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山西这处古庙里的元代壁画,都是名场面!

2024-10-09文化

作者:乐小观

▲ 龙王祈雨图

山西赵城县霍山南麓广胜寺内有一座水神庙,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当地人在此处祭祀泉神。据庙内【重修明应王庙碑】和【重修明应王殿之碑】记载,水神庙现存庙貌为经历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灾后,于大德九年重新动工兴建,至延佑六年基本重建完成,明清两代屡有修补,但至今仍保存元代面貌。

▲ 水神庙行雨图局部 / 图源:乐观人文

这座承担着风俗祭祀功能的庙宇,也记录了元代社会生活的样貌。水神庙由山门、仪门、明应王殿等元明清三代建筑组成。山门兼具戏台之功能,前墙下方有一个券拱式门洞,人们通过门洞进入戏场。明应王殿为正殿,广深各五间,重檐九脊项,上檐斗栱出重昂,下檐为单昂,殿前有月台,四周有廊庑。1961年,广胜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水神庙明应王殿 / 图源:搜狐网

当地民众依霍渠而生,有水神信仰。明应王殿内供奉主像为水神明应王,神像高4米。殿内绘有近200平方米的元代壁画,南壁东面的戏剧壁画是目前国内唯一且最大的元代戏剧壁画。门板东西两侧上部壁画图像分别有题记「北霍渠彩绘东壁记」和「南霍渠彩绘西壁记」,即以明应王像为中线,东半壁由北霍渠民众布施绘制,西半壁由南霍渠民众布施绘制。画面壁体用素土搨坯垒砌,墙壁壁面用素泥黄土抹制而成,至今殿内壁画大部分仍保存完好。

四周壁画可分为十三幅,内容均与水神信仰和祈雨风俗相关,画面颜色鲜艳,各具特色。

▲ 西壁记

虽然十三幅图并非如连环画般有连续的故事情节或明确的历史脚本,但是它们通过景色串连的方式达到了形式的统一,通过穿插呼应的方式达到了内容的统一。

从南壁到西壁、北壁、东壁一一看来,这十三幅图并非完全独立,而是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虔诚的祈雨故事,这也是水神庙的功能所指。此外,在这些壁画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生动有趣的元代社会生活细节。

▲ 水神庙壁画示意图

高清全景图

(请横屏观看)

▲ (展示顺序为进门左起,顺时钟方向展示)

1

玉渊亭图

位置:南壁西铺

玉渊亭是宋、元时期的古亭榭,位于霍山脚下、霍泉北侧。画中的玉渊亭是一个红色的小亭子,四角有尖翼,檐下有一牌匾,上书「玉渊亭」三字。亭中有一位文人和一位僧人在闲坐交谈,阶梯上有一位仆人端着茶水侍奉。对岸有一位钓鱼翁,正在专心钓鱼。霍泉风景秀美,亭榭精致,赏玩垂钓皆有意趣,堪为一幅风景图。而在祈雨故事中,玉渊亭承载了人间愿望,泉源亭台既是现实中可见之景,亦暗示了雨水之源。

2

唐太宗千里行径图

位置:南壁西铺

相传霍山神曾引唐太宗攻打霍邑。画面中桥上拄着拐杖的老者就是乔装打扮的唐太宗,其后有身穿官袍、手持笏板的文官和身披铠甲、双手作揖的武官,二人与他拜别。官员后面还跟着两个鬼卒与一条黑色大犬。青松翠柏,清泉碧波,画面与玉渊亭图相接,景色连贯。这幅图画表达了当地人民对唐太宗在霍山一带立下战功的敬仰。

3

敕建兴唐寺图

位置:西壁南侧

据【赵成县志】和【霍山志】记载,唐太宗曾在霍山敕建兴唐寺。画面中央是唐朝军马队伍,帝王在文武官员的陪同下前行,上空中浮现龙的影子,象征着真龙出征。位于队伍前方的一匹骏马驮着佛塔,佛光四射,引出西方三圣。敕建兴唐寺与千里行径图相互呼应,都是历史传说的描绘,表明了霍山、霍泉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唐太宗的怀念。跳出历史故事的框架,两幅图画亦可理解为老者(帝王)求问水神并踏上求雨之路,是从人间到神界的过渡。

4

龙王祈雨图

位置:西壁中间

观者目光沿着西壁而上,自然会落在壁画中央的水神身上。霍泉水神明应王端坐于宝座之上,头戴皇冠,身穿红袍,腰系玉带,威震群臣。两侧站满了文武大臣和神兵鬼卒。水神上方有西方三圣,下方石阶跪着一名官吏,手展长卷禀诉民间旱情,祈求水神降雨。这幅图是殿内主体壁画之一,展现了百姓对天神的崇拜和对水神的迷信,突出整幅壁画的主旨。

5

打球图

位置:西壁北侧

捶丸,是宋代出现的一项类似高尔夫的竞技运动,由唐代的马球演变而来,西壁壁画中的这幅图印证了宋元时期捶丸活动的盛行。此图入选中国体育博物馆,是中华民族体育历史进程的实物佐证。

画中有四位人物,其中两位身着红袍,各执短柄球杆,一人俯身击球,一人半蹲观察,旁边两位或是为他们服务的侍从。空地处有球穴,击球进穴而得分,右边三人都看向左侧男子,似乎马上就是激动人心的击球一刻。画面是俗世生活的记录,同时也与祈雨相关——打球,「球」与「求」同音,象征着求雨。

6

下棋图

位置:西壁北侧

西壁壁画中有二人对弈、几人围观的下棋图,与打球图相类似,皆是取谐音以寓意,「棋」与「祈」同音,暗示了对雨水的祈求。两位下棋者聚精会神;四位观棋者安静地环绕在一侧,有的持扇,有的捧杯,应为侍者。四周的树石合围成一个独立的弈棋空间,既与壁画其它部分相连,又自成一幅完整的故事图。棋盘类似象棋,中间有边界,而棋子又类似围棋,为中国古代棋类游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7

王宫尚宝图

位置:北壁西铺

明应王殿北侧中央供奉的是明应王神像,在神像两侧对称分布着两幅与王宫相关的图画。西侧是【王宫尚宝图】,此图描绘了王宫后宫一隅,侍者共七人。画幅正面是两侍女,一女抱琴,一女执荷。正中是四方朱色木桌,桌上放置有宝瓶、灵芝、玉盏、铜鼎。下方一侍女抱着花盆正向前走,身后是一位手托仙桃、背向观者的男性侍从,再旁边则是一位手持蓬瓶的侍女。画面右侧还有两位侍女,绿裙仕女左手捧玉盘,上面放置杯盏,回眸顾盼,红裙仕女双手拢袖,目视画面之外。画面上部黄色团花帷幔系于两边,帷幔之后露出朱色隔扇。

8

王宫尚食图

位置:北壁东铺

神像东侧是【王宫尚食图】,此图描绘的是御膳房一角,共有侍女九人。画面中间是一张长形桌,桌上放有美酒佳肴,侍女身穿典雅的衣裙围绕在旁,或抱盒,或捧盘,或传递物品,各司其职,眉目低顺。桌前三人手捧托盘,盘中装有食物。左侧一男侍持羽扇而立。桌后三人也捧着食物,其中穿着绿衣服的小侍女正要从朱色隔扇离开画面。右下角有两个侍女在烧水,火炉上的壶已经烧开,其中左边侍女正弯腰用铁钩捅灰,右边站着的侍女怕炉灰脏了头发,急忙用右手衣袖遮住了头,还不忘记用左手扶着水壶。随着【王宫尚食图】和【王宫尚宝图】生动的画面,观众也来到了明应王的宫殿。

9

庭院梳妆图

位置:东壁北侧

东壁北起第一幅是【庭院梳妆图】,描绘的是五名仕女立于明应王的王宫花园一处。前方正对观者的一位仕女体态丰腴,穿朱衣白裙,双手上举一前一后,像是整理松动的发髻或是在整理头上戴的发饰。其右侧一仕女正双手抱盒急于拿起,画面最右边是手拿黄瓶的仕女。画面后排画有两位,左边是一位双手抱包袱、急匆匆奔跑而来的小侍女,右边是一位立于桌案之后双眼微眯目光下垂的仕女。在古人看来,旱灾是阳盛阴衰的一种表现。壁画中频繁出现的女性身影既是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也是祈雨中的一环,女性梳妆象征着阴阳关系的整理,以此喻示阴阳调和,生成甘霖。

10

售鱼图

位置:东壁北侧

东壁壁画中有一幅渔民售鱼图,「售鱼」谐音「授雨」,有天授雨水之意。图中卖鱼老翁身穿黄色上衣和白色裤子,头裹软巾,腰带中系一把长柄弯钩,面容干瘦,右手提着两条鲜鱼,躬身而立。前来买鱼的是一位官员,这位官员身体前倾,右手执秤杆,秤钩上挂着三条鲜鱼,左手拨动秤砣,同时特别用手指提拽秤砣,有占便宜之嫌,而「秤」和「鱼」又喻示着「称心得雨」。二人身后立有两人,着绿袍者正手捧桌上果盘,侧身回头与身后着朱色衣袍者一起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买鱼官员手上秤砣的位置。

11

龙王行雨图

位置:东壁中间

东壁正中再次出现了龙王,与西壁相呼应,是一幅【龙王行雨图】。从人间到天上,从祈雨到授雨,两幅龙王图承担了突出主旨的功能。明应王依然端坐中央,诸仙及文武官吏及玉女分侍两旁。青面红发的力士鬼卒也在伫列之中横眉怒目,这些官吏实则是龙王行雨中的水府诸君。

画面顶部有天兵神将、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神仙,一道银色的电闪光束横切天空,瓢泼大雨从一个类似虎皮袋的器物中倾泻而出。画面下方,两只仙鹤也为天降甘露而欢呼,站立在宫殿上,在君臣面前昂首啄羽。

12

古广胜寺上寺图

位置:东壁中间

东壁一端描绘了古广胜寺上寺的图景,与【玉渊亭图】可归为一组,都是壁画中的风景画,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广胜寺一带的山水胜景。从壁画上可以看出,古寺院有山门、塔院以及佛光四射高耸入云的宝塔及众多的殿堂建筑,颇具规模。画面最前沿置山门一座,门内矗立着笔直的红色幡旗一面。向后是门楼一座,门内宝塔高耸,这是一座八角十三层的砖塔,或为今天琉璃塔的前身。塔后有三层阁楼,今已无存。再后面是三座殿宇,有走廊相连,两旁有配殿,与现在的建筑格局基本相似。

13

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做场图

位置:南壁东铺

殿门东侧是一幅杂剧图,这幅画完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壁画描绘了一个散乐班登台献艺的情景。舞台上方悬挂着一个墨书横批:「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画面上共有演员十一人,七男四女,分前后两排。前排五人为演员,分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后排五人为乐师、乐队,和演员同台献艺。其中一女演员正在幕后探头观望,前排东起第二个人物是一个丑角,正在表演。前排居中的演员,女扮男装,据墨书题记可知名叫忠都秀。这幅图画所表现的内容是酬神演戏之前的一种戏班亮相形式。天降大雨,祈求有应,人们通过戏剧表演来酬赠神明,祈雨故事落回了人间,至此结束。此图与【打球图】一起于1988年被选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隐藏的彩蛋

水神庙壁画作为寺庙壁画,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以佛道宗教为主题,而是充满了世俗性,由此可窥元代社会生活之一斑。除了感受祈雨故事之外,画面中的诸多生活细节也值得玩味欣赏。

【王宫尚宝图】中的男子身穿绿色袍服,头上戴着黑色幞头,幞头两脚呈立体的「八」字形状,属于硬脚幞头。早期的幞头也多以布帛等细软材质制作用于包裹在头上,入唐之后,由于幞头不断地演变,出现了用木料制成的幞头骨架,最终演变为硬裹幞头。辽金元三代幞头的样式基本承袭宋代的风貌,宋代【听琴图】、元代【人骑图】等绘画中均可看见同样的头饰,河南焦作金墓壁画中的持扇持从也是头戴硬脚幞头。

▲ 【王宫尚宝图】中的八字幞头

【王宫尚食图】中持羽扇的侍从头戴黑色局脚朝天凤翅幞头,两鬓处装饰以翠蓝色羽毛。宋代史料中尚未发现关于凤翅幞头的明确记载。元代时期,凤翅幞头的形象出现较为频繁,尤其是在图像资料中,如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沙子山一号墓出土的元代壁画【奉茶图】。

▲ 【王宫尚宝图】中的凤翅幞头

【王宫尚宝图】中手端茶具的侍女头顶所戴的冠饰,似为花瓣翠饰层层包裹而成,形成盛开的花朵状。女子戴花冠的风潮流行是在宋代开始,且花冠样式居多。女子花冠未形成前,以簪鲜花盛行,无论男女,会用鲜花直接插在发髻上。后来,人们逐渐演变成用金银珠翠为材质仿制为花形代替鲜花装饰在头冠上。

▲ 【王宫尚宝图】中的花冠

看过了衣,再来看看食。【王宫尚宝图】的朱色方桌下面有一浅赭色木斗,里面放满了瓜果,其中有一大块白色东西——冰块,这是在我国壁画中出现最早的「土冰箱」。

▲ 【王宫尚宝图】中的土冰箱

同样的冰箱还出现在【售鱼图】中,画面左侧的木桌下有一木箱,内盛鲜桃、石榴等新鲜水果还有冰块。壁画中两次出现说明「土冰箱」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

▲ 【售鱼图】中的土冰箱

【王宫尚食图】中两名侍女在烧火,从炉子的形态质地来看应该烧的是煤炭。这与山西临汾一代是产煤重地有一定的关联,也可以体现出在六百多年前的元代,洪洞、赵城一代就已经开始有用铸铁炉子烧煤做饭取暖了,这又是我国煤炭史上又一重大的发现和历史佐证。

▲ 【王宫尚食图】中的炉子

在住方面,壁画为我们展现了宫苑室内装潢。【王宫尚食图】和【王宫尚宝图】两幅壁画的人物的后面都摆放着黄色帷幕,帷幕上绣有团花,素淡雅致,而又不失皇宫贵气。帷幕的两边以画面中线为对称,左右卷起,帷幕的后侧可以看到红色的窗棂隔扇。

▲ 王宫中的黄幔朱窗

戏剧艺术

在水神庙壁画中,最具特色的是【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做场图】。此图以戏剧艺术为主题,是寺庙壁画中少见的戏剧壁画。「大行」,与「行院」有关,也就是戏班子,所谓大者,是表明戏班子或头牌演员水平很高。大行散乐,是水平很高的良家戏班。「忠都秀」是指壁画中间穿红袍秉笏者,画中人物耳朵上有耳洞,圆脸小嘴,是女扮男装的戏班班主。唐开元八年曾以蒲州为中都,元代多以演员的出生地,加之以「秀」字而成为艺名。

▲ 班主忠都秀

洪洞县曾属临汾管辖,临汾古称平阳,为著名的戏曲艺术之乡,元曲四家中的关汉卿、郑光祖都是晋南人。壁画上方舞台额帐上有题记,其中有「尧都见爱」四字,指忠都秀在尧都(今临汾)地区备受欢迎。

▲ 题首「尧都见爱」四字

画中人物有的开口唱戏,有的手持乐器,有的拿着道具,互相配合,而目光都聚向班主忠都秀。戏台地板铺着方砖,后方幕布上有两幅图,一为持剑壮士,一为蛟龙。有一位没有上场的演员掀起幕布一角探看,可知戏台背后还有空间,加深了画面纵深感。

▲ 幕布上的图画

水神庙壁画是当地民风习俗的反映。广胜寺中有古戏台,可以想见百姓曾在此观看戏曲演出,一次次为精妙的表演鼓掌,为喜欢的明星欢呼。戏曲既为酬神,属于寺庙祭祀活动,同时也为娱人,是人们所喜爱的日常娱乐项目。壁画中的戏台与广胜寺的戏台遥相呼应,观者见此画即入此景,虚实难分。

▲ 广胜寺古戏台

【参考资料】

1、焦媛媛:【洪洞水神庙明应王殿壁画欣赏】,【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期。

2、陈紫旭:【山西洪洞广胜寺水神庙元代壁画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3、姚舒然、李甍:【山西洪洞水神庙元代〈尚食图〉〈尚宝图〉中人物头冠研究】,【化纤与纺织技术】2022年第11期。

4、王志峰、林涵:【洪洞水神庙明应王殿忠都秀作场壁画研究综述】,【戏曲艺术】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