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水浒】真正的高手,秒杀108好汉之人,竟是一介书生

2024-02-13文化

梁山好汉之勇武无需多言,尤其是卢俊义,【水浒】原文是如此形容他的:「员外力敌万人,通今博古,一发众人无能得及」「棍棒天下无对」。说卢俊义是「战力天花板」不过分吧?

但邪门的是,就是这么一位豪杰,却被某个文弱书生轻轻松松就给解决了。

【水浒】里写道,两人一言不合开打,卢俊义先是使一朴刀戳他,却戳不着,刀头先已折了;后又提起右手拳头,劈面打来,那人轻轻躲过,只一弓梢,卢俊义「右臂早断,扑地跌倒」。如此,公认的梁山武功第一,与对方只交手不到两回合,便被KO。

这位手挽弓箭的书生是何方神圣?是哪个版本的【水浒】将卢俊义描写得如此不堪一击的?作者如此埋汰梁山好汉,背后的根据又是什么?

1

那位书生是谁?

答案或许会让您大跌眼镜:「竹林七贤」之一,三国魏晋时期的嵇康便是。

以一个文人的标准来说,嵇康或许称得上有勇力。根据【世说新语】的描述,他身长七尺八寸,容貌瑰杰,任侠不羁;但嵇康的身量与卢俊义相比,简直都不是一个量级的,卢俊义乃梁山好汉中的第一身高,「身躯九尺如银,威风凛凛,仪表似天神」。

以及,卢俊义的主业就是练习拳脚枪棒(「平昔只顾打熬气力」);嵇康呢,平素里闭门读书,累月不出,还是个「酒蒙子」——嵇康每每喝醉酒的时候,身体就像一座玉山轰然倒塌。

可见,两人的战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更不可理喻的是,他们一个生活在三国魏晋时代,一个生活在宋朝,就好比「关公战秦琼」,俩人压根就挨不上。

所以,是谁这么糊涂,策划的这场不靠谱的「约架」?答案是金圣叹——有史以来评论【水浒】最厉害的文人。

【水浒】全书大体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描写各路英雄上梁山聚义的过程,据说这部分的作者乃是施耐庵;后半部分描写好汉们受招安后的故事,譬如平田虎、征方腊等等,这一部分据说是罗贯中续写的。

金大才子认为,【水浒】写到聚义就应该结束了,罗贯中续写的部分,实乃「横添狗尾,徒见其丑」。所以,在金圣叹钦定的「古本」【水浒】中,腰斩了罗贯中续写的部分,由他本人亲自写的最后一回也就是第七十回中,金圣叹特意安排的嵇康,去收拾掉梁山众好汉。

话说,嵇康咔咔几下子,就把前六十九回里生龙活虎的好汉们全给报销了(虽然是在卢俊义的梦中)。等料理完诸好汉,金圣叹还特意写了一首赞诗。

在金批本的【水浒】里,为了照顾读者阅读的快感,金圣叹把原作中大部分诗词都给删减了,只留下区区几首。

显然,金大才子对全书的最后一首诗既重视又满意,他自我评价曰,这是一首好诗,【水浒】之书「以诗起,以诗结,极大章法。」

金批本【水浒】,第七十回目,赞诗的最后几句曰:

子建高才空号虎,庄生放达以为牛。

夜寒薄醉摇柔翰,语不惊人也便休。

2

金圣叹可以深沉着闭口不言,但我们不能「语不惊人也便休」。首先要搞明白,他为什么特意安排三国的嵇康出场。

这里边其实有金圣叹的巧思。众所周知,金圣叹是一个天性诙谐,热衷于玩文字游戏的学者。由他删改的【水浒】第七十回,以八个字介绍嵇康的登场:其身甚长,手挽宝弓。

此八字中其实隐藏了一个字谜。「长」与「弓」可以组成「张」字;另,嵇康,字叔夜。所以,由「嵇康手挽宝弓」可以推导出「张叔夜」三个字。

张叔夜是北宋的一位将领,巧合地是,他的表字乃是「嵇仲」——即「嵇康」的「嵇」字。张叔夜和嵇康两人的名与字,是彼此对应的,金圣叹利用了这一巧合,他的脑洞实在太大了。

金圣叹表面写「嵇康」,真实目的则是写「张叔夜」。这亦对应了在【宋史】中,由张叔夜平定梁山叛乱的史实。

可见,在梁山起义中,张叔夜是个极其重要的人物。那么问题来了,施耐庵等人撰写的百回本【水浒】中,张叔夜是否登场过?

答案是肯定的。在【水浒】小说里,他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却是非常厉害的小人物。简言之,但凡上面的领导不听他的建议,必败无疑;假如听了张叔夜的意见,稳操胜券。

话说,徽宗皇帝曾派遣陈宗善太尉前往梁山招安。据【宋史】:「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宰相……」但就是这样位列三公的陈宗善,在蔡京蔡太师、高俅高太尉眼里,竟然不值一提。

为了「与太尉提拔事情」,蔡、高两人分别派遣一个干办、一个虞侯,命其协助陈宗善前往梁山办事。正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这两个小跟班身份轻微但来头不小,总之,令太尉大人处处掣肘。

当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济州时,负责接待工作的,赫然便是当地太守张叔夜。

据【水浒研究】,北宋时,济州属京东西路,领巨野、任城、金乡、郓城四县。作为「梁山前线」的一州之长,张叔夜是很能掌握起义军的第一手资料的。

等陈太尉一至,他就迫不及待地给出了招安的意见:「太尉到那里须是陪些和气,用甜言美语抚恤他众人。」以及,当张叔夜知道另有两个跟班时,又很明确地指出:「只好教这两位干办不去罢。」

那两个狐假虎威的干办,显然非常看不起张叔夜,笔者觉得陈太尉也没有太过重视他。最后,众人并没有采纳张叔夜的意见。

在另一个次元的施耐庵,是很明白张叔夜的分量的,他以一首小诗,褒奖这位「小人物」。

一封丹诏下青云,特地招安水浒军。

可羡明机张叔夜,预知难以策华勋。

一切果如张叔夜所料,因为太尉姿态摆得有点高,行事过于傲慢,彻底惹恼了梁山。第一次招安竟以「黑旋风扯诏谤徽宗」告终。

于是乎,严肃的招安事业,演变成了可笑的「面子问题」:梁山折了面子,故拒绝受降;朝廷失了面子,故决定以武力征服。

气氛烘托到了,不打仗是不可能了。童贯亲率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梁山杀来,作势要扫清山寨,擒拿众贼。

在朝廷眼里,梁山都是乌合之众,打败他们易如反掌,率领正规部队登场的童贯想必是非常自信的。

话说,为体现兵贵神速,童贯先自引轻骑入济州城,屁股刚挨着衙门公堂的宝座,还未排兵布阵,结果,却被张叔夜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3

张叔夜邀请童贯至公堂,拜罢,侍立在面前,鼓足勇气建议道:「枢相(即童贯)勿以怒气自激,引军长驱;必用良谋,可成功绩。」

张叔夜分析的是实打实的现实军事问题,童贯着重考虑的则是如何速战速决,挽回朝廷颜面的问题,两人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听罢张叔夜的建议,童贯不由地勃然大怒:「你这等畏惧懦弱匹夫,畏刀避剑,贪生怕死,误了国家大事,以致养成贼势。」

给张叔夜扣完帽子,童贯于次日驱领大军,命令部下全线出击。

轻敌冒进的坏处是,童贯一步步中了梁山的圈套。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朝廷折了兵马、费了钱粮,更关键的是,丢了脸面。

宋江先是两赢童贯,其后又三败高俅——几乎是相同的剧本,这两场大胜仗促成了梁山的「第二次招安」。但迄今为止张叔夜所起的作用,做好接待工作、后援工作,以及,随时随地等着挨骂而已。

历史上真实的张叔夜,是让宋江等贼寇闻风丧胆的人物。有人以诗歌的形式,简单地总结张叔夜一生的功绩:

奇谋退羌兵,三月灭梁山。

浴血勤王事,殉国在边关。

所谓「浴血勤王事」指的是,靖康年间,金人南下攻打宋国,当大金的铁骑行将踏破汴京的大门,宋钦宗仓皇逃跑,临走之前,他把都城的防卫工作,完全托付给了张叔夜。

有诗人曾大加赞美张叔夜的忠君爱国行为:

昔时张叔夜,统兵赴勤王。

东都一不守,羸马迁龙荒。

适过白沟河,裂眦须欲张。

绝粒不遄死,仰天扼其吭。

群臣总奄奄,一土垂天光。

该诗的作者,即大名鼎鼎的文天祥。南宋末年时,他经历的事情,和当年张叔夜所经历过的何其相似。因为敬佩、因为感同身受,才有了这样的诗篇。

其实,即便在【水浒】中,作为一个小人物,张叔夜也挺有排面的。

话说,当各太尉上亲自登梁山时,为了壮声势,动辄就带着几百号人马(「背后从人,何止三二百;济州的军官约有数十骑。」)因此梁山诸好汉,打心眼里瞧不上朝廷的外强中干。

张叔夜也曾去过一次梁山。书中写道,他也没有提前准备,「随即上马出城,带了十数个从人,径投梁山泊来。」当然,张叔夜的官阶可能不够,所以没有那种排场,但是,且看他「只身打入黑社会内部」的那份勇气,试问,整个大宋朝廷又有几人?

【水浒】写道,听闻张叔夜来访,宋江「慌忙下山迎接」。整个谈判过程,张叔夜表现得大方得体,一点也不拘束。作者施耐庵称其曰「风流」,并且照旧留下一首赞诗:

风流太守来传信,便把黄金作饯行。

棒献再三原不受,一廉水月更分明。

敌人对你的重视,是对你最大的褒奖。在【水浒】的世界里,张叔夜这样的「绿叶」,能够让任何红花黯然失色。

参考资料:

1,施耐庵著、金圣叹评:【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2,何心著:【水浒研究】

3,王振星:【「嵇康」与卢俊义的梦意象——金圣叹「梁山泊英雄惊恶梦」解读】

-作者-

老谈,always talk,老是夸夸其谈之人,除此外,别无长处。

(如有侵权 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