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王安石夜宿东林寺,写下一首深刻的咏松诗,颇有气势,值得一读

2024-05-06文化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韩愈初入仕途,才不得用,作【马说】,渴望人尽其才,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百五十年后,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王安石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阐述自己的变法理念,渴望宏图大展。

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不拘一格降人才,他变法的先决条件就是培养人才,整顿太学,唯才是举,经世致用。

作为王安石本人,更希望仁宗皇帝能够成为自己的伯乐,识得自己这匹千里马,从而君臣际遇,实现北宋的复兴。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王安石的抱负和理想,在其同年所作【古松】诗中,体现的更为具体。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宋 王安石【古松】

简译

这株繁茂的古松有八百多尺高,枝干笔直,高耸入云,与其他树木迥然不同。

晚风从山谷中吹来,古松簌簌作响,山月升起来,它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

古松长得这样伟岸高大,并不是人为的刻意栽培,而赖于大自然的化育之功。

如果朝廷宗庙缺少良才,可以取用这株古松,但要有技艺精湛的工匠才可以。

赏析

嘉佑三年(1058年)二月,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安临鄱阳,同年六月,好友王令赶来与其相聚,并同游庐山东林寺。

东林寺内有古松二株,相传为东晋高僧慧远亲植,彼时,二松遒劲挺拔,高耸入云,王安石和王令分别作诗吟咏二松。

两首诗各有千秋,相比于王令【大松】的桀骜不羁,王安石的【古松】更富有理性,具有现实意义,是其自身的写照。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 」,诗的首联先声夺人,直入主题,首句赞美它的苍劲挺拔,次句赞其不同俗流。

森森 」是形容松树繁茂之意,杜甫有「 锦官城外柏森森 」之句,李延年对古松也有「 直气森森耻屈盘 」的誉美之词。

」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为八尺,此诗中形容古松长得高,「 青冥 」就是青天的高处,「 不附林 」即独立于外。

高大挺拔,超然物外,不同凡响,这是古松给诗人的第一印象,也是诗人展现给世人的自我形象: 独立,孤傲,高洁

王安石21岁入仕,二十多年来一直辗转地方为官,做的都是有益于社稷民生的实事,对彼时北宋局势也看得更为透彻。

他赞美东林寺古松之高,也是暗喻自己的高洁和清醒,不同于朝堂中那些整日碌碌无为的同僚,王安石心怀家国天下。

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颔联承首联,继续描写古松的挺拔和高洁,设以广阔的背景,更衬古松之美。

风从山谷中徐徐吹来,那高大繁茂的古松簌簌作响,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格外清晰,月照千山,古松洒下长长的影子。

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 」,颈联赞誉古松一直秉持着自身的纯洁无瑕,不凭借外力,全赖大自然的化育。

王安石这个人耿介刚直,多年来默默无闻地在地方任职,从不结交朝中权宦,也曾屡次拒绝仁宗皇帝召其入朝的好意。

他的学识和才能,也都是日积月累得来的,所以,此联语义双关,既是赞美寺中古松的高洁,也是在暗喻自己的纯粹。

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尾联直抒胸臆,指出古松是栋梁之才,可堪大用,但它需要真正的工匠才行。

廊庙材 」又称「 廊庙具」 或者 廊庙器」 原指建筑朝堂宗庙的高大之材,后引伸为在国家政治上大有作为的人才。

古松可遇不可求,栋梁之才应该保护,如果需要它,一定要让善于使用工具的工匠来砍伐和加工,那样才会才尽其用。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尾联是主题的升华,既是赞美古松才堪可用,也是向宋仁宗皇帝推荐自己,希望得到重用。

此诗借物咏怀之作,诗人通过赞美古松,来抒发自己高阶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一起得到朝廷的重用,实现人生理想。

后记

王安石是少有的人间清醒,在他看来,这应该是一场双向奔赴,皇帝希望得到人才,自己能才尽其用,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双赢。

朝廷恰好需要,而自己正好拥有,一切都刚刚好,也就是恰逢其时,而且,还要对自己有所保护,才能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之志。

可惜,宋仁宗不是王安石的伯乐,他这匹千里马又蛰伏了十年之久,才遇到了真正赏识他的伯乐,即那个与他一拍即合的宋神宗。

「合于当世之变」,宋神宗没有看错,王安石这匹千里马的确是可用的大才,他推行的改革策略,推动了彼时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报与帝室抡材者,便作明堂一柱看 」,正如古松遇见了石延年一般,王安石遇见宋神宗,得以才尽其用,也算是他的平生之幸……

参考资料

【宋史 王安石传】

往期精彩文章导读

两首蕴含理趣的咏物诗,千载流传,鼓舞了无数人
白居易怀念苏州,写下一首最深情的夏至诗,洋溢着温暖的人间烟火
四月清和,这些唯美的初夏古诗,你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