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满江红】中的胡虏与匈奴,南宋时期诗文作品中皆可喻指金人

2024-02-23文化

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认为【满江红】不是岳飞所作,他认为岳飞直捣的【黄龙府】在东北,而【贺兰山】是北宋与【西夏】的边境在西北,明显有张冠李戴之嫌。【满江红】这首词是直到明代才横空出世的,【贺兰山】作为边境高频率出现在明代诗文作品中。南宋与金的边界在诗词中多用【大散关】,如陆游〝大散关头又一秋〞。夏承焘先生认为【满江红】的作者,最有可能是明代儒将王越或他的幕僚。

对夏承焘先生观点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王越与边境贺兰山产生交集时,已经50岁左右了,又何来〝【三十】功名尘与土〞之说呢?退一万步讲,硬是将【满江红】中的【贺兰山缺】换成【大散关头】,这首词的平仄可就出问题了呀!请看唐代顾非熊〝贺兰山便是【戎疆】,贺兰山代指边境。由南宋张元干〝大节耻和戎〞的【戎】指金政权和魏了翁〝开禧戎首终身焚〞的【戎首】指金章宗完颜璟,可知南宋时期诗文作品中的【戎】可代指金政权。那么自唐代以来作为【戎疆】代称的贺兰山,在南宋时期的诗文作品中【闪亮登场】便显得顺理成章了。

陈与义〝靦然【贺兰】面,安视一坐泣〞,作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由诗题中的〝闻贼革面〞可知【贼】指金人,此处的【贺兰】也不是实指西夏而是代指金人。北宋时期诗文作品中的【贺兰山】,有时还代指远离中原缙绅文明的穷荒绝域。我们有理由相信【满江红】中的【贺兰山】代指宋金边境,那么〝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立意,与岳飞【题新淦萧寺壁】〝斩除顽恶还车驾(代指徽钦二帝)〞就不谋而合了。

坚称岳飞【满江红】是伪作的一部分人,认为岳飞抗金与匈奴没有任何关系,便对"胡虏肉」和"匈奴血」大作文章。唐诗中有多处借汉代唐或以汉比唐的写法,请看唐代李益〝半夜军书致,匈奴寇六城〞和岑参"大夫讨匈奴"的【匈奴】肯定不是实指,而是指与唐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明代魏骥〝我昔承恩使西夏〞的【西夏】也不是实指,而是代指与大明对峙的【瓦剌】。再看岳飞〝马蹀阏氏血,旗枭克(可)汗头(作于绍兴五年即1135年)",阏氏和可汗也不是宋对金人的【实时】称谓。

晁说之(卒于1129年)〝胡虏杀人掊玉帛〞,〝如闻胡虏渡河去〞,〝一朝胡虏应天灾〞,以上诗句(均作于1127年前后)中的【胡虏】皆指金人。南宋朱熹〝胡虏何年盛,神州遂路沉。翠华栖浙右,紫塞仅淮阴〞,【浙右】即建炎南渡后由两浙路分出的两浙西路『注:唐代【浙江西道】由江南东道分出,唐末【浙西】治所移至杭州』,杭州就是南宋都城――临安,淮阴即宋金边境淮水以南,所以朱喜诗中的【胡虏】就是指金人。

吕本中〝建炎庚戌(建炎四年即1130年)正月尾,胡虏凭陵殊未已〞,陈与义〝江南今岁无胡虏(作于1130年)〞,刘子翚(朱熹的老师)【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一】"帝城王气杂妖氛,胡虏何知屡易君」,韩淲"叹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虏」,刘过(辛派三刘之一)"威撼边城,气吞胡虏,惨淡尘沙吹北风",戴复古(陆游学生)"乾坤限南北,胡虐迭兴衰",邓林"白头苟活尊胡虏",以上诗句中的【胡虏】皆指金人。

陆游【夏夜大醉醒后有感】作于1176年4月,"欲倾天上河汉水,洗尽关中【胡虏】尘",此处无的【胡虏】无疑指金人了,所以完全没有再拿陆游诗句中的宋金边境——大散关,来否定【满江红】中的【胡虏】不可能出自南宋人之手中了。陆游【寒夜歌】作于1196年1月,"三万里之黄河入东海,五千仞之太岳磨苍旻。坐令此地没【胡虏】,两京宫阙悲荆榛",由【两京】可知"胡虏"亦指金人。韩驹〝胡虏近闻归绝漠,洛阳无复化为锋〞,【洛阳】是北宋时期的西京,亦可知胡虏指金人。再看洪适〝胡虏猖狂甚〞的【胡虏】指金人,〝俄闻佛狸死〞,用【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隐诲地喻指金国皇帝崩逝了。

有人说南宋以前文作品中的胡虏曾指匈奴,如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第一拍】"烟尘蔽野兮【胡虏】盛「,所以【满江红】中才用【胡虏肉】与【匈奴血】进行对仗。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南宋时期诗文作品中的【匈奴】亦可特指金政权。南宋朱乘〝恐带匈奴二帝(北宋徽钦二帝)书",周必大〝匈奴何敢渡江东〞和严羽〝何日匈奴灭,中原得晏然〞,以上诗句中的【匈奴】皆指金政权。度正〝直欲函其首,而往献匈奴〞,讲述的是金人向南宋小朝廷索要奸相韩侂胄的人头,可知【匈奴】指金政权。韩侂胄是北宋名相韩琦的曾孙,这首诗中〝庆历丞相孙〞的【庆历丞相】指的是韩琦。

北宋时期诗文作品中的【匈奴】多指辽/契丹,如梅尧臣〝昨日匈奴来告哀〞,由诗题中的【使契丹】可知匈奴指契丹。梅尧臣【送石昌言舍人使匈奴】,【匈奴】亦指契丹。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中,用【今之匈奴】喻指契丹。北宋石介〝匈奴恨未灭,献策言可虏。幽州恨未复,上书言可取〞,与幽云十六州有关的〝匈奴〞,当然指契丹了。【金】于1234年被蒙古政权所灭,宋末元初人郑思肖(生于1241年)【匈奴】〝匈奴残破汉封疆,江北江南尽战场。若问生灵谁是主,如今天子又康王〞,【康王】指南宋高宗赵构,郑思肖笔下的【匈奴】绝对不可能指金政权,南宋末年诗文作品中的匈奴多代指【蒙古铁骑】。

综上所述:诗文作品中的胡虏最初代指匈奴,后来【胡虏】和【匈奴】皆可指与中原正统王朝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南宋华岳〝有鼎不烹【胡虏肉】,无刀可断佞臣头〞,问鼎中原是权力的象征,和陆游"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的逻辑一样,都认为金人没有资格过问中原政权。陆游〝灭【胡】恨无人〞和〝中原何时定",表达他渴望朝庭收复中原故土。【匈奴】和【胡虏】在南宋初期的诗词作品中均可喻指【金政权】,南宋白玉蟾也写过〝为国沥尽【匈奴血】〞。【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符合南宋初期的【主流】行文趋势,所以极可能出自岳飞的笔下。

除此之外,南宋黄中辅【念奴娇】〝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和〝狂虏何劳灰灭〞,【两宫】指北宋徽钦二帝,【此恨】指靖康之耻,这几句词对应【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黄中辅【念奴娇】〝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对应【满江红】〝怒发冲冠〞。叩阍无路即报国无门,黄中辅与岳飞同为【南宋人】,【念奴娇】和【满江红】不谋而合地表达了两人对南宋朝廷的【耿耿孤忠】。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是对时局进行血与泪的控诉。岳飞笔下〝恢复山河日〞和〝恢复旧神州〞,对应【满江红】〝收拾旧山河〞。南宋韩淲〝吁嗟靖康变,北客思故里〞,既然南宋时期其他人能直呼【靖康变】,那么【满江红】中为什么不能出现【靖康耻】呢?认为【满江红】作于绍兴四年(1134年)的学者居多,这一年(1134年)张元干也写下了〝回天定两宫〞和〝大节耻和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