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第七章决心,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2024-03-23文化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王阳明说:不逆不臆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儒家思想自古强调诚信的重要性。王阳明在给弟子的回信中曾谈道:不逆不臆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臆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臆者,然不知之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

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事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人尧、舜之道矣。不臆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由此可见,不事先怀疑别人的欺诈、怀疑别人的不诚信,并以致良知的功夫而不受人所欺,是待人以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而另一个方面,则是事己之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诺言,以示诚信之心。诚实守信,既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德,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她便答应孩子回来后宰猪给他吃。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便要捉猪来宰,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儿的,你怎么还真动手了呢?曾子说:答应孩子的事是不可以说着玩儿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

于是曾子坚决把猪宰了,倘若曾子因可惜那头猪而失信于孩子,那么家中的猪是保住了,可孩子纯洁的心灵上却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曾子用他的实际行动向孩子证明他是信守承诺的,也给后世之人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佳话。近代学者梁漱溟曾说,中国文化的最大特征是"人与人相与之情厚",也就是说人和人之间感情非常深厚。这种深厚的感情唯有以互信为基础方能长久。

世人常言说到做到真正的行动才是对诺言最好的证明。倘若只在口头儿上夸下海口、取下诺言,却无法以实际行动去证明,即便能够蒙蔽一时,最终也难欺骗一世。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真知就必须要行动,而真正的行动也必须要达到知的目的。所谓言必信,行必果,以实际行动对自己的诺言负责,这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这不仅仅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更关乎社会责任感。

现如今人人都希望建立一个诚信的社会,却甚少有人能够一生都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有的甚至以谎言作为信口开河、言而无信的幌子。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虽已进入高度文明的时代,无论治国安邦还是学术科研领域,都取得了比过去更为显著的成就。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却开始降低。

反观历史,古人十分看重诚信,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才是君子所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才堪称大丈夫之举。张幼和范式同在太学学习,二人脾气相投结拜为兄弟,后来两人分别返乡,张幼与范式约定第二年重阳时到范式家拜见他的父母,看看他的孩子。

当约定的日期快到的时候,范式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张幼。然而范式左等右等,直到太阳西坠,新月悬空,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一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相信他吗?"范式回答:张幼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范式一直候在门外,直至深夜时分,才见一黑影隐隐飘然而至,仔细一看,来的却是张劫的鬼魂。

原来为了养家,张幼忙于经商,不知不觉忘了二人的重阳之约,直到当日早上才回想起来。可是从张幼所在的山阳到这里足有一千里路,一天之内无论如何都走不到了。

为了守约,他想起古人曾说过:人不能一日千里,而鬼魂可以。于是挥刀自刎,让鬼魂来赴约。"请兄弟原谅我的疏忽。看在我一片诚心上,你去山阳见一见我的尸体,那我死也瞑目了。"张幼的鬼魂话音未落,便飘走了。

而范式在赶到山阳见了张幼灵柩后,自愧张幼为己而死,也挥刀自刎来回报张幼的信义!众人惊愕不已,后来就把二人葬在了一起。汉明帝听说此事,非常赞赏二人之间的真诚与心意,在他们墓前建了一座庙,称为信义祠。

为了以行动来履行一年前的承诺,张幼不惜以放弃生命为代价;范式为回报故友的一片赤诚之心,同样舍命相陪。虽然此事未必属实,范二人之间的故事能够流传至今,备受推崇,可贵之处便在于那份"生命诚可贵,诚信价更高的为人处世之道。

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用承诺来取信于他人,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用实际的行动来支撑我们的承诺。没有行动的证明,一切口头承诺都只是空谈。倘若将一时的失信于人看作无伤大雅的小错,那么,最终将造成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失信于人,不仅会侵蚀一个人的良知,更会令其失去他人的信任,生命因此变得黯淡无光。只有能够坚持言必信、行必果的守信之人,才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与器重,才有可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成就一番丰功伟绩。他的人生,将会因此而绽放出灿烂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