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这是美食圈越来越小众的一种职业

2024-05-22文化

想做美食相关的职业,有哪些选择?

厨师、甜品师?美食博主、美食媒体编辑、摄影……其实,饮食相关的行业里, 还有好多小众又神奇的职业,在做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事

我们与大家介绍过 食物造型师 咖啡寻豆师 、食品研发、出没于网红店门口的 美食黄牛 ,还有在寺庙里做研究的饮食人类学家,今天的主角是美食书出版责任编辑。

提起美食类书籍,大家多少都听闻过汪曾祺、梁实秋、蔡澜......美食爱好者们也可能知晓陈晓卿、扶霞·邓洛普,他们谈食论肴的作品。

然而,各式印刷精美的 引进菜谱、美食指南,却鲜少有人问津。 豆瓣2023读书榜单有18个单元,180本书,但 美食类书籍在其中没有一个单独的分类 ,也 没有一本与美食相关的书出现在榜单中。

毕竟,今天想了解某地的某种食物与菜谱做法,掏出搜索引擎一搜,关键词多列几个,不就什么都出来了吗?

但作为研究食物的重要指南,它们从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这些食谱,能够从印刷厂与海外书店,被翻译成我们的语言,出现在你我手上,多亏了一个小众职业, 美食书出版责任编辑 (在业内简称为美食编辑,后文也使用简称代指)。

责任编辑,有的是编辑、印刷、发行等出版专业科班出身,也有人半路出家投身其中。我们采访到了一位资深美食图书责任编辑 —— 小晰 ,让她来给大家讲一讲,做美食图书出版背后,都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语言、「配货」、竞价......

没开始编辑, 就要过五关

早先出版社,或许有文字编辑和策划编辑之分;但现在为了开源节流,几乎所有的图书编辑都身兼数职,也包括小晰: 从一本书的引进,直到终稿进入印刷厂,都由一人全权负责。

单从 语言基础 一关来看,图书编辑的门槛就不低。

小晰的代表作有【现代主义面包】、【水果进行曲】、【咖啡必修课】、【食物风味搭配科学】,原作涉及英文、法语、日语。

这几本书在业内也都算经典作品,餐饮从业人员,或是烘焙、咖啡爱好者,是不是多少都听过?

回忆一下 书店里的美食类书籍 可以说有8 0%都是外文翻译引进的: 尤其是实用类菜谱工具书、一个食物大品类的指南、 🧀 图鉴等等。

毕竟咖啡、烘焙、葡萄酒、各式食谱烹饪书,本就不是在中国生长出的元素。(中国也有食谱,但是无论是家庭还是专业厨师,中国烹饪知识的传承,更讲究言传身教,师徒父子,不单单靠食谱。)

正因为海外美食书市场,确实比国内丰富很多;所以 美食编辑的工作起点 ,是时刻关注各式海外书展书讯, 在书海中寻找目标,拿下版权

在疫情前,各大出版社的编辑都会参加世界各地的书展,世界各地的出版社都会参加,展示最新出版的书籍。

看到感兴趣的书,美食编辑要能够和外国出版社沟通,了解这本书在海外的发行情况。

然而,就像爱马仕买包需要配货,购买海外书籍版权也需要「 配货 」。

举个例子:法国蓝带学院名气大,封面带上「蓝带」两个字的菜谱,按照常理来说销量就比普通美食书有保障。

那么想要拿下热门书的版权,你就得「配」上一部分该出版社在海外市场 销量惨淡、堆积在仓库吃灰的烹饪书的版权

如果有竞争对手也想买这本书,还得 参与版权竞价 ;不过有的时候也看私交,所以与外方版权商维持良好人际关系也很重要。

说服出版社引进一本书并不容易。

普通美食书的版权费用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但也有像【现代主义面包】这样的个例。

这套书包含了 1200+份食谱, 5000多张图片,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世界最顶尖的厨师, 定价6980元 ,相当高昂......而其版权费 高达7位数,上百万!

这套书一共有6册,作者团队共耗费4年时间,用掉40吨面粉,执行至少1600次大型实验,几乎与编撰一本辞典的工作量相当。

不算翻译印刷费,就已经是天文数字;再加上营销宣传、出版社管理费、仓储物流等等,成本不可估量。

除了价格,美食编辑至少得了解书中的内容,有时甚至需要自己翻译一部分文字,在内容之上,例证分析这套书的闪光点。

为了引进一本美食书,小晰自行翻译的文稿

同时,一并汇报给出版社的,还有预估成本分析(纸的价格每一天都在变化)、计算市场定价区间、利润率等等来证明: 引进这样一本书,读者会买单。

在爱好者眼里,有千万种衡量一本书好坏的标准,但在出版社看来,一本书值得被引进和出版有且只有一个标准—— 销量高 。(如果你是负责人,不在乎销量,完全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买书。)

这本书曾入围詹姆斯彼尔德美食书大奖,被【纽约时报】评为2019春夏最佳读物

要是攻克了种种难关将版权拿到手了,编辑还要用自身积累的人脉, 寻找合适这本书的翻译。

美食书的翻译和其他类目不同,语言学出身的专业翻译不一定具备相当的食物知识,大多专业厨师又没有过硬的外语能力;

近两年,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为对美食的热爱,进入食物相关行业,所以满足要求的美食书译者数量稍稍增多,但大多都是兼职。

在翻译阶段,美食编辑需要把控翻译的翻译质量:

若翻译认真负责,则岁月静好;但要是翻译拖稿、胡乱翻译,那编辑需要亲自进行大篇幅的 重新翻译和修改

美食书的翻译薪资在千字50-100元,极少数能够拿到150元(翻译市场友情价千字200元);若按千字100元来计算,翻译一本100万字的美食书,税前才10万元......而且结算周期特别长,快的话可能也有2-3年。

开始编辑工作:

事无巨细,样样躬行

译稿拿到手,真正符合外行人想象中的编辑工作终于可以开始。

一本300多页的书,正常排版速度在一星期左右;因为体量大,复杂,小晰负责的【现代主义面包】,光排版就排了有3个多月。(这里的复杂用出版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层级多,有各种大标题小标题、斜体粗体......)

排版结束进入编辑,大到修改整体翻译文风,比如一套书的风格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辞藻,客观清晰才更适合。

因为国内的美食书出版经费有限,审稿几乎全靠编辑本人。在一定程度上,原作和译者决定了一本书的上限,而编辑审稿的细致和专业程度则给这本书兜住了下限。

比如一次小晰在审稿过程中发现译者把pain au seigle译成法式纯黑麦面包,但是如果是纯黑麦的,应该用de,而不是用au,而且文中提到了黑麦含量是小于65%,所以删除了「纯」字,译为法式黑麦面包。一字毫厘之差,意思就差之千里了。

不过即便尽量避免,也会有出现错误的时候。小晰有本甜品书出版以后,有个读者找到她,求问书里提到的 中国咖啡酱 是什么?

她查了原书,法语写的是「pâte de café chinoisée 」,「chinois」在大多数语境都是「中国的」,但在这里其实指网筛,所以应该是「过滤后的咖啡酱。」

在那之后,小晰便更加谨慎,稍有拿不准的地方就会发给餐饮和烘焙行业工作的朋友求教。

还有些烹饪书因为信息过于前沿, 包含大量作者创造的词 ,不仅根本不存在于中文语境中,即便是原书的母语使用者也不一定能明白。

这时,就需要译者与编辑更深入地讨论学习,给书中涉及到的专有名词找出一个相对最正确的译法。

比如说Patent flour如果直译的话,是【专利面粉】,但是在中文烘焙领域,我们并没有这样的说法,讨论之后便按照我们的语言习惯翻译为了【特级面粉】。

当然也不是所有编辑工作都这么费脑筋,更多的时候是枯燥机械的。

比如统一Potato,在这本书里应该叫土豆、马铃薯还是洋芋? 得统一说法

没法通过Ctrl +F替换,万一出现错别字就有可能检索不到。

只能够在原文中搜索「potato」,「potatoes」,然后再定位到译稿中,哪怕出现了900次,1000次,也得挨个细查改正。

等到了印刷阶段,编辑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操心。

比如要和外方出版社 隔着太平洋反复拉锯 ,调整印刷测试彩样。

外方不懂中文,但会请人校稿,逐页检查排版,追求每个段落大小译文和原版内容面积一致。

光扉页封面就改了10次,编辑老师瞬间变身乙方小职员。

【现代主义面包】为了更突出图片的质感,还采用了图片单独过油工艺,每一页都要编辑亲自检查色差和位置契合度。

所有所有的细节,在最终印刷前,都是编辑去一遍一遍的确认和修改。

小晰说:「连续几个月,我每天都要加班到凌晨2点,眼睛都要看瞎了。」

吃力不赚钱

没人想做美食书

由于纸媒没落,整个出版业的薪资都不高。一个拥有中级责编证的图书编辑,到手基本薪资在8k-1w元左右。

但你可能不会想到, 美食编辑整体待遇在出版业处于最底端。

出版社内部,在小晰入职之前,整个编辑部有十来个编辑里,没有一个人想做美食书。

原因很简单, 不赚钱

小晰说:「业内认为编辑的职业生涯高光,就是 做出一本畅销书 ;事实上,99%美食书只能印几千册,从类目上来说,就不太可能成为出版业内定义的畅销书。」

然而美食书光 印刷成本 ,就比普通社科类、小说高出不少。

「字儿书」的印刷成本可能一本就几块钱,定价40元或者50元销售,因为印量大,利润空间相对大一些。但不少美食书,内部都是全彩的,别说油墨,光纸张费用就已经翻倍了。

一本书定价也许是100-200元,但其 印刷成本就要占50-80元。

累加各种成本后,一本美食书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很小。假设一本书初次印刷了2000册,卖到一半的时候可能才能够刚刚覆盖印刷和版权成本,这时还没有计入人工、房租等等开支。

一本美食书周期再短,也要一两年,卖得不错的情况下编辑绩效也不过一两千。

利润空间小→出版社不赚钱不盈利→不愿意引入美食书→编辑老师更拿不到出版绩效,收入在同行中垫底。

为什么台湾、香港出版社的中文译本质量会比大陆出版社的更好?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食书不是国内出版社的主要方向,出版社会把费用花在重点书的制作以及宣传上,另外,出版社能给出的审校费也比较低,很难找到专业的审校。

而台湾美食书市场整体更景气,销量高,有经费去请外审来审稿,良性循环,翻译人才也更成熟。

台湾的美食书平均售价比国内的要高

【现代主义面包】从引进到发行一共花了5年时间里,便是只按照一年250个工作日,每天为这套书工作2小时的情况算,250*5*2,小晰老师在这套书上投入 最少2500个小时

尽管这套书的工作量很大,但因为一些不可抗力延迟了原本计划的出版时间。按照出版社对编辑考核的规定,即图书没有按时入库,所以小晰 没有拿到一分钱的绩效奖金。

小晰老师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鄙视链」:抛开编辑对内容的好恶不说,美食书编辑老师们最讨厌引进的是日文美食书。

从读者角度来看,相比于欧美,日本的饮食习惯离我们更近,应该是更受读者欢迎的。

但日文书的引进会通过版权代理,佣金高,并且日本人生怕你学不会这道菜,做个水果三明治都要从如何每一种水果的切法开始......事无巨细。

这在读者看来很贴心,但对编辑而言,密密麻麻、大大小小不一致的字会增加不少工作量。日语的说话习惯和其他语言也不太一样,当中文补齐主语后,排版就会变得很长,需要反复修改。

日本的阅读习惯是右翻书,改成国内的左翻书版式,也需要挨个调换图片和顺序。

引进一本日文美食书, 背后的精力和引进一本欧美美食书是一样甚至更多的。 但日文书少有精装,多是平装,开本比欧美的书也小,字小还密,所以页数相对也少,定价就会低一些。

39.9元vs均价100+元的欧美食谱书

工资微薄、没地位

为什么还要坚持出版美食书呢?

做图文书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传播信息的其实并不止内容本身。不谈设计,光纸张就会带给读者不一样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不止于视觉,是pdf电子版墨水屏无法替代的。

铜版纸触感光滑,字典纸纸张,墨水和光、水分发生反应形成的气味闭着眼睛只闻便能让人回到读书时代。

更别提专门制作的封面设计,比如这本写桃子的书封就用心设计出桃子毛毛茸茸的手感,阅读时不经意的摩挲就会让人很开心。

前面提过,因为读者更愿意购买引进的美食书,所以中文原创美食书的存在越来越弱。

原创美食书的制作流程和引进书不同:有作者写好了稿子主动找出版社发表,或者编辑有了一个他们认为可行的美食书选题,基于自己人脉或者社交平台再去找作者写出来。

两种方式背后,美食编辑的参与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编辑可能只是修改润色,而 后者则相当于半个作者了。

原创作者把稿子交上来后,责编会先对文字进行加工、修改;一般在没有图文的情况下,字稿会先走社里的审校程序,等基本定稿了再上版。

这个筛选是非常严格的,图书出版的周期比公众号文章要更长,但 当下有没有热度 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市面上同类书多不多,销量好不好,作者的内容和其他同类书有什么差异化,菜谱新还是旧,一本书的受众都有哪些,受众特别窄就不会考虑。

能够填补市场空缺的书会更有机会脱颖而出, 你看,减脂菜谱就是原创美食书的红海。

不过世事难料,砸手里的情况也有,比如关于日本料理,海鱼的书遇上排放核污水, 基本就等于判了死刑

和引进的美食书不同,因为经费紧张,中文美食类的书不会太要求版式设计的美感,纸张和后期排版都较为普通。

这样省去了像引进书,三番五次跟外方出版社沟通的过程,也省去了排版的麻烦。

换个思路,因为原版书不赚钱,出版社不愿意出,那么市面上能够出版的原创中文美食书,没有进口书的光环,出版社对内容要求也高很多;所以不考虑美感,大多文字内容质量都还不错。

从出版社离职的小晰一边在招聘平台求职,另一边也在和一些原创作者、烘焙行业的朋友沟通,寻求合作。或许出版行业看衰的 中文原创美食书 能够有一线生机?

无论是国内原创,还是海外引进,每一本美食书出书前都是痛苦的,短则1年,长则要5年;每本书的制作过程中,小晰都会遇到各种对书对自己的冷眼与不理解。

但她说: 「我永远爱做美食书编辑,包括那些泪崩的时刻。」

从一名会计到美食书编辑,从安稳平淡到每天都充满不确定性,小晰选择了一条不那么容易走的路。但对美食的热爱、对美食书的热爱带给她很多很多。

为什么如此热爱?为什么能够坚持?其实同为美食和文字工作者,我认为根本无需讨论太多,毕竟文字和美食本身的美好不是就已经足够?

最后小晰说,在任何一个类目,盗版书对正规出版的打击都是很大的。但美食类书籍是很特殊的一类书,更加从中受到伤害。比如料理类和烘焙类的书,我们需要及时从国外的美食书上学习文化、技术、配方,出版社不惜高成本引进国外的优质好书,这样的内容是可以促进行业发展的。但是如果盗版猖獗,正版书卖不出去,那后果只有一个:原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美食出版就会消失。

读者想看中文版的正版书成为奢望,要么是贵价买外版书,要么是买盗版pdf啃生肉。买盗版pdf的读者,多想一下你的这种无版权意识的行为会带来一连串的蝴蝶效应。 呼吁大家:哪怕不买正版,至少不要助纣为虐,这样行业才会良性发展,要不然只能恶性循环,走入死局。

文 - 大仙 编辑 - 夏桁

图- 小晰老师、部分来自网络

感谢小晰老师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