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翻译道德经不能简单的文字扩充

2024-06-18文化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影响深远,经久不衰。正确的翻译解读以古文形式流传下来的文本,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虽然产生于战国时期的经文经过历代的编撰注疏,生僻字、通假字大为减少,尤其是王弼本的出现使得道德经更加简洁流畅,但仍然不失为晦涩难懂的文献。作为古文,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由于那个年代文字初创常用字较少,加之以竹简为书写材料成本较高,所以惜字如金。从而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多义字,有限的文字为表达更丰富的内容,不得不对已有文字赋予更多的含义。二是单音词。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不用两个字或多个字。随着语言的进化,特别是白话文的出现,把古文中许多单音节的近义词,合成了多音节的复合词。如聪、明,合成为聪明。互、相,合成互相等等。阅读现代人翻译解读古代文献,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即不做训诂,也不深入研究原文的语言环境,而是按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词汇对原文进行简单的扩充。翻译的结果不仅不能正确的表达原意,有的甚至出现谬误。以道德经举例:

「玄之又玄」:玄妙又玄妙;

「有无相生」:有无相互生;

「难易相成」:难易互相成就;

「不言之教」:不用言语的教化;

「为而不争」:作为而不争斗;

「人法地」:人效法大地。其它三个「法」类同;

……太多了,这种简单的文字扩充式的快餐译文不胜枚举。不仅无「营养」,而且可能有「毒」。就拿第二章几个「相」字的例句来分析。古文中「互」和「相」是两个词,互表示双向关联关系,「相」是单向关联关系。【伤寒论】中「肺与大肠相表里」,说的是肺是表,大肠是里。一个「相」字确定了表里关系是不能颠倒的。「有无相生」,帛书版更明确,「有,无之相生」,说明有是从无而生。 四十 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翻译成「有无相互生」是与经文原意相悖的。「前,后之相随」,后面跟着前面叫随,前面对于后面的叫领。前后相互随岂不是笑话。后面的几个「相」同样是关系不能颠倒的,翻译成互相肯定是错的。但是有的人就是睁眼说瞎话,不懂装懂。篇幅所限不能一一辩析,大家在阅读道德经时一定要仔细甄别,切不可囫囵吞枣。尤其是现代人写的翻译道德经的书籍文章,更要多动脑子,否则会带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