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诗刊】所发胡弦这首长诗,让人看不出「人民性」来

2024-04-12文化

2024年4月11日,【诗刊】公号推出了2024年第3期「长调歌行」栏目作品,也就是胡弦的长诗【神话】。注意这个时间节点:4月10日【诗刊】改版座谈会刚开完,11日就推出了这首胡弦的长诗。也许 胡弦这首长诗就暗合了座谈会精神?

图片来源于【诗刊】

在这次座谈会上,特别强调了诗歌的「人民性」。所以,不免就想在这首长诗里找找,到底在哪里能体现出「人民性」来。但是,很遗憾,应该是我水平有限的缘故,不仅没有找到「人民性」,甚至连「人性」都没有找到。注意,这里没有骂人的意思啊,毕竟这首诗写的是「神话」嘛。

但其实,读了两遍这首长诗,并没有发现什么「神话」,反而像是在写「人间」。比如古镇,比如剧组,比如演员。所以,这首【神话】其实应该还是有「人性」的。但这里的「人」,好像不是一般的人,因为这首诗估计没多少人能搞清楚,这首诗到底要表达什么。

这首长诗【神话】有四个副标题:引子、暴力与幸福观、剧组的人在讨论和「演活了」。这首长诗共13节,其实也不算太长,但就是让人读不大明白。也许是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这首诗的后面,还有一篇胡弦的创作谈【秘境——长诗【神话】创作谈】。但这个创作谈,依然对于读长诗【神话】没有啥帮助。

图片来源于【诗刊】

如果用【诗刊】昨天发布的座谈会内容来套,这首【神话】好像确实没有「人民性」,更没有体现出「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宗旨。当然,估计有人会说,你一个人又不能代表人民,你不懂并不意味着别人就不懂。

确实,所以就写了这篇文章,是希望更多的人去读一读这首【神话】,看看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因此,对于这首【神话】,我就不能说什么了。说了,估计有很多人不服,甚至是不屑,还不如不说。但这篇文章既然开头了,那也应该还要继续写下去。

诗歌「人民性」到底该如何体现?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首先一点,就是要让诗歌能被大多数人读明白。如果大多数人都读不明白,那这「人民性」就无从谈起了。但这个「大多数」确实不好界定,一百人?一千人?一万人?甚至更多?也不好统计。所以,这是一个不好操作,很模糊的事。

把诗写得让不少人能读明白,是很多诗人,特别是「著名诗人」所不乐意,甚至是所不齿的。在他们看来,诗就是要让人不明白,就像鸟语一样。甚至不仅是不明白,反而越读越糊涂才好。正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糊涂」,才能烘托出少数人的「高明」。你们看,你们不明白了吧?可我偏偏就明白了。

就拿胡弦这首长诗【神话】来说吧,肯定有人叫好,而且还是非常好的那种,甚至具有「划时代」意义。至少【诗刊】的编辑、副主编、主编是会认为这首诗很好的,否则【诗刊】就不会刊登出来。

图片来源于【诗刊】

所以,终于搞明白了:要让诗歌具有人民性,首先得是刊物编辑、副主编、主编得有人民性才行。只有他们有了人民性了,他们才会去选择具有人民性的作品,然后刊登出这样的作品来。但估计没有哪一位编辑、副主编、主编会觉得自己没有人民性的,于是问题就回到了根本上,也就是啥是人民性了。

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不过,不妨去读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那里应该能找到答案。但是,偏偏有不少编辑、副主编、主编认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过时了。所以,这一点也就指望不上了。

文章写到这儿,竟然进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里。而这个死循环,不仅仅是这篇文章,整个诗坛都面对着这个死循环:希望有更多的人读诗写诗买诗,但又瞧不上他们。用一个不恰当的俗话来说,就是既要让马儿跑却又不让马儿吃草,这怎么可能?起码违背了自然界一个基本的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嘛!

但这种违背基本定律的事,却偏偏有不少人认为是合理的。也就是说,诗坛指望有人掏钱的时候,他们觉得你就应该掏钱,诗坛认为你们不应该说话的时候,就应该闭嘴,诗坛认为你们应该叫好的时候,就应该喝彩。这哪是「人」嘛,完全就是机器。所以,诗坛其实也是没有「人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