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水月观音的来历和传说

2024-09-08文化

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水吉祥菩萨,是观音三十三相中一心观水相的应化身。「水月」 之名并非出于早期佛教经典,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本土文化融合产生。

水月观音最早出现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此书成于晚唐,记载了作者于唐武宗灭佛两年后,在两京寺院中见到画家周昉的作品,称周昉 「妙创水月之体」。此后,水月观音的形象逐渐传播开来。

普遍认为,「水月观音」 并无相应的造像仪轨,其名也不见于印度佛教经典,唯一与之相关的【水月观音经】亦被认定为伪经,所以 「水月观音」 是汉化的观音形象。

关于水月观音的来历说法不一,目前一致认为与中唐画家周昉有关。周昉依据玄奘【大唐西域记】记叙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观自在菩萨,而 「妙创水月之体」。这幅画勾勒一轮满月将观音包围住,周围有片竹林。自唐至今,水月观音的形象在不断演变,其坐姿也几经变化。

早期佛教经典中没有水月观音的记载,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五代时期水月观音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须;到了宋朝,水月观音崇拜渗入民间,形象也演化为女性,面貌娇美,体形亭亭玉立,雍容典雅,充满了智慧和慈爱。

传说,一天,观世音菩萨来到姑苏城(今南京),看到因战火有数十万百姓遭金兵杀害,心生慈悲要解救冤魂。菩萨化作美丽妇人,手持杨柳净瓶,用石头叠高台后跏趺于上念诵【大悲咒经】,每念一千遍就用杨柳蘸甘露洒向空中,如此四十九天。

众人围观议论,菩萨称要超度冤魂,四十九天后会详细解说。期满众人如期而至,菩萨解说经文后,有人悟到她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请求见真身。菩萨指河边,众人见水中有菩萨宝相,且水中正巧有一轮月影,菩萨宝相渐渐隐没于月影中,随后石台上的美丽妇人也消失了。

当时人群中有擅长绘画的丘子靖,将菩萨在水月中呈现的宝相画出,这幅画中的观音像被世人称为 「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的形象特征非常鲜明。她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女性化、美丽、智慧、怜悯的仙人。她的姿势多样,有一种是立在莲瓣上,莲瓣漂浮在海面上,观世音正在观看水中的月亮;另一种是以莲华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莲华,左手作施无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此外又有坐相、三面六臂相等多种。

水月观音头戴宝冠,广额丰颐,眼睑低垂,神态庄严安详,气质高雅。上身穿袈裟,下着长裙,胸前及衣裙上饰连珠缨络。

水月观音在民间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国民间,水月观音也被称之为 「水月娘娘」、「月下老人」,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宋代起,人们对水月观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间各个阶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水月观音也被尊为慈悲和智慧的象征,人们常向她祈祷,祈求平安、健康和幸福。

人们也会在家中供奉水月观音像,或前往寺庙朝拜,希望得到观音菩萨的护佑,实现自己的愿望,如祈求健康、平安、幸福等。

水月观音在不同艺术形式中都有精彩的呈现。北京石景山法海寺壁画中,水月观音位于大雄宝殿三世佛像的背面,由明英宗时期太监李童集资建造,英宗钦赐 「法海禅寺」。壁画绘制耗时 4 年多,参与的画师工匠有 169 人。

「水月观音」 在藏区被称为 「心性安息观自在菩萨」,所要表现的是慈悲的形象。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其中坐观水中月影状的称为水月观音,在后来比喻人物的面貌俊美清秀。

在敦煌艺术作品中,水月观音得以多种形态的呈现。东千佛洞的水月观音全图,少女俯视着碧波中的月亮倒影,在绿水的远处,峰峦叠嶂,意境悠远,整个画面云烟缭绕,仿佛身临飘飘渺渺的仙境一般。

榆林窟的水月观音与三藏和龙女,月色朦胧中,一尊水月观音正悠闲自若地坐在宝座之上,倚靠石山,面前流水潺潺。画面右侧有一仙童正腾云驾雾而来,右下角则绘制了有名的唐僧取经图。

在首都博物馆,有一尊元代景德镇窑的青白釉水月观音像。此尊菩萨像头戴宝冠,广额丰颐,眼睑低垂,神态庄严安详,气质高雅。左腿下垂,右腿支起,右手放右膝上,姿势自然优美。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色泽柔和,胎质洁白细腻。观音的制作采用了模印、雕琢、捏塑等多种装饰手法,装饰繁缛,雍容华贵。

水月观音作为中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形象,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起源与周昉的创作,到鲜明的形象特点,再到最早有纪年的造像以及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呈现,水月观音在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在现代社会,水月观音依然以其艺术价值、精神启示和文化遗产的地位,为人们所珍视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