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
「自知之明」即由文中提炼而出。意思是:要实事求是地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否则,不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就会蛮干。那样就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古人非常重视「人贵有自知之明」,认为「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自己的羽翼还没有丰满,不可以高飞;礼义仪节尚未弄明白,不能够统一天下)」。秦惠王就懂得这一点:他想吞并天下,但考虑到秦国的条件尚未成熟,就没有冒进。」(史记·苏秦列传)
①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
引文的意思是:这种人你要批评他又举不出什么过错来,要指摘他又无可指摘,与世俗同流合污,平时似乎忠诚老实,做事似乎很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自己也以为很对,但是与尧舜之道格格不入,所以说他是伤害道德的坏人。」
「自以为是」即由文中节出,指自以为很正确。作为成语,形容主观,不虚心,妄自尊大。使用时多含贬义。这「自以为很正确」并不坏呀?何以作为成语就带上了贬义呢?这是因为有这么一种人,整个乡里都说他是厚道人,无论到哪里人们都把他当厚道人看待,而孟子却认为这种人是伤害道德的人。
有一个人叫万章,他不理解「为什么这种人是伤害道德的人?」就向孟子请教,上述引文就是孟子回答万章的话。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就是:这种人并无「仁义之实」却能把他的邪恶之处隐蔽起来。他们外貌忠诚谨慎,实际上是欺世盗名之人。这种欺世盗名之人「自以为很正确」,自然就不是「真正确」了,因此就带上了贬义。
②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四种弊病:不凭空猜想,不一意孤行,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论语·子罕)
引文是孔子弟子赞扬孔子的话。这几句话说明孔子处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绝不是没有原则,人云亦云,而是以实行仁道为己任,唯仁道是从。由此又可知:此语与「自以为是」不相同的。【史记·孔子世家】亦载有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