人,内心深处也有着细腻柔软一面,正如【新月帖】所展现那样,真实人性往往比历史记载更加复杂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