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冬至是哪一天?冬至的意思和含义是啥?冬至节气的特点风俗有哪些

2024-06-19文化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领略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每年公历的12月21日-23日,太阳运行达黄经270度,为冬至节气。冬至,不仅是一个标志着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天文节气,更是承载了丰富文化意涵的传统节日。在此,我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进冬至的世界,感受这一节气所带来的深厚文化和独特魅力。

一、冬至的起源与意义

冬至,古称「日短」或「日南至」、「日短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

冬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天文历法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冬至节气的到来,意味着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是一个大吉之日。冬至作为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二、冬至的民俗与习俗

冬至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南北各地均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在北方,冬至这天有吃饺子的习俗,民间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这一习俗源于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他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在南方,冬至则有吃汤圆、祭祖的习俗。汤圆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人们在这一天会煮上一锅热腾腾的汤圆,与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同时,南方地区还有冬至祭祖的习俗,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祈求祖先的庇佑和家族的繁荣。

除了饮食和祭祖的习俗外,冬至还有一些其他的民俗活动。比如,在江南水乡,人们会在冬至这天举行「冬至夜话」的活动,全家人聚在一起,围炉夜话,感受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家的温暖。在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则会在冬至这天举行滑冰比赛等冬季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强健体魄。

三、冬至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冬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更是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节气。冬至的到来,标志着冬天的深入和春天的临近,它象征着阴阳转换、万物更新的自然规律。在冬至这一天,人们通过吃饺子、吃汤圆等习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祭祖、扫墓等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这些习俗和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冬至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是古人通过观察天文现象、总结自然规律而得出的重要节气。它反映了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程度。通过冬至这个节气,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天文知识、地理知识和气象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四、冬至节气的农谚智慧

1.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这句谚语描述了冬至天气与正月天气之间的关联性,体现了古代农民对气候规律的观察和总结。

2. 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根据冬至时期的不同,预测未来天气的冷暖趋势。

3. 冬至饺子夏至面,吃了不冻耳朵圈。

北方地区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寓意驱寒保暖,避免耳朵受冻。

4. 冬至无雨一冬晴,冬至有雨连九天。

冬至当天的天气情况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有影响。

5.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冬至时若刮西北风,则预示来年春季干旱。

6. 冬至有霜年有雪,冬至无霜天无雪。

冬至时的霜冻情况预示着整个冬季的降雪情况。

7.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冬至的冷暖对后续季节的气候有影响。

8. 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冬至降雪预示着来年夏季雨水充沛。

9.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

冬至日的天色与过年时的天气有关联。

10. 冬至有雪到年关,冬至有风冷半冬。

冬至时的降雪和冷风预示着整个冬季的气候特点。

这些谚语都是古代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寻味冬至节气美食#

五、 冬至节气 诗风词韵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

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地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举杯畅饮。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唐·杜牧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远方的书信刚刚寄出,恰逢冬至这个阳气回升的日子。身在异乡的我,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晚上在旅馆里,担心弟弟们是否盖得暖和;傍晚时分,江风寒冷,感觉身上的衣服有些单薄。听到寒风吹过竹门的声音,心中不禁感到惆怅,仿佛听到了家乡松窗下雪的声音。

这首诗以冬至日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诗中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心境和对亲人的牵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亲情的珍视。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至日,阳光微弱得仿佛还没有回到地面,大地仍是一片凄冷,寒雨萧萧打湿了地上的枯草根。有谁能像我(苏夫子)这样呢?不是花开时节也愿意独自前来游览。

这首诗中,苏轼在冬至日独自游览吉祥寺,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超然物外、不随流俗的高洁品格。诗中的「不是花时肯独来」一句,既表现了诗人的卓尔不群,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冬至】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冬至日,黄钟律管响应了节气的变换,和风轻拂,带来了温暖的气息。阴气逐渐隐藏,阳气渐渐回升,大地恢复了温暖和煦的氛围。日影渐长,向日葵的影子也随之移动,梅花更是早早地趁着小寒的节气绽放。八神占卜预示着来年的和平与丰收,六管中的芦苇灰烬随风飘动,记录着节气的流转。河岸边的柳树已经吐露出嫩芽,错落有致地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这首诗描绘了冬至时节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体现了古人对冬至节气的重视。

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天的开始和阳气的回升。古人认为,冬至是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的时候,也是大自然开始酝酿春天的时刻。因此,诗人在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冬至节气的赞美和对春天的向往。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展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智慧和积极向上精神的冬至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借鉴。它提醒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里,要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态,相信春天的到来,并为之付出努力和期待。

六、结语

冬至是一个充满智慧和魅力的节气。它不仅是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感受冬至所带来的温暖和祝福,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让我们珍惜每一个节气、每一个传统节日,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