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道德经】中的圣人和君子及大丈夫

2024-05-05文化

把【道德经】中的圣人、君子、大丈夫放在一起论述,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

圣人,是【道德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论述主体,在【道德经】中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在第二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最后一次出现在【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在【道德经】中,老子通常先说「道」如何,然后说「圣人」如何,通过圣人遵道守道的思想、行为去践行自己的治国理政思想、理念,从而对统治者施加影响。

「道」和「圣人」相依而行,相辅相成。「道」和「圣人」是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可见,圣人是「道」的化身,即圣人是人格化的「道」。

所以,圣人,本义是指贤明的人,但其实是虚拟的人,是人格化的「道」,是老子为统治者树立的虚拟标杆,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执政者。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通过「圣人」为统治者明确提出了思想高度、行为规范、精神追求,劝谕、告诫统治者向「圣人」学习,遵照「道」体现的原则、精神、理念、观念、思想、情操、行为等。

君子,在【道德经】中仅出现3次,分别是第二十六章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营观,燕处则超若」(注,通行本是「是以圣人终日行」),第三十一章的「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在言语习惯上,我们常说「圣人君子」,把圣人、君子等同起来。但在老子的心目中,君子不是圣人,但圣人肯定是君子。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意指地位高的人,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后来,「君子」一词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历代儒客文人将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

在【道德经】中,「君子」是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大丈夫,在言语习惯上,我们通常把它与「男子汉」等同起来,展现威武、雄强的形象,教人挺起腰杆和脊梁,鼓舞人克服困难前行,不低头,不气馁。

大丈夫,在【道德经】中出现在第三十八章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笔者认为,【道德经】中的「大丈夫」与我们当代人的理解一致,是指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

圣人、君子、大丈夫,是老子推崇的人,是读者学习的榜样。

我们做不了圣人,我们也不一定能做君子、大丈夫,但向圣人、君子、大丈夫学习、看齐的意识、态度、精神永远不能放弃。

【百问老子】

清萍树解道

邱树荣

2024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