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德里达:一切形而上学的失误都在于将死亡的要素排除出哲学视野

2024-06-16文化

求转发 关注 点赞!

1975-1976年,德里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开设的研讨班以 「生死」 为主题,这一主题不仅与当时法国哲学界的 活力论(Vitalism) 思想氛围相呼应,而且也深刻体现了德里达自己哲学思想的核心。

法国哲学界的活力论(Vitalism),也称为 生机论或生命力论 ,是关于生命本质的一种 唯心主义学说

活力论认为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的区别就在于生物体内有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力」。

活力论的思想渊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 生物的形式是灵魂,即「隐德莱希」 ,它赋予有机体以行为完善性和目的性。

近代活力论的主要倡导者包括比利时的J.B.赫耳蒙特、德国的G.E.施塔尔、C.F.沃尔夫、J.布卢门巴赫和法国的M.F.X.比夏等人。

他们各自提出不同的名称和概念来解释生命现象,如 「生基」、「精气」或「有感觉的灵魂」 等。

20世纪初,德国胚胎学家和哲学家H.A.E.杜里舒提出新活力论,认为生命过程是自主的,卵作为一个和谐的、等潜能的系统,隐藏着一种能调节生物发育的精神实体,即「活力」或「隐德莱希」。

活力论作为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在现代科学中已不再具有主流地位。

德里达的研讨班主题与法国生命哲学的传统相联系,这一传统强调生命的力量、变化和流动性。

德里达还分析了海德格尔与尼采的传记学和生物主义观点,海德格尔认为生命是「此在」的展开过程,而死亡则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它揭示了此在存在的有限性和历史性。

尼采则强调生命的意志力和创造力,认为生命是一种不断超越和创造的过程。

生死主题贯穿了德里达本人思想的始终,「生死」这两个词在德里达思想中 有长长的、复杂的换喻链条 ,意味着生死问题在他的哲学中有多重含义和层次。

德里达将死亡视为一个边界,但这一边界本身并无界限 ,因此构成了一个困境。

他认为,死亡在传统、宗教、语境和文化中常被视为边界或终极限制,但死亡本身却超越了所有的界限和分隔。

死亡的意义、重要性和所指在德里达看来是无法决定、确定、固定的, 它溢出、破坏并超越了所有的界限、分离和限制

在德里达的哲学中,生死与存在和缺席的概念紧密相关,他探讨了生命的存在如何总是伴随着缺席和消逝。

德里达认为, 一切形而上学本质上都是活生生的、在场的「生命哲学」,但死亡总是一开始就潜入了生命之中,并破坏了生死之间的界限

在他看来,包括胡塞尔哲学在内的一切形而上学的失误都在于将死亡的要素排除出了哲学的视野。

德里达还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了生命欲力与死亡欲力之间的关系。

他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生命中存在两种基本的驱动力: 生命欲力和死亡欲力

生命欲力推动人们追求生存、繁衍和幸福,而死亡欲力则促使人们面对死亡、接受有限性和寻求超越。

德里达认为,这两种驱动力在人的生命中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命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德里达通过对生物学、传记学与生物主义、精神分析的解构主义的视角来探讨生死问题,挑战传统的对生死的二元对立理解。

德里达的研讨班也是对哲学本身的反思,特别是关于哲学如何思考和处理生死问题。

德里达的「生死」主题研讨班是他哲学探索的一部分,体现了他对于传统哲学概念的解构和重新思考。

……

好了,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

如果你觉得对你有帮助的话,希望 长按点赞 ,多多 关注 、 评论 和 转发 噢。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