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浅析我国伞的发展,品伞中美学

2024-10-12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发明和使用伞最早的国家,3500年,先秦时期,伞就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祖先手中,伞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符号,也包含着中国民众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伞也被赋予了别样的文化内涵,例如皇帝专用的滑盖伞彰显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古时伞也被用作祭祀,以表示对天的崇敬……

伞的实用功能无论何时一直是民众简单而质朴的需求。伞从产生之初,经过了多个朝代的发展,最终成为了我们生活之中的寻常之物。

该文章,笔者便为大家介绍伞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伞中所蕴含的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内涵。

神之来兮风飘飘,纸钱动兮锦伞摇

伞是在「盖」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典籍上常有记载的华盖实际上是一种伞状的吉祥云。而这种吉祥云被古人看作是上苍显灵,赐福人间。

也正因为这一说法,古代的帝王出行之时一定要乘坐华盖车,「华盖」也是皇权的象征。

普罗大众所熟知的一个俗语,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为何和尚不允许打伞?因为在我国古代,统治者制定了有关于伞的制度,包括和尚在内的一众人,是不被允许打伞的。

【史记】记载:「五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

「盖」在夏商周之际就已经产生,并且在西周开始流行。

在秦朝,出现了双连环的机关伞,只要拉动伞柄的机关,就可以随心所欲的调整伞的角度来遮蔽阳光。

更为特别的是,只要拉动机动就可以旋转伞柄亦或是取下伞柄,此时的伞柄便可作为一个长矛来使用,这时的伞便是一个巨大的盾。

而这种双连环机关伞也是皇室的专属之物。

在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之中,统治者对伞的制作和使用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伞也被统治者用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尊卑之别,此时的伞除了实用性,其作用还类似于官员身着的朝服亦或是乌纱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汉朝的统治者便对华盖的仪制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

皇帝、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使用的是羽盖,皇子与皇太子所使用的是青盖,官员根据官位级别的不同,使用的盖也不尽相同。

而我国古代重农抑商的相关政策使得商人的地位较低,汉朝的商人和平民皆没有使用盖的权利。

汉朝伞的使用在贵族之中已经较为普遍了,根据相关的记载,汉朝贵族多使用 「曲柄伞」 ,而关于曲柄的设计,也和古代封建的尊卑观念有关。

皇室贵胄出行之际,都有侍从在其一旁撑伞,但是侍从的身份极为低下,不能与贵族或是统治者并肩而行,曲柄伞的设计便是让侍从走在皇室贵胄的身后,但又不影响伞的使用效果。

魏晋南北朝之际的伞,除了实用的功能以外,主要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其使用的人群也仅在皇室与贵族之中。

南北朝又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融合的时期,原来在北方的鲜卑族南下入主中原,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北方的少数民族也将他们骑射习俗带到了中原一地,他们善于骑射,但是中原地区以往的车盖会作为射箭的障碍,因此,他们会将车上的盖单独取下,这便形成了伞。

值得一说的是,汉代已经有是从持伞走在皇室贵族身后的仪制,在南北朝之际这种方式更为流行。

最初的华盖亦或伞,其制作的材料为价格相当昂贵的丝绸。

至于价格相对低廉的油纸伞的出现,首先是得益于东汉的蔡伦发明了纸,人们廉价的纸来代替昂贵的丝帛,在用纸制作的伞面上涂上油脂,这便是早期的油纸伞,真正具有防水功能的油纸伞是在南北朝时期产生的。

【玉屑】记载:「前代士夫皆乘车而有盖,至元魏之时,魏人以竹碎分,并油纸造成伞,便于步行骑马,伞自此始。」

关于南北朝的相关记载之中,也最早提出了「伞」之名。

黄纛软舆抬圣母,红罗凉伞罩贤妃

隋唐之际,伞的使用范围已经较为广泛了,并且在这时,油纸伞除了遮雨,也被人们用作遮阳。

隋唐之际对于伞的使用也有着明确的规定,皇室所用之伞为雉尾伞和紫伞;皇室宗亲及其三品以上的官员所用的伞是青伞朱里。而青伞碧里则是士人所用。

在唐朝,画家亦或是书法家也会在伞面书画,这一时期,人们对于伞的形制要求愈发趋于社会大众的审美。

唐朝的油纸伞在当时颇负盛名,不止是唐人会使用,油纸伞还流传到日本、高丽等地。

由于油纸伞在唐朝的普遍使用,唐朝伞的制作工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唐人对于伞的需求,也使得唐朝伞的销售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清异录】记载:「江南周则,少贱,以造雨伞为业……非我用卿而富贵,乃高密侯提携而起家也!」

「高密侯」 一词,是唐人对伞的使用数量之多的「戏称」,唐朝时期,江南的周则少时家品,而后放弃旧业,以制伞而富贵, 正是伞的使用人数之多让周则得以起家。

周则每日造出两把伞,出售之后便可换来米粮等日常所需之物,足以说明唐人对伞的需求量之大。

之于宋朝,伞已经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用品,除了皇室官员之外,宋朝的平民亦可用伞,出行带伞,可防雨,亦可防止日光暴晒。

甚至于,还有行路至一半,忘记携带雨伞而中途折回拿伞的例子。

在宋朝,伞的防晒功能也愈发被人们所重视,

【默记】记载 :「元丰末,王荆公在蒋山野次,跨驴出入。时正盛暑……日转西矣,茂直令张伞,而日光正漏在荆公身上,茂直语左右,令称伞就相公。」

而在宋朝的一众画作之中,随身携伞之情景亦是多见,且画中的伞之种类之多也是宋朝伞类的一个真实写照。

根据相关的记载,南宋的都城临安为当时全国制伞业的中心,而其生产的伞类亦有诸多品种。

在宋朝以丝绸制成的伞类在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尤以青绢制成的凉伞,亦或者称之为清凉伞最为盛行。

不论是宫廷的礼仪活动,亦或是民间的有关活动,皆能见到清凉伞的身影。

【梦粱录】卷一【元旦大朝会】记载:「殿两庑皆列法驾卤簿、仪仗,龙墀立青凉伞十把。」

除了清凉伞,宋朝还有大小黄罗伞、红绿小伞、方伞、大伞等诸多品种任君挑选。

由于宋朝造纸业的发达,宋朝的油纸伞亦是十分之流行。在南宋临安的各大小店铺之中,油纸伞皆有出售。

更为奇特的是,宋朝的官员还会利用油纸伞进行破案。

庐州慎县,有殴打致人死亡者,奈何种种方法都继续了尝试就是验不到任何的伤口,这时,就有人提议,用新的大红色的油纸伞在正午时分放在尸体之上,然后再王尸体上洒上水,而伤痕就可悲看见。

太常博士李处厚利用这一方法,果然验到了尸体上的伤痕,自此之后,江淮一带的官司就经常使用这种方法。

再有便是如今摊贩所使用的巨大的遮阳伞,在北宋的都城东京这种遮阳伞便已经出现,且使用的范围也较为广泛。于【清明上河图】之上,便可看到街边一众商贩在撑开着的巨大的太阳伞下做生意。

虽然宋朝的制伞和售伞工艺已经较为普遍和发达,但是明清之际的伞,较于之前,仍有发展。

明朝较为特别的便是货郎会在一个制作精美的大伞下面悬挂上各类的小商品,小玩具,以此来逗趣孩童。

至于清代,统治者则在罗娟凉伞上做了相关的规定,即庶民不能使用罗娟凉伞。

而古往今来,人们对于伞的装饰也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

中国结之意是中华民族祈求祈求得到神明的护佑,保佑民众生活的安康与祥和。再有便是流苏,而流苏的装饰多见于古代的仪仗伞,五彩的羽毛和各色丝线编织而成的流苏悬挂于仪仗伞之上。

公卿王侯的车盖之上多饰以五彩流苏,而黄帝华盖所用的流苏颜色更多的便是象征权力的黄色。

此外,古人偶尔也会将香囊亦或是玉佩悬挂于伞柄之上, 人于伞下,持伞而行走,香囊散发的香气便会随着微风轻轻的飘荡,沁人心脾。

伞之用,也多见于舞蹈这一流传甚久的艺术形式之中,伞作为增强舞蹈艺术视觉美效果的道具,不论古今都较为常见。

古时,以伞为道具的舞蹈之中,有一种迎神傩舞,此时的伞便被人们视为天的象征,人们期望伞可以起到沟通天神的作用。

除了喻天,伞在我国古代还被赋予了众多美好的寓意,例如,女儿在出嫁之时,须得装嫁妆的箱子中放上一把伞,其意为开枝散叶,多子多孙,有时,男性在迎亲之时也需携带伞,其意也是期望家族人丁兴旺之意。

【梦粱录】卷二【嫁娶】记载:「至迎亲日,男家刻定时辰,预令行郎各以执色,如花瓶、花烛……青凉伞、交椅,授事街司等人及雇借官私妓女乘马」。

中国的伞中美学亦可体现在女子含蓄之美上,另外,如朱钗手绢等,伞之于女子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绸伞、油纸伞与古代女子温婉柔和的形象相互映衬,佳人执伞,罗绮扮演的姿态之美在各种画作亦或是诗词中时常出现。

戴望舒笔下撑着油纸伞恍惚迷离、温婉清怨的意境之美便是女子和伞在一起时产生的意境的最佳写照。

总结

伞在产生之初,主要是作为显示皇家帝王地位尊贵的仪仗伞使用,它也反映了古代民众朴素的关于天神的思想观念,以及皇家借伞来展示君权神授的观念。

如,帝王所用的马车之上的伞盖之上有二十八个伞骨,其位置便对应天上的二十八颗星宿。

于民间的百姓而言,则是最为淳朴的愿望,趋吉避凶、万事顺遂。如民间有「油纸有子,万事圆满」的说法,包含美好寓意的伞也被民众用作吉祥之礼赠送他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伞的使用愈发的大众化,而伞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遮雨,伞还多了防日晒等多样的功能。

如今看似寻常的伞,其实已经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符号,伞上也蕴藏着政治观念、文化习俗和随着时代的变化产生的不一的审美,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去寻找,愈发能体会伞中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雪婷.伞发展过程概述[J].科 技 经 济 导 刊.

[2]王敏琦.现代都市下心灵自由的探索[J].教 学 研 究,2013(3).

[3]凌春辉.「伞」民俗的文化意蕴及其象征意义[J]

[4]邱琦.婚俗中的伞文化[J].安 徽 文 学,2011(3):151-152.

[5]王乐,赵乐.敦煌伞盖的材料和形制研究[J].

[6]【两宋名贤小集】卷一四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孔平仲:【清江三孔集】卷二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