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小荷说事 素材/鄂弼
(声明:为方便大家阅读,全篇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情节虚构处理,切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我是林建国,今年五十岁。春节的钟声每年都在期待与团圆中敲响,然而,年味似乎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淡。我出生在鲁中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那是一个四面环山、田野阡陌的小村子。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多,村里的每家每户都开始忙碌起来,杀猪、打扫卫生、贴春联、挂灯笼,空气中弥漫着柴火和炖肉的香味儿。大人们张罗着置办年货,孩子们则穿着新衣,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压岁钱和烟花爆竹。
年少时的春节是欢乐的、充满期待的,然而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我再也找不到过去那种简单、纯粹的快乐。
作为省城的一名公务员,每年的春节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复杂的体验。工作忙碌的日子里,唯一能回家陪伴父母的机会就是过年。父母年纪大了,住在老家的村子里,平时也不愿意离开乡土,尽管我和妻子多次提议接他们去省城一起生活,他们总是推辞,理由很简单:「我们不习惯城市的生活。」
于是,每年春节前夕,我和妻子林红、儿子林宇都会拖着满满一车的年货,踏上回乡的旅途。儿子今年上大二,虽然对农村生活不太适应,但他依然很孝顺,每年都愿意跟着我们一起回老家。
大年三十的早晨,我们早早启程,开车穿过省城的高楼大厦,驶入一片片平坦的田野,熟悉的乡村景象渐渐展现在眼前。父母的老房子依然坐落在村头,尽管老旧,但干净整洁。门前的大杨树早已落尽了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母亲听见我们车子停下的声音,连忙从厨房里迎了出来:「你们回来了!」
「妈,爸呢?」我一边帮母亲拎着行李,一边问道。
「在屋里呢,正收拾东西准备包饺子。」母亲笑得合不拢嘴,看到儿孙们回来,她满脸都是幸福。
家里的气氛确实温馨,母亲不停地张罗着准备年夜饭。厨房里热气腾腾的,锅里炖着猪肉,灶台上的青菜也已经洗净摆好。父亲坐在堂屋里一边烧炕,一边叨念着今年的收成。
然而,当我走出家门走向村子时,却发现熟悉的乡村景象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年少时我们曾在泥土路上奔跑打闹,而现在,宽敞的水泥路穿过村庄,一排排新盖的房子拔地而起,许多老房子已经被推倒重建。
村子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多数同龄人要么进了城,要么像我一样定居在外地。村里留下的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几个中年人。曾经和我一起在田里玩耍的堂弟林刚,如今成了村里的建筑工头,手底下管着十几个人。每年春节他都要在村里找我喝酒叙旧。
堂弟的生活并不轻松。他对我的生活充满了羡慕和误解,觉得我在省城工作,日子过得光鲜亮丽。每次见面,他都会拉着我喝酒,嘴里说着:「哥,你在省城可是国家干部,日子肯定比我们好过。」
我总是笑着摇摇头,解释道:「哪有那么简单,咱们的工作压力也很大,赚的钱还要养家,根本不像你想的那样。」
堂弟笑了笑:「你们有知识有文化,生活肯定比我们轻松。」
我没再说什么,心里却有些无奈。堂弟不知道的是,我和妻子为了供儿子上学、照顾父母,日子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省吃俭用,虽然比不上村里的亲戚们那样精打细算过日子,但也远没有堂弟想象中的那么富裕。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桌上摆满亲精心准备的菜肴,有猪肉炖粉条、红烧鲤鱼,还有蒸得松软的馒头。父亲一边喝着白酒,一边聊着今年的村里新鲜事儿。儿子林宇安静地坐在一旁,偶尔低头玩手机,显得有些无聊。
吃完饭,母亲开始忙着包饺子,准备放在凌晨十二点吃。而我和妻子则陪着儿子看春晚。儿子明显对这些农村习俗提不起兴趣,不时抱怨着网络信号不好,手机卡顿。
年味儿,仿佛就在这不经意间慢慢淡去了。记得小时候,过年可是全家人最隆重的节日,贴春联、放鞭炮、穿新衣,所有的仪式感都是我们最期待的。而现在,大家的注意力似乎都被手机和网络分散了,连吃顿年夜饭都显得有些索然无味。
母亲看到我们没什么兴致,也有些失落。她默默地去厨房忙活,等到饺子煮好端上桌时,已经是深夜了。大家匆匆吃了几口,就各自回房休息。窗外的烟花爆竹声依然此起彼伏,但那种令人心潮澎湃的感觉,似乎早已不再。
年初一,按老家的习俗,我们要去走亲戚。起床后,母亲早早就准备好了点心和礼物,催促着我们快些出门。乡下的亲戚多,尤其是我的堂兄弟、姑姑家等,都需要挨家挨户地拜访。
我们驱车来到大姑家,刚进门,就被一桌丰盛的菜肴迎了上来。大姑热情地招待我们,非要我们多吃些。席间少不了各种寒暄和攀比,谁家的孩子工作好、谁家的儿媳妇孝顺、谁买了新车新房,话题一个接一个地展开。
我和妻子礼貌地应付着,但心里却有些不自在。亲戚们的目光总是带着几分打量和审视,仿佛我们一家从省城回来,就该比别人更有面子、更体面。我知道他们并没有恶意,只是过年时的攀比之风让人有些喘不过气。
回家的路上,妻子低声抱怨道:「每年走亲戚真是累,话题总离不开这些世俗的东西。难道春节就只能比来比去吗?」
我叹了口气:「这就是乡下的习俗,大家都习惯了这么过年。」
#### 提前返程
年初二的晚上,母亲看出了我们的疲惫,拉着我的手说:「要不,你们初三就回省城吧,别在这里累着了。过年回家一趟不容易,但我也不想让你们觉得辛苦。」
我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决定初三上午就提前返程。虽然每次回家都希望能多陪陪父母,但现实总是让人身不由己。年味儿的淡去、走亲戚的疲惫、攀比的氛围,都让这段短暂的回乡之旅变得不再那么轻松愉快。
临走时,母亲依依不舍地送我们到村口,眼里满是不舍:「下次早点回来,别总忙工作。」
我点点头,心里有些酸涩:「妈,您和爸也保重身体,等过段时间我再回来。」
车子驶离村庄,我透过后视镜看到母亲佝偻的身影越来越小,心里却始终无法放下那种愧疚感。是的,我在省城有自己的家庭、工作和生活,但每次回村过年,陪伴父母的时间却是如此短暂。
回到省城的那天晚上,我和妻子坐在沙发上,聊起了这次回乡的经历。妻子感慨道:「每次回去都觉得疲惫不堪,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我看着窗外灯火通明的城市,心里也是百感交集。「确实,现在的春节,年味越来越淡了。」我叹了口气,「但无论如何,回家过年已经成了我们每年一次的责任和牵挂。其实父母也未必需要我们带回去多少东西,他们真正想要的只是我们回去,陪在他们身边。」
妻子点点头:「是啊,过年回家变成了一种形式感,我们回去,他们就觉得安心了。」
我沉默了片刻,内心里却清楚明白,父母的生活一成不变,甚至日复一日。而对于他们而言,每一年春节我们带回去的,不仅仅是团圆的饭菜,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看着我们一家三口团圆,父母才能感受到踏实和满足。
儿子林宇从房间里走出来,坐到我旁边,懒洋洋地说道:「爸,妈,这次回村,我总觉得有点无聊。跟我同龄的人都不在村里了,连过年也没有什么乐趣。」
我拍拍他的肩膀,笑道:「你还年轻,没关系的。等你长大了,可能就会理解回家过年的意义了。过年,最重要的其实不是那些花费和走亲戚,而是团圆,是陪伴。」
林宇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又说道:「那以后我也会每年回家陪你们。」
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一阵温暖。我知道,尽管时代在变化,年味也在淡去,但亲情永远是春节的核心。我们这一代人,或许会因为工作、生活而疲惫,但这种回乡过年的传统依然会传递下去。
这一年过年提前返程,给了我很多时间去反思未来。父母逐渐年迈,我们能陪伴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随着岁月流逝,或许有一天,他们再也无法像现在这样站在村口,挥手送我们远去。
每次回家,我都感到村庄在变,变化的不只是房屋和道路,还有人情世故的转变。乡村生活不再像过去那样质朴和简单,更多的是现实和生计的压力。就连春节这个本该充满欢乐和团聚的节日,也逐渐被繁琐的应酬和攀比取代。
然而,这一切并不会让我失去回家的动力。无论过年如何变化,无论年味儿如何淡去,回乡过年依然是我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重要纽带。春节,不只是为了庆祝节日,而是为了维系亲情,为了让那些与我们血脉相连的亲人,感受到团聚的温暖。
我和妻子商量,以后每年过年可能不再是带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回村,而是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去陪伴父母。在父母还健在的这些年里,多陪他们聊聊天,看看他们的生活有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尽可能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春节的本质并不是繁华的宴席,也不是攀比的礼物,而是亲人团聚,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心与心的交流。虽然村里的年味变淡了,虽然走亲访友成了应酬,但只要亲情在,年味就永远在。
回想过去的春节,我发现年味从未消失,它一直藏在我们内心深处。它是母亲煮的一碗饺子,是父亲守夜时的背影,是孩子们期待压岁钱时的笑脸。只要这些温暖的瞬间还在,春节的意义就永远不会褪色。
虽然如今的春节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热闹,但我相信,年味并没有真正离开我们。只要我们还愿意陪伴家人,愿意用心去体会春节的团圆与温情,这种味道就会一直留在心中。
这一年的春节,虽然没有了儿时的那份纯粹与欢乐,但让我重新找回了过年真正的意义。春节是一个充满温情的节日,它承载了我们对亲情的守护与对家庭的责任。尽管年味在外界的种种变化中变得复杂和淡漠,但只要心中还有那份对家的牵挂,年味就永远不会远去。
我和妻子决定,以后不管多忙,都要回家陪父母过年。哪怕走亲访友让我们感到疲惫,哪怕村里的习俗变得繁琐,但只要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吃上一顿团圆饭,听父母讲讲过去的故事,那就足够了。
年味,始终在我们心中,它永远是亲情的味道。
(声明:为方便大家阅读,全篇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情节虚构处理,切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