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张鸿魁│【金瓶梅】某些词语释义和字形问题

2024-02-04文化

白维国同志以一人之力,积十年之功,著成【金瓶梅词典】(中华书局1991 年,下简称【词典】)创获良多。但像【金瓶梅词话】(下简称【词话】)这样百万言的巨著,方言词语多,传抄错讹多,同音借字多,个别词语一时难得确解,也是势所难免。

今就「招放」等词语的释义略陈管见,与白维国同志商榷,并就教于同道诸好。

【词典】512 页抬放tai fang 安放;安置(指人)。抬,抬举,表示尊敬。

我这屋里也难~你,趁早与我出去。(二一2 下6/646)小人家那里~?将就叫了两个女儿唱罢了。(七四10 上4/1075)又,668 页 招放 zhao fang 承揽并安置。

倒不如一狠二狠,把他这一千两咱雇了头口,拐了上东京,投奔咱孩儿那里,愁咱亲家太师爷府中~不下你我?(八一5 上2/1239)

我认为「抬放」系「招放」形讹。「招放」又系「着放」借字。「着放」义为容纳。

【字典】把「招放、抬放」均释为安放、安置,稍有不确。「招放」附释「承揽」,当是为「招」字字形所囿;「抬放」附释「抬举、尊敬」,更是为错字「抬」所误。

下面从形、音、义三方面试作论证。

【金瓶梅词典】 白维国 编

抬,【词话】作繁体「抬」,当是刻工据手抄稿简字转刻。「抬」「招」行草书手写体形极为相似,容易相混致误。【词话】中有不少例证。

‧ 陈经济说道:「儿子不幸,家造官事,父母远离,投在爹娘这里,蒙爹娘招举,莫大之恩,生死难报。」(二十13 上3)

‧〔西门庆〕邀了应伯爵和陈经济,招了七百两银子,往对门乔大户家成房子去了。(三一7 下4)

第一例,「招举」显为「抬举」之误。

第二例,银子有七百两重,一人无法带,故需两人「抬」,作「招」也无法解释。

由此二例可想见,【词话】本据以雕版的稿本中,「抬」作俗写简体字「抬」。

‧〈小桃红〉……玉箫年当二八,未曾抬嫁,俺相公培养出牡丹芽。(四一4 下10)

「抬嫁」不辞,应是招女婿嫁人之义,「抬」当作「招」。

此曲又见【词林摘艳】卷十,该处正作「招嫁」。

【词话】本刻印者喜欢将简体俗字刻成繁体,所以「招」误刻为「抬」。

从字音看,「招」是「着」的方音替代字。【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 年)1458 页:

(①②招)(~儿)zhao①着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叫一着……②比喻计策或手段……

③〈方〉放;搁进去:~点儿盐。

其中义项③山东方言也有,不过多用为被动的放,即容纳、收受。

例如:「这么多盐,一个罐儿zhao 不了。」「一间屋只能zhao 两张床。」

这个词,在山东济南市以北读zhao,(济南市及其以南又读zhuo,可见它应该是古读入声的「着」【中原音韵】歌戈、萧豪两收。)

【白话小说语言词典】 白维国 主编

「着」的义项①应该是「安放棋子」的动词名物化而来,义项②又是①的比喻用法。

写作「招」则是方音替代习惯造成的。「着」的「容纳」义,在【词话】中也可以写作「招」。

忿气满怀无处着。(二六7 下4)

只家中大小把你也着在意里。(二六8 下4)

「无处着」即容纳不下。「着在意里」,即放在心里。

【词话】也有「放在意里」,可作比较:「这般把我这一个半个人命儿打死了,不放在意里,那个拦着你手儿哩不成?」(四三5 下10)

我不肯招他,当初那个怎么招我来?(十六5 上11)

这是西门庆说出想娶李瓶儿又怕潘金莲不肯容她的意思后,潘金莲的回答。其中「那个」指吴月娘。

全句意谓,吴月娘能容得我,我也容纳李瓶儿。

「招」(着)「放」同义,所以可并列使用,写作「招放」或「照放」。

〔西门庆道〕「我要留惠莲在后边一夜儿罢,后边没地方儿。看你怎的容他在你这边歇一夜儿罢,好不好?」

金莲道:「……随你和他那里日捣去……我是没处照放他。我就算依了,你春梅贼小肉儿也不容他在这里。……他若肯了,我就容你容他在这屋里。」(二三6 下1)

这段话字的「照放」和「容」显然是同义的。下面我们把有「招放」「抬放」「照放」的句子,用「着放」即「容纳」来解释一下,可以看出是情通理顺的。

「愁咱亲家太师爷府中招放不下你我」─翟亲家住的太师府那么大。还担心放不下我们俩人吗?

「我这屋里也难抬放你,趁早与我出去」─我这屋里放不下你,赶紧给我走!(这里「容纳不下」是不高兴留的委婉说法,「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小人家那里抬放,将就叫了两个女儿唱罢了」─我们小家小户的,地方窄狭,那里容得下玩杂耍唱戏的,叫两个清唱的,应付事儿就是了。─你们愿上哪儿去就上哪儿去,反正「随你和他那里日捣去……我是没处照放他」

我这里是没有放他的地方。

【词典】362 页没没的mo mo de 形容包得严实,一点缝隙都没有。

然后奶子轿子里用红绫小被把官哥儿裹得~,恐怕冷。(四一6 上4/515)被儿裹得~,怎得冻着。(九十5 下4)

【词典】注音「没」为mo,释义也附「一点缝隙也没有」,显然是根据字形。

我认为「没」是「沿」字形误。

「沿」为「严」的同音替代字,释义为「严严实实」即可。

【金瓶梅词典】 王利器 主 编

「沿沿的」,【词话】有例,【字典】未收。

拿几个〔甜香饼儿〕在火炕内,一面夹在挡里,拏裙子裹的沿沿的,且熏热身上。(四十4 上9)

「沿」在【词话】中与「严」同音,无须再证。1「严、紧」同义。

【词话】中又有「紧紧的」,可作比较:「如意儿道:『我在轿子里,将被儿裹的紧紧的。』」(四八11上2)

「奶子如意儿独自坐一顶小轿,怀中抱着哥儿,用被裹的紧紧的进城。」(四八7下9)

同是奶子如意儿用被裹官哥儿一件事,两例作「紧」,两例作「没」,可见「没、紧」同义。同是裹紧,有「没」有「沿」,可见「没」这个词应是一个与「紧」同义,与「沿」同音的「严」。

另一部【金瓶梅词典】(王利器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年)字,曾引【左传】为证,解释说:「没没,沉溺,沉没,引申为被包裹得严严的。」这种引申缺乏理据。

白话文学中的语词释义引证到上古经传,倒不如参考同代其他小说和现代方言为好。

「严严」这一词形,在【儿女英雄传】中有例。

第三十一回:「公子打开一瞧,只见里面是五寸来长一个铁筒儿,一头儿铸得严严的。」

现代方言仍常用「严严」形容封闭紧密。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八:「风里雪里,小轿车围得严严的,一点不透风。」【词典】27 页

【金瓶梅字典】封面

僻厅鬼儿 bei ting gui er 背时的家伙;倒霉蛋。僻厅,背时,倒运。

那李铭便过来,站在槅子边,低头敛足,只是~一般,看着二人说话,再不敢言语。(七二22 下7/1036)

此条从释义看,似乎已经注意到「厅」字有误。

我认为「厅」是「石」字形误,「石」又是「时」的同音替代字,而「僻」又是「背」的同音替代字。

「僻格剌子」即「背哈喇子」,【词典】已释,「僻」「背」同音可以替代是无疑的。

「厅」的俗体草写近「石」,【词话】刊本改简体为繁体,「廰」和「石」则相去甚远了。

【词话】中有「僻时」「背石」「僻石」几种写法,只是「石」辗转误成「廰」,就不好识别了。

【词典】11 页汤dang 碰;撞。引申指打。一般写作「荡」。

甚么斗猴儿似的,~那几棍儿,他才不放心上。(七三19 上2/1061)~他这几下儿,打水不浑的,只像斗猴儿一般。(八三3 下1/1258)又作「挡」。

我做奴才,伊莱没干坏了甚么事,并没教主子骂我一句儿,~我一下儿。(七六14 上 5/1129)

这个词的注音释义似乎都可以商榷。

我以为应该读tang,是一种轻微的碰触,如同说扫、抹。

只就【词话】字用例看,上引三例带有补语「一下」「几下」「几棍」,明确表示程度轻微。

另外有一例跟「抹」对文见义:

一个碗内两张匙,─不是汤着就是抹着。(七六‧16 上‧11/1131)

可见「汤」的基本意义是轻微碰触,「挡我一下」等例只是临时的比喻用法,连同补语「一下」等一起,才有「轻微责罚」的意义。

「汤」「挡」还有一种写法是「倘」【词话】中只用于「打倘棍」一语,详见下文。

「汤」「挡」「倘」三字很难确定哪一个是本字,可能都是方音替代字。

在山东现代方言里,仍有「tang 他几棍子」等语,所以此处注音tang 为宜。

在清初反映山东一带方言特点的小说俚曲里也用「汤」来记录这个词。

【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三回:「可不这天爷近来更矮,汤汤儿就是现报。」

【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九回:「俺不过汤一汤,也不曾把你伤,爪子也是轻轻的放。」

「打倘棍」一语,【字典】未收,我解释为「薄示惩罚」,说见拙作〈金瓶梅中的熟语俗字〉。2

这里只强调一下字形的讹变。

「打倘棍」有一例写作「打俏棍」(十四3 上6),「俏」为「倘」字行草书形近致误。

【词话】字「倘」误作「俏」还有一例,可作旁证:「李瓶儿铺下席,把官哥儿放在小枕头儿上俏着,交他顽耍。」(五二18 上8)

其中「俏着」无疑是「倘(躺)着」。

(十七 2 下 5),则是辗转致误:「倘」 「俏」形近,「打倘棍」又有一例写作「打白棍儿」

【金瓶梅语典】封面

「俏」形近「伯」,「伯」音同「白」。「俏」「伯」形近致误的例证是,「俏一帮」(十一1 下5)又作「伯一帮」(十二12 下1)。

「伯」「白」音同的例证是,【词话】字人物应伯爵的名字谐音「白嚼」。3

「倘」辗转误成「白」,表明【词话】据以雕版的稿本已经多次转抄,不会是作者手写的稿本。

转抄的人们,多不明「打倘棍」一语,又未通览全书加以校勘,才导致一词多形。

我们今天研究【词话】,必须充分考虑到字形在转抄字的讹变。

「紫胀」(紫强,紫漒)一词,两种【金瓶梅词典】均未收,其字形差异跟上文各例性质相似。

【词话】字有关例句如下:

须臾怒起紫漒了面皮(七‧11 下‧9)

紫强光鲜,沉甸甸甚是粗大(三七‧9 下‧6)

紫胀了双腮(三八‧3 上‧3)

红赤赤紫漒漒好砢碜人子(五九‧7 上6)

通观数例,它们都是形容充血红紫状的。字当作「紫胀」为是,其他写法有可能是字形讹误所致:

「胀」「涨」音义同,「强」「漒」音义同;草书「胀」「强」「胀」形近,「涨」「漒」形近。

【词话】中「张致」一词常见,偶写作「强致」;「漒嘴」一词常见,偶然写作「涨嘴」。

「胀」(涨)写作「强」(漒),也有可能是同音替代造成的。

【词话】在刊刻前,曾在吴语地区手抄流传,抄书吴人有可能据方音改字。

在金华、兰溪、永康一带,「胀」(涨)、「强」(漒)至今同音,都读舌面声母(j)。

「紫胀」一词,在那时的其他小说中写法如下:【水浒传】第二十回有「紫漒了面皮」;【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均有「紫胀了面皮」;【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二回、第六十八回均有「紫胀了面皮」,第六十二回有「鼻子紫胀的像个榫头」;【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有「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

看来在明代后期,「紫胀」的「胀」义还是明确的,即使浙江吴人凌蒙初的「二拍」也写作「涨」。

大致同时刊刻的【水浒传】和【词话】「胀」「漒」并存,表明抄刻者还作「胀」理解,只是因为方言同音或字形错讹才写作「漒」。

清初的【醒世姻缘传】继承了对「胀」的这一认识。因此,【金瓶梅】词语释义注音应以「紫胀」(zhang)为准。

同时应该指出,字形的错讹有可能对语言产生反作用。

【水浒传】【词话】的北方读者,当时已经可能读作「紫漒」(jiang),以致曹雪芹也把「紫漒」(jiang)当作一个词来运用;又或因为「漒」字形不可解,遂用表示红色的「绛」来替代。

【红楼梦】中的「紫绛」应该看作一个新词,一个由于字形讹变导致产生的新词。

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中,【词话】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张鸿魁<金瓶梅>研究精选集】

注释:

1 参看本书〈金瓶梅的方音特点〉。

2 文载【金瓶梅艺术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年。

3 同注1。

文章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本文获授权发表,原文刊于【张鸿魁<金瓶梅>研究精选集】,2015,台湾学生书局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转发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