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起心动念,可以跂圣

2024-06-21文化

文/紫语心说

这一天,五月梅雨,像风像雾。

天色阴暗,风热气潮,梧桐树下,薄雾缭绕。 眼看着又到梅雨季节,栅栏之外的蔷薇枯了又新,这雨却淡定地隔云远望。

望着树下的雾,念着莲上的露,感到 四时的情趣,似自然循环的情理。 前脚刚踏进室内,身后果然哗啦呼啦地舞动着雨迹。

骤雨送清凉,梅雨催愁绪。 什么是情趣? 物语中记述这么一个情景。五月梅雨季节,一日难得天晴,光君悄悄去探访花散里。

他回忆往事如烟,不禁潸潸泪下。「这时,传来杜鹃鸟的声声啼鸣。源氏心想:它是否追逐我的足迹而来呢?这种情趣着实艳美。」

「荒园凄清无人访,檐前橘花引客来」,在这样的气氛里,丽景殿女御幽怨地吟道。 这就是自然与情感的交织,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有道是,慎终如始,要停止抱怨。抱怨和哀怨是两个概念。抱怨是责怪别人,哀怨是反观自己。一个人能够反思自己, 起心动念,慎始慎终,知过能改,可以跂圣。

这是修行的一个内涵。一个人如果能修正自己, 精神修养,不断向上,即使犯错,也能迁善。 这样的人,可以企及圣人的境界。

同样都涉及女德修养,【女四书】说教意味较浓,【源氏物语】则类似于日记式的告白。回顾自身,笔者读书写作的初衷,不过是修身修心。写着写着,变成了中日文学的比较。

【女四书】在可读性方面,略逊于物语日记。这是因为,平安王朝的女性文学,都是采用自白的方式,注重自我情感,反而感动他人。

感动、感应、感化、感召,其实就是在传递能量。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喜欢传统文化?因为古代社会除了有法理,还有情理。 情理就是感应的一种展现。

【女范】中有一个故事。齐侯带兵讨伐鲁国,看见女子舍弃小儿子而抱着大儿子逃避兵乱。按理说,人们都是更加疼爱小儿子。这位女士却说:「大孩子是已故兄长的儿子。我答应他抚养遗孤。现在遇到困难却把侄儿抛弃,就是不仁不义。」齐侯感慨道,「一个女子都能深明仁义,这是谨守礼义的国家,我怎么可以讨伐呢?」于是与鲁国讲和,汗颜退兵。

这个典故被称为「义姑弃子留侄,而却齐兵」。【左传】中说,礼义廉耻决定一个国家的兴亡,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笔者认为,「天人合一」就是自然对人的感召。 还有一种解释是,万物都要修道,自然与人「莫不尊道而贵德」,当情理上升到天理,天道的运行规律,传统的祭祀文化,就容易理解了。

古人把祭祀看成教育的根本。 只有先后相承,才能延续不断。如果不祭祀先祖,后代也不能获福。夫妻结合是为了继承宗庙社稷。「宗庙享之,子孙顺之」,可见传统文化的重要。

#原创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