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读书笔记:【稀缺】,你越缺什么,你就越想要什么。

2024-07-23文化

「稀缺」,一个看似简单,却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话题。

【稀缺】这本书是由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和埃尔德·沙菲尔(Eldar Shafir)合著的,两位作者通过研究和调查,揭示了稀缺心态的复杂成因,并探讨了如何以「余闲」来牵制稀缺。

书中指出,长期处于资源(如金钱和时间)稀缺状态的人,会形成一种「管窥」之见,只关注眼前的问题,这虽然可能带来短期的专注红利,但长远来看会增加带宽负担,导致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的下降,使人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究竟是什么?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你觉得心烦意乱是觉得自己的时间太少,而要去做的事情有太多,你感觉手头拮据又永远都还不完的账单。你感觉老大不小了,想赶快找一个另一半结婚。

其实,稀缺不仅仅是客观资源的不足,更是一种主观感受,一种「拥有少于需要」的焦虑和压力。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思维,影响着我们的决策,甚至让我们陷入越挣扎越无力、越稀缺越糟糕的恶性循环。

一、当「稀缺」俘获了你的大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想象一下,你正站在超市的货架前,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你眼花缭乱。你拿起一盒包装精美的曲奇饼干,犹豫着要不要放进购物车。这时,你脑海中浮现出最近日渐紧绷的裤腰带,想起月初给自己定下的省钱目标。最终,你还是不舍地放下了那盒诱人的饼干。

这,就是稀缺在影响着你的选择。

心理学家将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台高效运转的电脑,而「带宽」则是指这台电脑的运行内存。当我们面临稀缺时,比如时间紧迫、资金紧张、精力不足,我们大脑的「带宽」就会被大量占用,就像手机内存不足时,运行速度会变慢,我们思考、决策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书中提到了明尼苏达大学的那项经典实验。研究人员招募了一批身体健康的志愿者,严格控制他们的食物摄入量,使他们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结果发现,这些志愿者不仅身体变得虚弱,他们的思想也发生了令人惊讶的变化:他们开始痴迷于与食物有关的一切,比如研究菜谱、对比食物价格、甚至幻想着开餐厅…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稀缺会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住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难以思考与「稀缺」无关的事情。正如饥饿的人满脑子都是食物,缺钱的人会对打折信息格外敏感,而缺少陪伴的人则会渴望从社交软件中获取一丝慰藉。

稀缺,就像一个贪婪的怪兽,它会吞噬掉我们宝贵的「带宽」,让我们变得目光短浅、决策失误,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

二、专注的「红利」与「管窥」的陷阱

你或许会说,稀缺也有好的一面啊!它会让我们更加专注、更加珍惜拥有的一切。

没错,稀缺确实可以带来「专注红利」。

当我们面临时间压力时,我们会更加专注于手头的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为什么设定截止日期、制造适度的「Deadline」,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

还记得学生时代,总要等到考试前才开始「抱佛脚」吗?那时的我们,虽然压力山大,但学习效率却出奇的高。 这正是因为,时间上的「稀缺」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学习本身,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专注的另一面,则是「管窥」的陷阱。

想象一下,当你专注地走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你的视野会被两旁的树木遮挡,只能看到前方一小段路程。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隧道视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当我们过度专注于某一件事物时,就很容易忽略其他事物,甚至忽略那些原本显而易见的信息。 就像实验中,当研究人员在测试「白色物品」时,如果提前给出「雪」和「牛奶」作为例子,人们反而会想出更少的白色物品。 因为,那些显而易见的例子,反而限制了我们思维的广度。

「管窥心态」还会让我们变得目光短浅,难以做出长远规划。

一个每天忙于生计的穷人,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的技能、提升自己;一个被工作和家庭琐事填满的都市白领,也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追求内心的平静。

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被眼前的「紧急」事务占据,没有多余的「带宽」去思考未来,去构建更美好的生活。

三、「拆东墙补西墙」:借用与短视的代价

为了应对眼前的稀缺,我们常常会选择「借用」未来的资源。

缺钱的时候,我们会刷信用卡、借网贷,用未来的收入来填补今天的窟窿;时间不够用的时候,我们会压缩睡眠时间、减少休闲娱乐,用未来的健康来换取完成工作的满足感。

然而,「借用」的本质,是用未来的成本换取眼前的收益。 当我们处于稀缺状态时,我们往往会高估眼前的收益,而低估未来的成本。 就像经济学家所说的,「我们对未来的自己太不友好了」。

「短视」,是稀缺带给我们的另一个陷阱。

在截止日期的压力下,我们可能会忽略工作质量,只求尽快完成任务,结果却可能因为粗心大意而返工,浪费更多的时间;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选择购买便宜但质量差的商品,结果却可能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需要重复购买,最终花费更多。

「拆东墙补西墙」,只会让我们陷入「越稀缺越借用、越借用越稀缺」的恶性循环。

四、稀缺之贫穷的本质:

贫穷,不仅仅是物质的匮乏,更是一种深层的「稀缺」状态。

它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人们困在资源短缺的泥沼中,让他们疲于应对眼前的危机,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最终陷入「越穷越忙,越忙越穷」的恶性循环。

结合我们之前的讨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贫穷:

  1. 多重「稀缺」的叠加:

对于贫困人群来说,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金钱的「稀缺」,还有时间、精力、社交资源、认知资源等多方面的「稀缺」。

金钱的「稀缺」 让他们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比如食物、住房、医疗,这会带来持续的压力和焦虑,消耗他们宝贵的「带宽」。

时间的「稀缺」 迫使他们不得不将所有时间都用来维持生计,没有时间学习新技能、提升自己,更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享受生活。

精力的「稀缺」 让他们长期处于疲惫状态,难以集中注意力、做出理性决策,更容易冲动消费、陷入高利贷的陷阱。

社交资源的「稀缺」让他们难以获得来自家人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也难以建立起有效的人脉关系,从而失去更多机会。

认知资源的「稀缺」让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和信息,难以做出明智的选择,更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陷入短视的决策陷阱。

  1. 「稀缺心态」的束缚:

长期处于「稀缺」状态,会让人们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稀缺心态」。

「隧道视野」: 他们会过度关注眼前的「紧急」需求,而忽略长远的目标和发展,就像戴上了一副「马眼罩」,只能看到眼前的一小片天地。

「借用」思维: 为了解决眼前的危机,他们可能会选择「借用」未来的资源,比如借高利贷、透支健康,但这只会让他们未来的处境更加艰难。

习得性无助: 长期面对难以克服的困境,他们可能会逐渐放弃努力,认为自己无力改变命运,从而陷入更深的绝望和无力感。

五、如何逃离「稀缺陷阱」?

稀缺就像一个无形的漩涡,一旦我们陷入其中,就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那么,我们该如何逃离「稀缺陷阱」,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呢?

1. 留有「余闲」:为生活预留缓冲地带

还记得文章开头提到的收拾行李箱吗? 我们会特意留一些空间,以备不时之需。 同样,在管理时间、金钱、精力时,我们也要学会给自己留有「余闲」,也就是预留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地带。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日程表上永远排得满满当当,一旦遇到突发状况,你就会被打乱阵脚,陷入焦头烂额的境地;但如果你的日程表上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你就可以从容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甚至可以利用这些「空闲」时间来休息、充电、学习新的知识。

2. 优化资源配置:不做「救火队员」

与其疲于奔命地「救火」,不如从源头上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困境。

例如,与其等到身体出现问题才去医院,不如平时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健康管理;与其等到项目截止日期前才开始熬夜加班,不如提前做好时间规划,提高工作效率。

3. 制定计划:让生活和工作有条不紊

制定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陷入「管窥心态」导致的短视行为。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手机备忘录、日程管理软件等工具,记录待办事项、设定截止日期、安排时间段,将生活和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4. 改变心态:跳出「稀缺心态」的怪圈

稀缺不仅是一种客观状态,更是一种主观感受。

面对同样的情况,有些人会感到焦虑不安,而有些人则能坦然应对。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看待问题的心态。

5. 构建「稀缺防御机制」:借助外力「破局」

除了自身努力,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外部工具和手段,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稀缺。

例如,我们可以设置手机提醒,按时缴纳信用卡还款,避免因为忘记还款而产生高额利息;我们可以使用预算管理软件,记录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避免冲动消费,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我们还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理财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金钱、精力和情绪。

写在最后

稀缺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 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稀缺的本质,并找到应对稀缺的有效方法,从而拥有更加从容、自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