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为什么要读季羡林的【牛棚杂忆】?

2024-07-13文化

PART.01

看见生活的磨难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面临着自己的问题与烦恼,并不是说别人的烦恼和困难比你大,然后你的问题就无足轻重,你就应该庆幸自己有多么幸运。只是,从厚度来说,我们的人生的确存在差异。

经历过大风大浪年代的人,其人生魄力、对生命的洞察是我们这些出生于和平年代的人很难拥有的。季羡林是一位世纪老人,出生于晚清,经历民国,逝世于21世纪的中国,这段时间可谓中国历史上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在这个基础上的人生经历——从赤贫之家的孩子到名响全国的顶级学者——也是最丰富的。

而【牛棚杂忆】这本书所记录的是季羡林人生中最黑暗、最苦难的一段经历。我们并不需要对这种经历发表意见,只是看到,就能为我们的心灵打下一层底色,这种底色会在不知不觉间发生作用。

PART.02

寻求生活支撑

假如说有的读者必须要从中归纳总结出些什么的话,那么就是支撑自己的方法。在遇到生活困难时如何度过,这个答案并不是我们大家所想象的就是硬挺、硬撑。人毕竟不是机器,很多的时候我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坚强,我们是有情绪、有情感的。有时候,你需要一点得过且过,需要一点只专注于眼前,需要一点享乐精神。

就像季羡林在文中所说「虽然我自己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并非就是完全美妙,自己还是像一只空中的飞鸟,处处有网罗,人人可以用鸟枪打,用石头砸,但是毕竟还有不打不砸的时候,我乐得先快活一阵子吧。——031」不钻牛角尖,允许自己懈怠一些,给自己松一松弦,才不会让自己走上绝路。当然,如果不想堕落下去,或者你无法对当前困难做到无视,就给自己找到一些能吸引自己的活动,它能转移你对当前困难的注意力。

季羡林先生找到的方法就是翻译诗,把梵文诗句译成白话散文,慢慢揣摩不同字词间意蕴。因为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这项活动是他自己能发现乐趣、真正投入其中的。如果是我们读者自己,也要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这种兴趣在平时好像无足轻重,但在一些时候就变成了保命关键。

PART.03

感受大师笔触

我们面对不公正、不合理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愤怒,但人不是机器,对同一种遭遇的反映可能是多样的。体现在文学上也是如此。「我站在牢头禁子面前,眼光总是落在地上,或者他的脚上,再往上就会有危险。

他们穿的鞋, 我观察得一清二楚,面孔则是模糊一团。——145」「有一天夜里,我要小便,走出门来,万籁俱寂,皓月当空。我什么人都看不到,只好对空高呼:「报告!」在黑影里果然有了人声:「去吧!」此人必然是长矛在手,但是我没有见到人影。——120」这种艺术上的留白,使得对恐惧的描写更加渗透到人心中,比单一地渲染暴力场面,用各种词汇直接描绘情绪、情感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