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世界记忆遗产又更新!中国三项文献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2024-05-10文化

5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在蒙古国传来好消息,由我国国家档案局申报的「成都老茶馆档案」「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徽州千年宗姓档案」三项档案文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世界记忆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遗产项目(世界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世界记忆项目)之一。

该项目于1992年发起,旨在唤起人们对世界范围内濒危、散失或正在遭受厄运的文献遗产的关注。它致力于保护人类共同的、被记录下来的记忆遗产,并促进世界对这种记忆遗产的获取和认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通过建立【世界记忆名录】、授予标识等方式,向人们宣传这些存于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献遗产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国际合作,使用最佳技术手段,对这些文献遗产实现有效保管和抢救,进而促进文献遗产的广泛应用。

同时,世界记忆项目还鼓励建立地区和国家名录。2008年,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建立的【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包括此次新入选的三项文献档案,我国已有17项文献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成都老茶馆档案:研究中国茶的原始文献

在新入选的三项文献档案中,两项来自四川。据了解,这也是四川首次有文献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成都老茶馆档案」现存于成都市档案馆,这些档案文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征,完整保存了中国茶馆文化的成都样本 。

「成都老茶馆档案」收录了1903年到1949年期间成都市茶馆相关的营业执照、茶馆统计表、业务文件、印刷品等,共6345件,内容涵盖老茶馆日常经营、行业管理、多元功能、文化交流等,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以成都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是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茶文化的原始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据史料记载,清末,成都街巷516条,茶馆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饮茶,是成都人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

2023年1月,这组档案文献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它是研究以成都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历史发展的珍贵史料,见证了近现代中国历史和中国城市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成都老茶馆档案」形成过程真实可靠,传承有序,其价值已超过单纯的经营史。其中记载着中国茶馆文化的成都样本,反映成都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体现了茶馆与城市的共生共融。

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活版印刷的活化石

四川另一项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印刷技艺世代相传,为藏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被誉为「中国活版印刷的活化石」。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有一座古老的德格印经院。走进印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木质经版。这些经版上刻着密密麻麻的藏文,是制作经卷的重要工具。

300年来,在古木、烟墨与酥油相杂的浓浓暗香中,德格印经院的一代代工匠,用精湛的技艺,将经文雕刻在木板上,再通过制墨造纸、印刷工艺等环节,将经文制作成册。每一本经卷都是工匠们心血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德格印经院院藏雕版」档案,自1703年开始刊刻,至今完整保存着228814块古印版,这些印版大部分使用藏文,也有早期雕刻的梵文雕版,内容不仅有佛教各派经典,还涉及天文、历算、语言、历史、医学等学科著作。

这些雕版文字图像精确、雕刻工艺精美,综合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是维系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近年来,德格县按照印经院传统的维护经版工作要求,对馆藏的古旧印版20万余块经版进行印刷、洗版、晾晒、供油维护工作,每年按计划完成15000余块经版的维护保养工作。

2006年,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德格印经院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作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的子项目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德格县政协秘书长益西翁波表示:「此次入选,将进一步激发全县干部群众对非遗保护及传承的意识,推动雕刻技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徽州千年宗姓档案:反映徽州宗姓文化形态

「徽州文书——徽州千年宗姓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也是安徽省首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为徽学研究和徽文化传承发展再添国际品牌。

徽州文书历经千年,是研究传承徽学及中国历史文化的支撑性档案资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徽州文书——徽州千年宗姓档案,则记录了家庭历史传承。

据介绍,徽州千年宗姓档案共427部、2235册,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近千年历史,是徽州(黄山)地区以宗姓文化为基础,构建官府、氏族、乡绅传统社会基层治理的原始记录,真实反映了地区的宗姓文化形态,并呈现了徽州氏姓、氏族长达千年、遍布世界各地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过程。

徽州千年宗姓档案不仅记载了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还记载了与家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本家族相关的地方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年节来历等,具有难能可贵的史料价值,从而成为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据了解,黄山市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加大徽州文书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力度,让珍贵的记忆遗产在徽学传承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链接】广东侨批档案也是「世界记忆」

2012年5月,福建侨批和广东侨批组成的「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13年6月,「侨批档案」便被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侨批」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和领取包裹的凭证,是一种信、汇合一的载体。潮汕方言中将「信」称之为「批」,令「侨批」二字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广为人知,五邑地区则把这种侨汇和书信的结合体称为「银信」。

这是华侨华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独特文化。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70年代,侨批历经150多年历史。如华侨寄回家的第一封信往往是「平安批」,意在给家人报声平安,同时会附上一点钱,代表着揾工(找工作)顺利、不忘使命;而故土亲人亦会寄出回信,叫「回批」。

「平安批」与「回批」一起,便构成一条完整的亲情链。随着出洋人数增多,待寄故土的侨批数量也在增加,这又促成了肩负着「跨境邮政」功能的侨批局的诞生。

「侨批是海内外华侨华人社会的百科全书,里面包括了社会史、经济史、华侨史、文化史、国际关系史等内容。」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原理事长王炜中说,侨批涉及的内容大到国家、小到家庭,是可贵的研究资料,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具有不可替代性、原始性、唯一性。

据统计,目前中国侨批存量最多的是广东和福建两省,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超过16万件。其中,广东侨批银信约15万件,主要分布在潮汕、五邑和梅州客家地区,潮汕侨批数量约12万件。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央视新闻、四川在线、安徽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