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古琴,学而不思则罔

2024-04-14文化
学古琴,总认为多练习技法即可,其实未必。古琴技法虽然需要勤练,但更需要多思。古琴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思比练更为重要。练得其曲,思得其神。曲者,弹奏技能也;神者,神韵也。得其曲易,得其神难。曲贵入神。学古琴追求的就是神韵。如果一味的埋头练琴,技法虽然娴熟,运指固然流畅,但未必能得其神韵。练琴神为上,练气次之,练曲再次之。琴的神韵不可轻视。而练神的重要一环是多思。想得熟,思得深,渐可入神。琴之好丑,在心与手。若忽视思,只重苦练,到最后只算得上一个弹琴的熟练操作工、一个琴匠而己,难有佳曲。神,是弹琴成功的灵魂,琴曲的生命。琴家与琴匠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琴家有思想、有个性、有风格。严格的说,真正的琴家,必定是一位艺术思想家。思维肤浅、见识短少、只懂技巧、卖弄小机关的人,只能成为琴匠。【韩诗外传】「孔子学琴于师襄子」的故事,描述了孔子对于音乐的重视,一方面是来自他对古代乐教的传承,另一方面是来自他对于乐的艺术精神的新发现。学琴善于思考,表达了弹琴的几个境界,即曲、数、意、人、类。每一层次都是递进的,孔子认识到「曲」与「数」,是技术上的问题;「意」是形成一个琴乐精神;「人」是呈现某一精神的人格主体。孔子对音乐的学习,是由技术入手,再深入于技术后面的精神,进而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体人格,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伟大思想家的艺术活动过程。对琴乐后面人格的把握,是孔子自己人格向琴乐中的沉浸、融洽。这需要人在不断的思考和修养中,提高琴艺,最终可以通过琴音达到对古圣先贤风貌的认识。琴曲被古人称为「心声」,熔铸着演奏者的人世阅历、审美观念、人格追求。演奏者借助琴曲或泣或诉、或歌或吟、或端坐或偃仰,通过移情使琴曲魅力撞击人心,使听者产生强烈的共感意识。如果弹奏一首琴曲,心如枯井,或似吹不皱的春水,作品就显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如同嚼蜡。弹奏和欣赏的愉悦也就荡然无存。换言之,如伯牙只陶醉于自己娴熟的技法,无所思无所想,便无法领会成连弹琴「曲为心声、心手合一」的深邃意境,而变得狂妄自大。即使成连带他来到蓬莱,对眼前的一切熟视无睹,一味等待方子春,不去体会大自然天籁之音,便不会将天籁之音化为人籁之音。古人曰,「神存于心」。学琴贵心领神会,故需多思。思则得神,在弹琴前要凝神静思,有所预想,「预想」是得神的关键。没有「预想」,所弹之琴,非浮即滑。「想」在弹前,心清指畅,所弹之曲,必然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