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中国古建筑中的知识(十四):五彩斑斓的琉璃瓦

2024-07-20文化

琉璃瓦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用优质粘土塑制成型后烧成,表面上釉,釉的颜色有黄、绿、黑、蓝、紫等色,富丽堂皇,经久耐用。

琉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起源于北魏。大约自唐代起,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提到琉璃,就不得不说山西介休,介休洪山发掘出土的唐贞元十一年(795年)「法兴寺碑」碑文载:「神峰北,地一所:东至大烟头,南自至,西至琉璃寺,北至石佛脚。」

这说明介休唐代时即有「琉璃寺」,建筑琉璃已经出现。介休琉璃盛烧于明清时期,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的琉璃就是由山西介休侯氏家族烧造而成。

此外介休市域内的后土庙、五岳庙、城隍庙等琉璃建筑群也都烧制于此时期,其中后土庙还被称为「琉璃艺术博物馆」。元代,介休的琉璃匠师已开始向外地输出,明代外迁者更甚。

琉璃瓦的使用: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制瓦技术是从陶器制作发展而来的。 据考古发掘,西周早期,发现瓦还比较少,可能只用于屋脊、天沟和屋檐。到西周晚期,瓦的数量就比较多了,有的屋顶已全部铺瓦,瓦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出现了半瓦当。

春秋时期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板瓦、筒瓦以及一部反半瓦当和全瓦当,说明了瓦已广泛用于宫殿。

战国时期 ,宫殿建筑有了在瓦上涂朱色的做法。

北魏时期 ,已经出现了琉璃瓦。

唐时 ,琉璃瓦较北魏时增多了,长安宫殿出土的琉璃瓦以绿色居多,黄色、蓝色次之。但当时出土的琉璃瓦数量较灰瓦(素白瓦)、黑瓦(青掍瓦)为少,可能还多半用于屋脊和檐口部分(即清式所谓「剪边」的做法),此时,屋顶以灰色和黑色筒板瓦为主,或配以黄绿剪边。

宋时 ,屋顶部分开始大量使用琉璃瓦,建筑外貌趋于华丽。

明代 琉璃工艺水平大大提高,早期琉璃瓦用黏土制坯,明代琉璃瓦采用白泥(高岭土、瓷土)制坯,烧成后质地细密坚硬,强度较高,不易吸水,琉璃面砖、琉璃瓦的应用面也更加广泛。不但坯体质量高,而且预制拼装技术、色彩质量与品种方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北宋和金代 的宫殿都是绿瓦。当时很难烧出黄瓦。宫殿建筑琉璃瓦的颜色随着技术发展有很大变化。大致来说, 唐代 最高等级建筑才用绿琉璃瓦剪边,黑瓦顶; 北宋 演变成主体建筑满铺绿瓦,次要建筑黑瓦或青灰瓦。

金代 更进一步,宫殿全用满铺绿瓦顶,被 南宋 使臣说奢靡甚于汴京; 元代 开始出现黄琉璃瓦,满铺黄瓦用于主要建筑,次要建筑用绿瓦或灰瓦; 明代 前期继承元代,主要建筑满铺黄琉璃瓦,次要建筑为满铺绿瓦或黄瓦绿琉璃剪边; 到了 明代后期和清代 ,黄琉璃瓦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宫殿建筑基本变成满铺黄琉璃,形成一片金灿灿的风格。

琉璃瓦的颜色并不是随便用的

琉璃瓦颜色不同,是因为釉彩中含有不同的金属氧化物。氧化铁釉料将烧成黄色的琉璃瓦,氧化铜釉料将烧成绿色的琉璃瓦,氧化钴釉料将烧成蓝色的琉璃瓦,等等。

紫禁城里琉璃瓦颜色的使用是有规定的, 五行中的五种元素,各代表一个方位,一种颜色。

按阴阳五行之说,黄色属土,土居中,帝王居天下之中 ,所以紫禁城绝大多数屋顶是黄色的。

东方属木,青色,主生长, 屋顶多覆绿琉璃瓦,这里是年幼的皇子皇孙学习成长的地方。

而北方属水,主黑, 所以神武门内东西大房用的是黑顶。

琉璃瓦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一般需两烧,先素烧成型,再加釉烧上色。素烧对温度控制非常严格,温度太高,则瓦面板结瓷化,气孔太少,这就加大了今后挂釉的难度,而釉的厚度不够,成品的色泽就会显得寡淡、不庄重,且起伏不平。上釉后,把上釉的素坯放在火内进行高温煅烧的过程也是关键,煅烧的温度哪怕有一点不同,出窑的琉璃瓦都会显现出不同的色彩。

另外,不同的构件在制作工艺上也不一样,琉璃瓦中的勾头,滴水瓦件以及走兽、钉帽、花窗和正吻、垂兽等构件采用手工成型或注浆成型。手工成型首先要将坯泥拍打成泥饼,继而在石膏模内压印出有花纹的坯体,等到坯体稍干后起坯贴接,最后将工作面修整打光。如此步骤一一完成,琉璃瓦构件的制作才算大功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