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中国情人节是元宵还是七夕,还是上巳节

2024-04-08文化

当西方的情人节风靡世界的时候,我们便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进行了回顾。于是有人开始想到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想到了元宵节诗词里的邂逅;想到了上巳节河边的浪漫,所以,「中国的情人节」就有了选择。元宵、七夕、上巳,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那夜灯火通明,如昼如年。汤圆热气腾腾,象征着团团圆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那日的灯火与月光,似乎都为情人而亮,为情人而明。但元宵,更多的似乎是家的团圆,而非情人的专属。而有人说它是「情人节」多数有那么几首诗的缘由。

其例证一是传说为朱淑真或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诗表达的是一个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

例证二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爱情结局。

对于这一说法,学者黄守愚认为,论证某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属性及其意义、价值,必须采用历史上民众普遍过该节日的材料作为证据。某几个人恰好在某个节日遭遇爱情,并且留下了描写爱情的诗文,不能成其为某个节日是情人节的证据。

再来说说七夕。那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银河两岸,鹊桥相会。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的浪漫与传说,使得这一天在情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但七夕,又似乎更偏向于对爱情的向往与祈愿。

关于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呼声最高。因为这里有了牛郎织女传说为支持,似乎这就是爱情的见证。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多以「七夕」为题歌咏爱情。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李商隐的【七夕】:「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得年年一度来。」最著名的是秦观的【鹊桥仙·七夕】:「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但实际上,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与中国情人节根本无关。这个说法是九十年代一些广告商为了商业利益忽悠出来的一个「中国情人节」。事实上,传统上七夕与爱情无涉,并没有青年男女相聚欢会、谈情说爱的习俗。

据文献记载,「七月七」 最早的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於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代林杰有诗 【乞巧】云:「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欧阳山在【三家巷】里写道:「这七月七日是女儿的节日,所有的女孩子家都要独出心裁,做出一些奇妙精致的巧活儿,在七月初六晚上拿出来乞巧。」

是时黄昏,「织女」升上头顶的时候,正值暑气渐消、秋凉乍起、妇女纺线做寒衣的时节,所以多公认七夕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等等,与爱情并无直接关系。

而我国民俗学者普遍认为,尽管有牛郎织女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终究是一个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日子,将两颗永远不能相会的牛郎星、织女星意会为中国的情人节,更多地是给人一种凄苦的审美感觉,怎么能让情人们欢喜起来?

易中天先生更是直言,将七夕定为中国情人节,「既无文化又无智慧」。「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面,把七夕定为情人节你不是咒人家吗?还有,阴历七月七是夏天,非常热,情人怎么约会?拥抱都不行。」

学者黄守愚认为,七夕本是妇女闺怨的节日,有诗词与民俗文化及神话传说等为证。「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多么无奈,多么悲哀,多么忧伤!

为什么不能说七夕是情人节呢?事实上,在古人看来,七夕并非民间的吉祥日子,尤其不利婚嫁。据秦代占卜简书【日书甲种】上说,「戊申、巳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巳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

这些文献资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七夕对于婚嫁而言并非吉利日子,原本是凶多吉少的「下签」,是抽不得的。何况秋天即将到来,万物萧条,令人黯然神伤,并不适合谈情说爱。此外,七夕在七月七日,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两节相近,也不宜先安排七夕的爱情,之后紧接着就是鬼节祭祖。


上巳节,那日的阳光洒在清澈的河面上,青年男女们欢聚一堂,共度佳节。他们嬉戏打闹,互相赠予兰花,互诉衷肠。上巳节,更像是古代的青年男女们谈情说爱的日子。

的确,我国传统节日上巳节在被兼并之前,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承担过「情人节」之类的光荣使命。在我们乐于追寻传统的今天,重拾上巳节的古老片段,有益于我们从感性上去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自古以来,人们就用「春」字来表达男女之间的情欲萌动。据【周礼】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阳春三月,万物萌生,这样的时节应该顺应天时,让青年男女自由约会,甚至私奔交合也不必禁止。郑玄认为,这是「重天时,权许之也」。

可见,即使是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万恶的卫道士」们也敌不住春天对于人性的召唤。当世间万物逐渐苏醒的时候,人的春情也禁不住被大自然的春风催动起来。陶渊明【续搜神记】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三月三日这天,一个叫卢充的小伙子到郊外打猎,射中了一只獐,于是追着跑出很远,来到一处府舍,据说是崔少府的院宅。崔少府对卢充说:「是你过世的父亲委托我把女儿嫁给你,因此我想了个办法把你接到这里来。」

卢充在崔家享受了三天鱼水之欢,崔家才派人把他送回去。四年之后,又一个三月三日,卢充正临水嬉戏,远远看见水边有一牛车,卢充走过去打开车门,见里面坐着崔家小姐和一个三岁的小男孩,卢崔两人欢好如初。

这是一个异类爱情故事,但是,故事中出现的三月三日、得子、临水嬉戏等细节,处处都以当时的上巳风俗为背景。「三月三」是个特殊的日子,青年男女正应该主动制造机会或积极接纳爱情。至今许多少数民族还时兴过「三月三」,青年男女游春、对歌、打情骂俏,正是这个节日的本义。

如此,从上巳节「会男女」的习俗上看,可以把这个节日看成是中国的情人节。传统的七夕过于凄美;浪漫的元宵又多于想象的爱情故事,未免有悲伤的情调。而上巳节,男女欢聚游春,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国人何不成为「上巳情人节」?

如今,洋节在中国大肆流行,许多人接受了大量西方的节日习俗,潜移默化地受着西方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熏陶,却淡忘了中华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那些和传统节日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也因此渐行渐远了。故而,恢复上巳节势在必行,让我们体会本民族的文化魅力与情调,这比过西方2月14日的情人节更有底蕴、更有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