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浓缩的四十年,让我陷入心灵困局

2024-05-05文化

这两天一直刷到胡先煦在【穿过月亮的旅行】电影路演时关于「年轻人不爱听建议」的言论片段,不禁在想为什么他这段话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赞同,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听建议呢?

就如余华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提到: 「文革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好比是欧洲的中世纪和欧洲的现在。一个欧洲人活四百多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应该是 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现在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 。」

而这浓缩的四十年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是更加便利的科技条件,是更加发达的信息网络,更是逐渐拉开的现实与心理的差距,更是内心的焦虑与难以破壳的茧网。

建议:不再是引路灯,反而成了负担

经济、科技、社会的极速发展,让我们能更多的接触到自身社会圈层之外的信息,有更多关于自我成长提升的书籍文章,这些繁杂的信息让我们看到更多曾经无法想象的世界;然而原有的社会差距,资源差距并没有因为经济的发展消失,反而更加明显,如同鲲壑,难以企及。看似发达的信息网络,只是在心中形成一道海市蜃楼罢了

而于此同时,极速的发展也让我们不得不加快脚步去跟上时代的变化,时间显得格外紧迫。为了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不被淘汰,即便做了明确的任务清单,工作计划,也常常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不得不放弃原有计划,常常因为外界的催促不得不放弃那些本应该要做的事情。

一段时间之后,又陷入自我反思与厌弃之中。苦苦挣扎在自我的困惑与过重的负担之下,将自己围困在自己修建的,横亘在心灵上的围墙之中。

久而久之,就不愿再听别人提及那些当为而不为,不应为而为之的事情,更别说有一个人以过来者的姿态,无法感同身受地提出的建议,这只能是在自己本身就苦苦挣扎的枷锁上再加上一把大锁而已。

现在的孩子都太「自私」了

就如【故事思维】中的〈复杂世界,故事为王〉一章提到:人们已经习惯了冷漠,就个人来讲,许多人已经不在乎是否要去做正确的事情,而是默认去做那些看起来最简单的 ,或者在他们看来是正确的事情。一旦自认为已经明确如何顾及自身利益,一般人就心满意足,鲜少跨出英勇的一步,去了解他们在「大局」中所扮演的角色。

极剧的社会焦虑和压力之下,即便内心清晰明白「当为和不应为」,当面对社会的资源倾斜,面对老板、资本的压榨,用尽全身力气,花光所有精力也只能勉强保证自己的利益时,又怎么敢要求再去想什么是正确的呢。

就好像,古时被分到贫瘠土地的农夫,每年收成连自己的吃食都不够,每餐只能吃三分饱的情况下,如何要求他为了国家强盛、为了边防战士捐粮呢。没有因为缺粮去打砸抢烧就已经是他所能做到最正确的事了。这个时候又如何站在一个道德制高点让他为「大局」着想分出三分之一的粮食呢。

与其指责年轻人的「叛逆」与「自私」,不如思考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心灵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