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晚潮|吴五六的一台大戏和五本书

2024-06-24文化

潮新闻客户端 田渭法

我与吴五六老师相识时有10年多,是因为第二次编写【诸暨市志】,我撰写的「卫生篇」由他分管,同时他又负责着教育、文化、体育、科技、新闻传媒等方面的内容。2021年由他任执行主编的【诸暨文化志】出版,我几次向他要书,故接触多了。至今吴老师已出版了5本书,而从书中我又得悉1996年在他任诸暨市文化局办公室主任时,他与局领导带领诸暨市越剧团进京演出了【西施断缆】,并由中央电视台11频道现场直播,当时轰动了首都北京。

1996年,诸暨市文化部门完成了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诸暨有史以来,剧团第一次赴京,演出越剧【西施断缆】并取得圆满成功。

越剧【西施断缆】剧照(1996 年12 月)。

越剧【西施断缆】荣获文化部「文华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是诸暨市越剧团创排的一台精品剧目。

早在1979年、1985年,诸暨市越剧团就先后两次创作排演了【西施】和【西施与范蠡】。虽然【西施】和【西施与范蠡】曾作为诸暨越剧团的保留节目多次演出,但是观众反映平平。1995年,市文化局调来了一位新局长,年富力强、胸怀大志,提出了重新创排西施题材剧目的计划,并把目标定在创戏剧精品和晋京演出上。经一年的艰苦努力,剧团终于成功创排了越剧【西施断缆】,并在浙江省第六届戏剧节上获得多项大奖。

越剧【西施断缆】剧照(1996 年12 月)。

【西施断缆】表现的是越国战败遭蹂躏,西施献吴从恨、悲、再到甘愿献身的爱国精神和思想变化。剧本由诸暨本土人士阮逊、陈伟龙编剧,进京演出前又经过省内外多位戏剧名家的指导修改。翌年伊始,文化局就把做好【西施断缆】晋京演出准备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分摊

给吴五六的任务是:组织【戏文】杂志专版文章、编写新闻通稿、组织编撰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3篇文章。接受任务后,他感到压力山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全身的神经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吴五六先进行了全面思考,把许多要办的事理出一个头绪,制订出工作计划,并开始一项一项地去完成。首先,他着手组织【戏文】杂志专版文章。在10多篇文章中,他撰写了【为把诸暨建设成为现代化文化强市而努力奋斗】【真抓实干不松懈,剧团建设上台阶】【一朵盛开在西施故里的奇葩——记诸暨市越剧团】等排在专刊前面的3篇重头文章。其次,分诸暨市概况和【西施断缆】剧目简介两个部分,完成新闻通稿的编写,同时准备多份剧照。最后,由他联系邀约中国艺术院著名剧作家撰写了一篇剧评;由他提供基础材料,联系约请【绍兴日报】编辑撰写了一篇反映【西施断缆】是如何创排成功的文章;还有一篇反映诸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文章由他自己完成。

除了宣传资料的准备外,北京演出剧场的落实,剧团演职人员住宿安排,邀请领导、专家名单的拟定,请柬的定制等,甚至连剧场台前悬挂的横幅都由吴五六负责制作。

待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 ,他和局长两人于12月14日提前10天赶赴北京。带着的4大箱资料,每箱重百余斤,一路由他搬运。下午3时多,到达北京石景山宾馆住下。这里离文化部和演出剧场较近,出行方便。宾馆无电梯,这些资料都由他背上四楼。

在北京,他们两人先去了文化部艺术司,接着,赶赴中央电视台联系演出现场直播的事宜。随后,他们两人去了位于北京西城区护国寺大街 74号的人民剧场,实地踏勘了剧场舞台设施、观众席座位和道具装卸通道等。

12月22日,他们在文化部举行了诸暨市越剧团越剧【西施断缆】晋京演出新闻发布会。吴五六的工作是接待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各位记者,提供新闻通稿和剧团演出的有关资料。发布会一结束,撰写新闻稿的任务又得由吴五六完成。当时没有现在这样先进的传输工具,他写好就立即去邮政局,把稿件传真到【诸暨日报】编辑部,争取第二天见报。

24日,吃过中饭,剧团演职员和工作人员就早早地到人民剧场。分给吴五六的工作是两项:贵宾室的领导接待服务;演出结束,在领导上台接见演员并合影时,及时把备好的花篮摆放到舞台中央……当晚,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越剧【西施断缆】演出,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

也就是这天晚上,诸暨百万人守候在电视机旁,观看了家乡越剧团在京演出的盛况。随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文艺报】等媒体相继作了报道。

26日上午,在文化部举行了越剧【西施断缆】晋京演出专家座谈会。会前,吴五六得做好与会领导和专家的接待服务工作。座谈会开始,他又要负责文字记录。后来,他把整理成文的座谈会纪要发表在浙江省戏剧协会主办的【大舞台报】上。

结束了在北京的两场演出后,剧团来到天津,在八一礼堂进行了3场演出。12月31日晚,是剧团在天津最后一场演出。那几日,天津接连下了几场大雪,天寒地冻,冰雪封道。为了给剧团准备夜点心,

吴五六和另一位同事顶着刺骨的寒风,一路上跌跌撞撞,买来天津特产十八街大麻花。晚上10点多演出结束后,还和演职员们一起拆卸舞台、装载道具……忙到凌晨。回到宾馆,多日来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吴五六一下子瘫倒在床上。

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尤其是在北京的这段时间,既要跑脚头也得动笔头,工作难度大、强度高,体力消耗和精神压力几近极限,吴五六身心俱疲,便昏昏沉沉地睡着了。等醒来时,已是中午11点了,他感到全身滚烫,四肢无力,头像裂开似地疼,鼻子塞得有点喘不过气来。他身体向来很好,多年来根本没有感冒,这次因劳累而体质下降,才使得病毒乘虚而入。同住的老张买来了中饭和感冒药,他毫无食欲,只服了点感冒药就又昏睡了。

吴五六永远不会忘记,1997年的元旦,他是在疾病的痛苦中度过的。让他深感欣慰的是,剧团赴京演出取得圆满成功,自己所付出的一切是值得的。

1997年春节刚过,从文化部传来了一个令人欣喜的消息:越剧【西施断缆】在北京演出后,社会反映良好,得到了领导、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为此,文化部推荐该剧目参加「文华奖」的评选,请做好申报材料。

局长把编撰申报材料的工作交给吴五六和叶小龙老师。接受任务后,吴五六和叶小龙商量了一下,决定两人分头合作,由吴五六负责文稿的撰写,由叶小龙完成图册的制作。当时,电脑技术远未普及,整个诸暨也无像样的广告公司。吴五六把文稿写出来后,就送到打字店打印出来。而叶小龙的图册,全凭他的手工制作。申报文本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新颖别致,十分亮眼。

是年9月、11月,越剧【西施断缆】先后荣获了两项国家级大奖。

1997年9月,越剧【西施断缆】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六届「入选作品奖。

1997年11月,诸暨市越剧团创作演出的【西施断缆】在文化部第七届文华奖评奖中获文华新剧目。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小剧团,竟然能获得如此殊荣,这在全国也绝无仅有。而吴五六老师鞍前马后地奔波,戏里戏外都不见他的名字,他就像一片默默无闻的绿叶,映衬着这朵光彩夺目的红花,不得不让我肃然起敬,在心里为他的无私奉献加冕。

2009年,吴五六从文广局退休,但他退而不休,笔耕不辍,共编写出版了5本书。

【诸暨文化志】。

【诸暨文化志】是诸暨有史以来第一部文化志书。志书中分别记述了群众文化、文学创作、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戏剧曲艺、图书电影、文物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门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时代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融资料性、知识性、思想性为一体,是一部十分可贵的地方文化专志。它相当完整地保存了诸暨宝贵的文化史料,也为今人乃至后人了解、研究诸暨文化艺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借鉴。【诸暨文化志】由吴五六担任执行主编,2021年6月正式出版,共计80余万字。

在编纂过程中,吴五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遭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他除了负责【诸暨文化志纲目】的制订和统稿外,还完成了多篇志稿的撰写。

【藏在心头的记忆】。

【藏在心头的记忆】记述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务农的日子和赴征天办学、当越剧团团长的经历等。通过这些片段式的回顾,客观地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2014年7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共计22万字。

书中所收录的文章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回忆记述性的,如【五十五岁当团长】【征天办学记】等;一类是感悟议论性的,如【平常日子平淡过】【不要自寻烦恼】【自己的主意自己拿】【其实,我真的不傻!】【认识自己】等。

吴五六自己给书作序,自己给书写跋,自力更生,不故弄玄虚,纯真朴素可爱。

作者用长长的篇幅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同时用随笔的形式写出了「人生经验」。前半本书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后半本书是「平常日子平淡过」。

【名人好见】。

【名人好见】由中国文联原主席周巍峙题写书名,著名剧作家邹忆青作序,2015 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书中记述了24位名人与诸暨文化的故事和史实。

作者在文化部门工作时,曾与这些名人有过交往和联系。这些名人大多来过诸暨,与诸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关系密切。作为一个历史的见证人,把这些与诸暨有关的人和事记录在册,这对于宣传诸暨、扩大诸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是大有益处的。

【戏剧中的西施——西施题材剧作荟萃】(上、下册)。

【戏剧中的西施——西施题材剧作荟萃】(上、下册)共收集了京剧、越剧、昆剧、话剧、歌剧、滇剧、芗剧、锡剧、婺剧、黄梅戏、河北梆子等11个剧种15个剧本,共计29万余字,2022年5月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戏剧中的西施】一书中的每一个剧本,无论古今还是剧种,均与西施有关,且都十分明确地记载着:西施出生于诸暨,西施是诸暨人。

把有影响的有关西施的戏剧作品收集起来编选成册,让我们得以一窥不同舞台场景中西施的艺术形象,无论对于西施故里诸暨来说,还是对于西施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而言,无疑都是一件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的事。可以相信,这本书也将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西施文化的一份独特而又珍贵的资料。

但要把有关西施的剧作收编成册,看似简单容易,实际上是既劳心又颇费力的一件事。为编好这本书,已退休多年的吴先生不辞辛劳、不厌其烦,动用所有可以动用的相关人脉资源,想方设法与剧作者取得联系,征得他们的同意;剧作到手录入电脑后,又极为细心地进行校勘。

为了增强本书的可读性和完整性,在编辑过程中,他有意识地选录了多个剧种的剧照,把这些剧照集中放在书的正文前,并添上说明文字。同时,还把每个剧作家的照片和简介编排在剧本的后面,以便读者对剧作家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