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千古名篇【解厄鉴】,为官处世,趋吉避祸之道

2024-04-13文化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皆是出自北宋宰相词人这。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路临川人(今江西南昌进贤)。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是神童,5岁能作诗,14岁初赐同进士出身入仕。为官50多年,才重德高,51岁时官至宰相。

晏殊一生唯贤是举,「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范仲淹、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

他还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使五代以来荒废了的教育事业得以发展。

欧阳修赞曰:「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

晏殊名字出自【易经•系辞】: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其擅长易学,经常为宋仁宗讲读【易经】。

65岁病逝时,宋仁宗亲临丧事,罢朝二天,死后赠司空兼侍中。欧阳修为其写挽辞:

「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一时闻望朝廷重,余事文章海外传。」

「入仕遂登馆阁,掌书命,以文章为天下所宗。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

——【宋史·晏殊传】

晚年,晏殊把自己的为官处世之道做了一番总结,留下【解厄鉴】。此书分八卷,分别是藏锋卷一、隐智卷二、戒欲卷三、省身卷四、求实卷五、慎言卷六、节情卷七、向善卷八。

内容摘自「诸子学」

晏殊【解厄鉴】

原文及译文

卷一、‍藏锋

厄者,人之本也。锋者,厄之厉也。厄欲减,才莫显。上求贤,毕其功而志易。下求荣,成其事而意满。不知戒惕,上下难容也。仁者不逐其名,仁贵焉。明者不恋其位,明弃焉。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生之惟艰,何足道哉?

不以困为困,不以厄为厄,方不为厄所困。善隐藏锋芒者,趋利避害,解厄脱困。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虎行似病,鹰立似睡,乃处世至境。

志向远大的人,谦逊是常态。人可无名,不可无仁无德。放弃比索取更需智慧。内敛藏锋者,永处于上风。

吐露锋芒,是招致困厄的一大原因。锋芒毕露的人,往往不易相处,处处树敌。爱显山露水的人,最容易遭到小人的暗算,毕竟人多少是有点善妒的。

与人为善,不光是做事,更是一种心态。善,是善良,也是和善。对上级谦恭是本分,对平辈谦逊是和善,向下级谦逊是高贵,向所有人谦逊是安全。

【道德经】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其实说的就是不懂得藏锋之人,会容易伤害到别人。

比如三国时期的杨修,就是因为锋芒太过,最后殉命。中国文化中,真正的智者,都是懂得内敛的人。

卷二、隐智

用智者利,弄智者弊。暗用无敌,彰显无功。不为己谋,君子之智也。莫使己亏,小人之奸也。不怨智寡,忠义失焉。上惟忠,能次之。下为实,术次之。不明其心,厄之难止。愚者言智,愚也。智者言智,祸也。

智谋可以消减困厄,却不能根除困厄。

上智不为人知,方可出奇制胜。自私者常处困厄之境。实在的好处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肯定。不洞察世情与人情,势必阻碍丛生,困厄不断。祸患不因无智而生,常常因智而起。

大智若愚,真正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显山露水的。古人言: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寓指真正有才学的人是不会轻易表现自己的,越是那种卖弄才学本领的人,越是腹中空空,空有一副架子罢了。

喜欢卖弄智谋的人往往是自卑的,越是自卑的人,越爱装腔作势,因为没有足够的底气。耍小聪明的人,也永远搬不上大台面,取得不了大成功。

学会低调,学会隐忍,成功的人,往往是会隐藏的人。

卷三、戒欲

欲大无根,心宽无恨。好之莫极,强之有咎。君子修身,避祸也。小人无忌,授首也。一念之失,死生之别也。治贪以严,莫以宽。惩淫以辱,莫以隐。伐恶以尽,莫以慈。制欲求于德,务求于诫。悟者畅达,迷者困矣。

贪欲之根,祸患之源。

君子能审时度势,不让欲望左右,所以能够消灾解厄。

不遵从自然法则,任私欲膨胀,毁灭便不远了。智者从不小看一念:一念之失,生死之别。贪欲无穷的特性,使困厄永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道德经】有言: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贪求宝物而不知满足,时间久了就会使人行为乖戾而举动失常。人人皆有所求之物,合理范围内的叫理想,一旦过了度,便成了欲望。可理想一旦变成欲望,便一发不可收拾。

卷四、省身

自知者弗窘也,识世者无求也。人有异,命不同焉。物有别,哀相近焉。待己如人,大计不失。智不及事,非察莫中。人心多易,非思难度。俗不堪亲,非礼无存。忧身者无邪,正而久焉。忧心者无疚,宁而吉焉。

有自知之明者,常处困厄之外。学会取舍,是解厄之学。

人之差距可以通过省身来弥补。律己严,待人宽,乃避祸的处世之道。慎重行事,遵循正道,可以长久。省身可使弱者变强。

【论语】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省并不只是做错之后的悔过,更多的应该在每天做事之前的预防。

懂得自我反省的人,往往更能认清自我和现实,懂得如何面对生活的窘境和抉择。经常问问自己,替别人做事的时候,有没有尽心尽力。

卷五、求实

致远者实,近利者虚。众趋者慎,己悦者进。不拘于书,则不失于本。不求于全,则不损于实。人无贱者,惟自弃也。大智无诈,顺乎天也。小智无德,背乎情也。识察勿忧,忧弗学也。苦劳而少获,非实之过也。闲逸而多得,乃实之旨焉。

务实保长远,虚名易溃失。

坚持与求实是成功者的共同特点。金科玉律只存于书本中,不存于实践中。

贪近者愚,求远者智。

求实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避祸的根本。求实不是求取圆满,而是尽量减少缺憾。智者顺天行事,故远离祸患。聪明往往致祸,智慧却使祸患远离。

浮华万千,过眼烟云,追求本质的人,方能守住本心。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很多时候,眼见未必为实,能否看清事物的本质,还是要看你是否有一颗求实之心。

卷六、慎言

言之祸,无论优劣也。语之弊,由人取舍也。君子不道虚言,实则逆耳。小人不表真心,伪则障目。见言见志,其行亦断也。贵者宜谦不宜傲。卑者宜恭不宜放。人无信,则言勿听。不知机而无泄,大安也。不避亲而密疏,大患也。

言多祸藏,沉默胜金。一言可兴邦,亦可亡身。慎言者智。

【论语】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所有的问题,几乎都是因为说话不谨慎才导致的。所以,说话一定要慎重负责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

孔子告诫弟子为官之道: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做之前要多听多看,有疑虑拿不准的地方要保留起来,拿得准的部分则要慎重地说出来和做下去,这样才能减少错误和后悔,这就是为官之道。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他欣赏那些对事不轻易发表意见,但不说则已,一开口必定切中要害的人。

卷七、节情

知书而后忘情焉,抑性而后正身焉。纵亲见私,不容也。纵友见拙,不智也。纵怜见稚,不厚也。天怒成灾,人怒成害。君子戒悲,小人戒忧。不舍之情,羁身也。幸不恃色,荣定其品也。义不恃媚,信定其谐也。

先驾驭情感,再驾驭人生。放纵情感,如纵祸患。

友情贵在真诚,纵友则见拙,不智也。惩恶扬善缺一不可,交替互用方可应变制胜。

天怒成灾,人怒成害。君子戒悲,小人戒忧。做大事就要割舍情感,否则为情所绊,事情就不会顺利。

【论语】中说:发乎情,止乎礼。有所爱,有所恶,是每个人的正常情感,但是不能为这些情感所左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发乎情,每个人都有对美的追求,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美好的人,追求美好的生活。因为内心温暖,所以有所热爱。

止乎礼,不是美的就要占有,默默欣赏也是一种享受。内心的情感要学会克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是正确的。可以爱,但不能溺爱;可以追求,但不能过分占有。

卷八、向善

吉有其因,福有其源。天佑善者,其心悟焉。言善未必善,观其行也。言恶未必恶,审其心也。名勿信,实勿怠。君子亦怨,不误其事。小人亦友,不辍其争。利可求,道可守。恶惑愚不惑智也。善贵诚不贵法也。

吉有其因,福有其源。向善戒恶,行事之要。

识人当观其行,见其细。大善者,不计毁誉,不图善名,方成大事。与小人结交,困厄近矣。取利弃道,祸患不远。善良重在真诚,不在于方法。利益可以求取,道义必须坚持。

「愿无伐善,无施劳。」

开心每一次的善举,但是不要过分宣扬。伐,是自夸,你的善行义举,劳苦功高,自会深得人心,无需过分宣扬;伐也有攻伐之意,招人妒忌,惹来是非。

公道自在人心,向善的人自会受到公正对待。善良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态度,是生活的一种选择。

人需要信仰,因为有了信仰,才会拥有方向,才会在抉择的时候不至身陷困顿,而向善就是一种信仰,是人生的方向。

明伦书院——「全国十佳国学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