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农村生产队时代的传统手艺人:篾匠

2024-05-25文化

文:郑学良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人们有多喜爱竹子。竹子,不仅为文人雅士所喜爱,传统社会,用竹子为材料的各类竹器,更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必不可少,这就离不开专以制作竹器为生的手艺人:篾匠。

篾匠是一种古老的行当和最为常见的传统匠人,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是在竹简上书写的,估计,从成竹到竹简,肯定离不开篾匠的手艺功劳。传统时代,无论是人们劳动生产还是日常生活,都离不开各类竹器。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产队时期,竹器随处可见,在人们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劳动生产工具,如晾晒粮食的晒垫、装物资物品的箩筐、挑泥土柴草的筲箕等,至于生活用具,则更多,如米筛、簸箕、提篮、凉席、竹椅、背篓、鱼篓、鸡(鸭)笼等。可以说,在传统社会或者说是农耕时代,社会离不开篾匠这一职业。在农村生产队时期,篾匠同木匠、泥匠一样,是当时最为常见的传统手艺人,俗称农村三大匠。不说每个生产队,至少每个生产大队,都有那么几个篾匠师傅。

篾匠的工具相对比较简单和细巧,主要有篾刀、锯子、剪刀、刮刀、凿子、砂纸等。篾匠的工序可概括为一锯二剖三劈四拉五编。锯,就是锯竹,实质上就是选材,选用老或嫩的竹子,全靠篾匠经验;剖,就是剖开竹子,有句成语叫「势如破竹」,用篾刀将竹子从上到下一剖为二、二剖为四等;劈,就是用小篾刀和刮刀将篾竹劈成细竹条;拉,就是把篾条拉成宽度厚薄一致;编,就是编织成各类型的竹器。这就是篾匠制作竹器的大概工序,如果再细分,还有刮青、去节、打渣、打磨等多道工序。

织篾,是篾匠手艺的精华,看篾匠织篾,就如同观赏一幅美妙的动画。篾匠织篾,没有固定的模具,全靠记忆和定式,那些柔软的篾条篾片,在篾匠手里手中上下翻飞、左右穿梭,九曲十八湾,緾緾绕绕之间,一件件精美、实用的竹器就呈现在人们面前,你不得不感慨能工巧匠的劳动之美、创造之美。

篾匠做工,全凭一双巧手和聪慧的头脑,他不像铁匠、木匠、泥匠等匠人,要出大力、干重活,并且日晒不着雨淋不着,但是,如果仅凭此就认定篾匠很轻松,那你就大错特错了。「铁匠一身灰、泥匠一身泥、石匠两手茧」,那篾匠呢,「篾匠两手伤」。篾匠「破篾不离刀、撕篾不离口、织篾不离手」,常年与篾刀刮刀、篾片竹条、锯子砂纸等打交道,一双手不但粗糙无比,更是经常被篾片篾丝刮伤刺伤。

还有,「蹲下来孵鸡娘」,篾匠织篾一般都是半蹲着工作,双脚踩踏固定要编织的竹器,长期下蹲显然比站立移动要辛苦许多,所以篾匠并不轻松舒适,同其它传统匠人一样,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艰苦,世上并没有轻松而又体面的手艺人。

实话实说,在生产队时期,同为传统大众的手艺人,篾匠社会地位及经济实惠却远远抵不上木匠、泥匠,原因也显而易见。木匠泥匠干的是修建房子、打造家具和打灶修院的活,这些既是一个家庭的刚需,更是家庭的门面,再则,像建房的活,短则十天半月,长则一两个月,木匠泥匠都是上门做工,对这些匠人,主人家不敢怠慢,恭敬有加,除了工钱正常给付外,还热情款待,即使在那个困难年代,不但一日三餐管饱,更是烟酒管好。

与木匠泥匠们吃香喝辣相比,篾匠们则要低调得多。虽说,那年代的竹制品也是一个家庭的必不可少,可这些毕竟都是属于小件类、补充类的物品,单位价值小、工时短,例如,家中常用的簸箕、背篓等,一般不需要篾匠专门上门来编织,需要的话,就去集市购买。记忆中,只是生产队集体需要添置晒垫、箩筐等,才请篾匠来上门做几天工,很少有社员家庭请篾匠上门做活的,自然,篾匠较少能享受到「座上宾」的待遇。那时,人们很节俭,社员家庭篾制品损坏时,舍不得丢,一般去篾匠家或者遇有篾匠流动服务,也就是请篾匠补个篾,给个一二毛加工修补费而已。

待遇决定地位和热度。六七十年代,手艺人很吃香,也有很多年轻人想学,不过呢,大多愿意学木匠泥匠铁匠,较少有主动学篾匠的。那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篾匠中,很少有身强力壮的,大都是一些身体瘦弱或者身有残疾的,这要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是篾匠不如木匠泥匠吃香,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二呢,篾匠讲究的是心灵手巧,要求的是恒心耐心细心,对体力力气方面的要求不高,所以,一些身材瘦小甚至盲人、腿有残疾不便的人,刚好在篾匠这个手艺上派上了用场。曾经看过一则报道,一位不能行走的残疾篾匠,常年就爬在门槛上,靠编织竹器不但养活一家人,更是培养了两个大学生,非常令人感动。

「篾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篾匠虽说比不上木匠泥匠,但毕竟是手艺人,传统时代,一技在身、吃穿不愁。农村生产队时期,篾匠虽然不能赚大钱,但赚点小钱、养家糊口是绝对没问题的。既然上门做工赚钱的机会少,那就在家多编织,按现在的说法,是实现做工自由,自己买(砍)来竹子,不分早晚编织背篓、米筛、筲箕、柴扒、鸡笼等,逢赶集时,将上述竹器拿到墟场卖,虽然单位价值小,但积少成多、细水长流,除了按月上交给生产队集体买工分外,自己还是能剩下一点,零花钱时常有,境况比普通社员还是要好很多。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新产品的出现,对传统手艺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如同木匠铁匠石匠瓦匠等一样,现在的篾匠,日益衰落甚至面临被淘汰,农村中,只是个别人出于家族传承仍在继续篾匠编织,难以再现往昔荣光。如果说,现代生产技术淘汰了木匠铁匠石匠等行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是社会进步没有什么遗憾的话,真正可惜的是篾匠的没落和衰微。

大家知道,塑料出现以后,就基本上替代了竹制品,塑料确实方便又经济,但也存在着环保和污染的问题,而竹制品,恰恰相反,一来它的原料是竹子,山上和农村住房前后到处都是,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没有了竹子加工,满山的楠竹烂山上也无人问津,农村房前屋后的竹园也被嫌碍眼砍光了,农民们少了一份收入来源;二来竹制品除了美观实用外,用坏了后一把火就烧了,可降解无污染,绝对环保绿色低碳。前此年,专家学者提出「以竹代塑」,可现代社会,效益和效率才是王道,「以竹代塑」也只是一句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