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一本了解世界的必读书

2024-03-28文化

我试图站在孟德斯鸠、马克斯·韦伯等哲学与社会学巨擘的肩膀上解释这些趋势。一旦你理解了究竟是什么潮流在携裹我们向前,那么你将能更加自如地弄潮其中,躲开 漩涡,回避礁石,让自己不致没顶和受害。

——艾伦·麦克法兰

【给莉莉的信——关于世界之道】

商务印书馆出版

ISBN:9787100047975


莉莉是本书作者艾伦·麦克法兰教授的外孙女,对世界充满好奇,经常向他提问。于是,身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的教授,运用自己的丰富学识和经验写下这部专著,以30封信的形式,对莉莉的诘问给出了深入浅出、极富创造性的回答。


这30封信纵观人类历史,综览世界文明,笔锋的指向,从个人层面,直达哲学、宗教、政治等更宏观的畛域。 本书面世后,立即在英国引起巨大轰动, 评论界一致认为它即将或已经跻身经典宝库 ,成为英国为世界贡献的又一部杰作。 目前本书被多国翻译, 被认为是了解世界的必读书

为什么

实行官僚制度?

亲爱的莉莉:

国家、教会、城市等复杂组织在社会中发育出来以后,马上得有人组织和管理。其实任何活动总是需要一些规则和一点管理的。假如没有规则和仲裁人、裁判和教师进行管理,那么,游戏也玩不了,艺术也从事不了,知识也传播不了啦。中小学校、医院、法院、图书馆、大学、工业公司、议会,无不需要规章,也无不需要官僚制度。纯净的食品、统一的度量衡和统一的标准、公认的行为规则,都离不开监管。

所以官僚制度是文明的一个得力工具。今天的各类组织大都需要一名会计、一名律师、一名秘书和一名行政长官。没有官僚制度,我们的生活将搞得一团糟。

官僚制度作为一种治政的形式,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同它的对手们比较起来尤其优点显著。官僚们的宗旨,是将整齐划一的规则运用于整齐划一的情况,而且以一种公认的代码来操作。他们力求摈弃偏袒、腐败、权力的情感拖累、包庇、裙带关系,力求贯彻不带个人色彩的规章。这一切都是非常值得赞扬的。但是在这封信里,我将集中讨论官僚制度的负面,因为它较少被人注意。

人们怎样保持秩序?

传统型权威当道的时候,社会由这样的统治者凝聚:我们服从他们的管辖,皆因他们代表历史,是祖传的习惯智慧的化身。人们不加怀疑地服从赋有权威的职权机关,而且他们的盲从代代相传。国王、首领和教士所拥有的权威都属此类。

有时候,单一的个人凭借他的远见卓识和巨大影响,引起一度开辟鸿蒙的大混乱,传统型权威便遭到了挑战,甚至被彻底推翻。为什么「个人魅力型」(字面上有天赋神授的意思)权威的时代会降临?这可说来话长啰。

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个人魅力型领袖所开创的时代倾向 于昙花一现,因为奠基人不会万寿无疆。不过,他本人或他的追随者也许设立了一些制度,它们可以依靠他生前提出的纲领性规则和先例而与世长存。这就引发了第三种权威类型:「官僚制度」(字面意思为:寓于一个储备纸张文件之处的权力),也就是设立一套不偏不倚的规则和标准,再由受过训练的官员来操作。

人类的全部历史,可以解读为上述三种权威之间的张力。事实上,三种权威往往同时共存,而非彼此更迭。先知依存于官僚机构,文官依存于政客的个人魅力。

机关为什么日渐臃肿?

官僚制度因为优点多多而迷人。首先,它提高了办事效率,从而可以改善医疗保健、交通管理、经济状况,等等,总之给生活添加了润滑剂。其次,官僚们能够抵制亲友的派性影响,能够不因恐吓和贿赂而腐败。而且,官僚制度是一道固若金汤的壁垒,可以防范革命、颠覆和狂热主义。此外,它可以保护稀有资源,更公平地分配财富,阻止恃强凌弱行为。诗人亚历山大·蒲柏说得不错:「政府的形式么,让傻瓜去论争吧/自理得最好的,便是最好的政府。」

因此,利用管理行为而施行统治,借助官僚机构充当治政的臂膀,往往成为一种日益强烈的愿望。国家凝聚人民,主要依靠行政管理的中央化。所以国家在谋求扩大权力的同时,也会相应扩展它的主要权力工具,即官僚机构。可见存在一股强大的压力,使官僚的数量增加,使他们的控制力增强。

现代国家还有一股比较新近的潮流,是渴望在规章享用和规章执行方面促成平等。它的开场白不外乎一场反对不平等、特权和偏袒的运动,其中包含着拉平现状、重新分配的欲望。

为了实现平等,必须把一切事物削平,放在一个同等的高度。奉行某种主义的社会试图废除阶级,其成果却是权力无边的官员阶级,以及噩梦般的规章制度,它们矛盾百出,也无人肯信。

历史上的官僚机构多用来维护不平等,从民众身上榨取财富,并分配给特权人物。但是18 世纪末发生美国和法国大革命以后,藉官僚制度之力推行平等的愿望,就转化为推行个人主义加平等的愿望了。据称,个人拥有天赋权利,如果权利遭到践踏,必须采取行动去捍卫。

真是直捣要害啊。因为关键正是,界定和捍卫个人权利,比界定和捍卫更宽泛的共同体权利或社会权利要容易得多。一位官僚或一位律师应付单独的个人,也比应付共同体要容易得多(而且有利可图得多)。

机关是一种病吗?

官僚机构膨胀的一个原因,在于增权加薪的欲望。机关里的每一道程序都可变成一份工作,这对于官员们来说,等于创造了一个「生态龛」和栖息地,让他们捧着制度吃饭。假如一个官僚很少有或者根本没有下属,以此扩大他的权力和重要性,那么他的权力、薪水和威望就少得可怜了。所以每个官僚都拼命增加僚属的数量,只要还有资源可消耗,「官员」的数目只管急剧膨胀下去。

一粒胚细胞(行政长官)搬迁到一个新机构(医院、中小学校、大学、法院)以后,立刻恣意繁殖——把任务划分、划分、再划分,不断创造只有新官员才能满足的新需要。它还发明或采用了一套专用语(「目标」、「基准」、「使命书」等等),用来层层加码。这样,职业行政官员的先天不足就得到了补偿,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具体工作领域,压根儿是既不能也不懂啊。

他们没有受过讲课、做外科手术、教育儿童的专门训练。具体内容他们可能一窍不通,不过他们深谙如何在本地政治中游刃有余,又如何对外部的官僚机构应付裕如。他们受过的训练是帮忙弄钱、让风险最小化、实现规章制度的一致性和普遍性、尽量避免个人妄为和主观决策之类的「腐败」。

官僚机构的规模和势力日益壮大的事例俯拾皆是。比如英国的许多大学、医院和警署吧,由于它们必须应付无尽的咨询, 还得不断引进新规章,所以它们的中央管理层简直不堪重荷。然后,行政官员们着手改善局面了,他们一边设立新岗位,一边将负担层层下压。层次越低,负荷越重;新的行政职位设立了,即刻又超载了,只好再把新的任务转交更下一级。

官僚机构的大分析家C.诺思科特·帕金森举出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究竟在发生什么事情。1914年,英国海军的现役大型军舰共计 62 艘,管理人员为英国海军部的 2000 名官员。1928 年,大型军舰共计 20 艘,管理人员为 3569 名海军部官员。军舰数量减少了 67%,官僚的数量增加了 78%,结果就像他指出的那样,出现了「一支巨大的陆上海军」。

以为行政官员的蔓生可以减小工作负荷,甚至导致更有效的管理(测量标准为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产出比),正像以为计算机终将减少人类的工作,或创造无纸办公一样天真。

官僚制度是什么?

官僚制度是一种效能和效果极强的制度,因为它建立在理性的时空秩序上。它的基本构思,是一只配有若干抽屉的办公桌或写字台。每样东西必须适得其所,绝不能听任许多东西杂乱无章、归属不明。

在最理想的状态下,每样东西应当放在办公桌的一个平等层面上。同样的问题,同样的解法;水平的游戏场,统一的价目表。不允许自行其是,不允许私人情况玷污决策。一切事物都 应有可比性。 性质 不同的事物没法比较,比如说,苹果和橘子不是一码事,那就必须把它们变成相同的东西,例如变成重量和体积。

此外还需要制定一种建档原则,让已经收集的信息可以重复使用。常见的办法是创造一个分级存储系统,首先标注大而化之的条例,然后动手劈分,一层又一层,直到每一个想象得出的案例都有了鸽巢般的专用文件夹为止。

官僚制度不赞成任何违规行为,喜欢给违规行为贴上「腐败」的标签。为了替每一种情况未雨绸缪,为了防范团体中的个人恣意妄为,规则便成倍地增加,官僚制度也因规则的增殖而茁壮。

官僚制度的又一种倾向是权力的中央化。只要可能,官僚系统内的决策权就应上移,以免发生过多的代理权力,因为代理权力容易造成不统一,导致「无原则的例外」。若有证据表明同一机关的不同部门做法不一样,便等同于腐败。在官僚机构中。不仅抽屉分级排列,以保证规章的严格性,而且官员职能的安排也等级分明。这意味着,下一级任何举足轻重的决定必须得到上一级批准。

为什么要量化一切?

常有人指出,动辄评估是官僚机构的一个顽固特点。官僚机构总想把事物列成清单,以图把本无可比性的五花八门的质 量,一概变成可衡量的数量。各行各业都有明显表现。比如中小学校,考试的名目越来越多,还吆喝说是对孩子、家长和学校大有裨益。官僚制度使评估手段变得唾手可得,为的是测量达标的进度,以及对本质上不可比较的事物进行某种比较。医院也罢,大学也罢,哪儿都在评估。

评估欲有一个分支发展得格外有趣,也格外迅速,那就是防患未然的欲望。如今「风险评估」成了一门火爆的生意,无数的机构和个人终日都在设法量化风险,确定风险,从而在理论上减小风险。生活当然充满风险,你偏去咨询他们,他们岂能不危言耸听。

现代官僚机构还有一个拿手戏,是利用路径或踪迹的隐喻搞什么「审计跟踪」。古谚云: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看得见它实现,这话适用于当前的一切行政管理。教得好、考得好是不够的,还须把每个阶段形诸纸张,遇到质询和「审计」时,白纸黑字上「数据轨迹」清清楚楚,既不含糊,又很正确。每件事情必须有账可查、生活必须变成一页复式簿记、凡事必须开具书面收据——这类理财原理现在是运用得空前广泛了。

我们如今有了教学审计、科研审计、医院审计、律师审计等形形色色的审计。过去有一句军中谚语,说是「如果它动,向它敬礼;如果它不动,把它刷白」。今日旗鼓相当的说法应该是:如果它压根儿不可逆料,给它来个风险评估;如果它走向一个结果,给它来个审计跟踪。」

官僚制度是一种危险吗?

适当的官僚制度、可问责性和组织性,于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必不可少的。官僚制度的诸般好处,就无需我们的溢美之词啰。但是,它管理过甚的潜在代价却十分可观。既然规则成倍增加,做事难于登天,人们为了生存只好作弊或违规。事实上,各种规则又经常互相矛盾,你不拘做什么,反正要违反一条规则,结果,问题就变成你想违反哪一条规则了。

我还记得,一位建筑督察来检查我们住房的时候我是多么吃惊。我们修建了一道没有栏杆的新楼梯,他说不安全,非有栏杆不可。我们装上了栏杆,他又说现在太窄啦,也不安全。我们不是违反了这条法律,就一定违反了那条法律,除非把这座 17世纪的建筑拆掉一大部分。

规则与日俱增,官僚制度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导致的结果并非开放和透明(那是它的初衷),却是这样一种局面:唯有受过高度训练的专家(职业官僚)才懂得官僚制度的运行之道。腐败自然有了更宽广的滋生空间。

还有一个代价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丧失。人类喜欢生活中自由与责任并存。他们喜欢得到一点儿最基本的指导,然后受到鼓励放手干去,使用自己的解决方法,体现自己的天才和创造性。随着官僚制度愈演愈烈,人们空前地束手束脚,不得不「照本」行事,结果,职业变得了无生气,独创的解决方案招致物议。

官僚制度蕴含的等级制本质,导致了重复劳动,销蚀了信任,磨灭了个人的创造性,催生了一种「监视社会」。日本的办公机关代表了官僚制度的典型结局:无穷无尽的图章,对「出头鸟」的恐惧和压制。

官僚化过度的一个意外后果,是玩世不恭的态度风靡于世。英格兰历史上只有寥寥数则规章,但是人们遵守它们,也尊重它们。如果规章丛生,人们只会把规章视为专同个人作对的障碍、麻烦、压力,视为必须钻空子绕行和突破的壁垒。耍滑头、弄虚作假、越轨出格、钻研潜规则,这类现象与官僚制度共存共生,在一切过分中央集权化的官僚制度下屡见不鲜。它们孵化了玩世不恭的态度,因为不大成功的人士,即偶犯小规的人,总认为成功人士爬得那么高,肯定是靠欺骗、贿赂、腐败和违规。

官僚制度活跃过头的另一个有害效应,是致使人才改行。几乎在所有的机关里,一个人的工资和地位越高,他做的实际工作就越少,相反行政工作却越多。一位中小学校长或许于公共关系上长袖善舞,他便不再教书。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当上了医院的院长,便在文牍工作中了却余生。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终竟变成了一所大学的行政领导。他们谁也没有继续做自己爱好或擅长的事,倒是耗费了全部时间,去当筹资人、人事官、委员会主席。普遍的趋势是,如果你能把任何一件事做得出色,那么,请你别再做了,去当官吧。

官僚们以防止「腐败」为目标。「腐败」可界定为,利用人际 交往和关系网,在公务中掺杂温情、情爱和感情。然而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只要规章丛生,披荆斩棘的唯一办法就是利用一张关系网,尼泊尔人把它叫做「 afno manche 」,字面意思是「自己人」,含义是认识某人和动用保护关系。

还有一个后果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不过很少有谁对此承担责任,尽管可问责性应当是官僚制度的根本。如果某个机构需要认证一项举措,它会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去编撰审计跟踪表、冗长的议程表、备忘录、文件,巨细无遗,面面俱到。就算一项举措或许结果很坏,它造成的损失与这番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比较起来,恐怕也简直不成比例。但是不这么干呢,又被认为不负责任。万一出了问题,律师必定要来挑错儿,所以官僚机构不得不拿一大堆辩护状,预先把浑身上下装备起来再说。

我们能避免在文海中没顶吗?

1200 至 1800年人们综览全欧洲的官僚制度时,曾指出一条避免了官僚化大趋势的蹊径,那就是在英格兰发现的蹊径。由于中产阶级的成长、战争威胁的缺位、习惯法的特殊本质、财富的增生扩散、居间团体的日益强大,英格兰的官僚制度呈现出奇怪的矛盾状态。

英格兰在两种力量之间保持了奇异的张力,一边是有史以来最为中央化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司法体系(一切土地最终归君王所有,一切正义来源于君王),一边是最为分散化的行政管 理体系,故而立法和执法实际上是分立的。地方的治政,从郡县一级直到堂区一级,是极其有力,也极其独立的。而首都的中央官僚机构,以及常备军和警察,其规模较之欧洲其他中等大小国家的情况,是很小的。

这种非同寻常的传统,曾被许多观察家视为英国伟力的一个所在,但是今天简直荡然无存了。1980年代以来,所谓的「管理革命」引起了官僚主义的蔓延。而今,斩断官僚主义触角的每一次努力,似乎只是使问题更严重罢了。

那么我们能够做什么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官僚机构成倍扩张的风气原因何在,其次我们应该尽力认识它的后果。第三,假如现状无法改变,我们应该学习在日益官僚化的体制之内如何幸存。这是东欧和意大利居民已经掌握得炉火纯青的艺术。

幸存于官僚制度,一个不言而喻的手段是加入官僚机构。如果你正在找工作,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诱惑。也有很多人先加入一个专业,然后因为专业上的成功而被擢升到管理职位上。还有人不得不靠钻营而谋得一官半职,以便付得出按揭费、医疗保险费、养老费、子女教育费。

面对爱管闲事的官僚制度,你只好学会种种花头,去智胜它,去规避一些较难接受的测试和指标。这些技巧固然重要,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保持快活和积极的态度。

官僚制度最阴险的特点是,正像一切权力一样,它很容易对人发生影响,哪怕最初的怀疑论者也不能幸免。渐渐地,人们变 成了评估、审计和机械手段的信徒,开始一本正经地对待它们,并千方百计地与制度俱进。你一朝让步,将很难自拔。

保持幽默感,调侃一些最极端的官僚主义行径,不失为有益的态度。我们不妨回忆一些打趣官僚主义的笑话。有人批评英国文官政府,说它「为每一个答案提供一个难题」——大部分官僚机构含有同样的因素、也不枉此批评呢。至于委员会嘛,它经常可以成为「一个捡了分钟、丢了小时的机构」。

然而,不得已而游戏人生,对虚掷的才能与时间感慨系之是十分高昂的代价,白白付给了效率的假想斩获。在古代伊朗和中华帝国等官僚主义大国,玩世不恭的态度成了一柄双刃剑,私人的和全民的正直、私人的和公众的道义,都被它破坏无遗。

我们进退维谷。我们其实需要一个廉洁的文官政府和官僚机构,使复杂的现代社会的生活庶几可以忍受。好的官僚制度能够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防止政客谋取权力。它可以公正而高效地办好一个了不起的大学、医院、商业组织或电视公司。

以往若干世纪,英国曾拥有一个规模极小、效率极高的官僚体系。当年曾有不少人评论,欧洲大陆那种中央集权的、官僚主义过甚的局面,与这个岛国以及美国的规模较小、较为廉洁的体系,两者对比鲜明。如今这一切已危在旦夕,但是古老的传统是值得我们为之战斗的。

官僚机构趋向于身体发胖,鼻子伸长。同「管理文化」的最坏特点联姻,它可以变成一台结构复杂的时间浪费机器,向人们当头压来。它还会限制个人的自由,压抑个人的创造力。把倾斜的天平重新校正过来,实在是很难很难。


这本书非常有趣。我觉得好像是我自己的外祖父在对我娓娓而谈。

——马克 · 杜林, 剑桥大学博士生


我认为这是一部经典之作。

——大卫 · 杜根,电视制片人


这些信是一个绝妙的构思,人人都应该尝试写出自己的类似信件。

——蒂姆·詹金斯,剑桥大学



目录

第一束信:这是些什么信?
1.为什么给你写信?
2.你是谁?
第二束信:爱与友谊
3.为什么家人总难相处?
4.爱情是什么?
5.谁是我们的朋友?
6.为什么要玩游戏?
第三束信:暴力与恐惧
7.暴力是必要的吗?
8.战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打仗?
9.巫术是什么?
10.恐怖分子是谁?
第四束信:信仰与知识
11.上帝是谁?
12.我们能控制神灵世界吗?
13.我们怎样学习?
14.教育可以毁掉知识吗?
第五束信:权力与秩序
15.民主运行良好吗?
16.自由从何而来?
17.为什么实行官僚制度?
18.我们怎样伸张正义?
第六束信:自我与他人
19.为什么世上有不平等?
20.什么使我们成为个人?
21.人们为什么辛勤劳作?
22.我们的数字世界是怎样形成的?
第七束信:生与死
23.增长有哪些局限?
24.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饿死?
25.我们为什么生病?
26.为什么要生孩子?
第八束信:身体与头脑
27.什么使我们感觉愉快?
28.性是什么,它对你有益吗?
29.什么在控制我们的头脑?
30.我们为什么在这里?
译后记


1.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本书讨论了工业革命前五个世纪英格兰社会的性质,以及英格兰与欧洲其余国家的关键差异。作者依据他本人对英格兰若干教区的详细研究、其他学者的各种地方性专题研究、历史人物的日记、法学文献、外国的史料,检讨了马克思、韦伯、麦考莱及当代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基于英格兰案例而提出的社会变迁的大框架。作者陈述了一种意见:对于英格兰的历史,一直存在着一种根本误读,并由此而影响了对于英国和美国现代社会的理解,也影响了关于工业化前提的当前理论。


2.反思剑桥

本书写在剑桥大学八百周年校庆之际,是一部情感丰富、信息量惊人的剑桥论述。对于剑桥大学的历史、文化、习惯、政治、理念、教学、学院制等方方面面,本书提供了生动细致的介绍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并试图解答一系列问题:剑桥大学何以成为全世界获诺贝尔奖多(87次)的大学?它怎样哺育出无数改变了人类世界的思想泰斗和科学巨匠,如牛顿、霍金、达尔文、马尔萨斯、凯恩斯、图灵?所谓「牛桥」(剑桥和牛津)体系,与其他西方式现代大学有什么不同?以「牛桥」为代表的学院制是怎么回事?牛桥的精英教育有什么利弊?作者长期执教于剑桥大学,迄今已在剑桥大学工作和生活四十周年,堪称牛桥体系的绝妙观察家和论说家。任何对这两所孪生大学感兴趣的读者,都会开卷有益。


3.日本镜中行

【日本镜中行】是一次长达15年的研究的结果。艾伦•麦克法兰进入「镜中日本」之前,恰如漫游镜中世界的爱丽丝一样,也曾满怀西方人的预设,不料它们一一遭到了日本文化和习俗的挑战,因此他不得不放弃定见,屡次深入日本,重新估量这片奇异的国土。在这部富于洞见、惊奇连连、幽默风趣的著作中,麦克法兰解索了日本的各种谜题,包括天皇、宗教、礼仪、教育、种族、战争、艺术、家庭、民族性格,乃至饮食、性、犯罪,等等,不仅使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本,也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麦克法兰步履轻快地穿梭于古今之间,以学者的透视性目光洞察了日本的本质:一支又一支外来水系汇入一条奔腾长河,而它的底蕴永远是「变化的同一」——一个自有其完美逻辑的整体。


4.玻璃的世界

本书是讨论玻璃如何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是一部描述变化的书,特别描写了玻璃为何出现,以及人类对于玻璃的应用为何大力加速了变化。人们研究历史时,容易把历史的焦点指认成创造历史的个人英雄的作用,这往往导致对历史的歪曲,困为变化其实产生于数十人、数百人乃至数千人的综合活动。 通过玻璃的历史来诠释东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玻璃的世界拓展了人类视野,极大推动了光学、天文学、航海、血液学、细菌学传统病的研究及文艺复兴绘画艺术的发展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