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晚潮|左宗棠浙西赈灾

2024-07-15文化

潮新闻客户端 王石良

左宗棠,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治元年(1862)三月,奉命进军浙西,先后与太平军李世贤部激战于常山招贤、江山清湖、衢州里外黄和莲花镇,龙游湖镇、金华白龙桥等地,屡战屡胜。同治二年(1863年),又先后攻克富阳、桐庐。同治三年(1864)八月,攻克杭州,占领浙江全境。战争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左宗棠在同治二年上奏朝廷的奏章【奏浙江酷遭灾劫情形片】中有这样的描述:「浙江此次之变,人物凋耗,田土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

苦难面前,浙西人民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赈灾救饥活动,以度过难关。时任浙江巡抚、浙闽总督的左宗棠在这次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左宗棠(1812—1885,晚清军事家)。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视觉中国。

创设同善局

仙霞古道东侧的清湖石口村(今华夏村)是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僻静的小山村。1862年4月13日,村里突然开进大队人马,大本营就设在夏氏宗祠,大门前高竖一面大旗,上书一「左」字,原来是新任浙江巡抚左宗棠新建的楚军。此前3月初,太平军李世贤部亲率南路军主力,由遂昌攻入江山南乡,驻军清湖、花园岗、石门、江郎、凤林一带。左宗棠率军来到与花园岗一河之隔的石口村,与太平军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搏杀。后李世贤部因军粮不继,撤离石门、花园岗,返回衢州、龙游。

左宗棠正准备移师衢州,大本营外来了几个求见者,内有江山县学训导王钰,生员周登瀛、徐谦和、徐元和、姜桂丛,还有一个叫汪南佐的道长。他们都是为民请命而来。江山本是富庶之地,但经过两次大战(上一次是1858年石达开部攻入江山),江山南乡一片凋敝,屋舍半成焦土。米价腾贵,斗米千钱,饥民乏食,乞粜无门,哀鸿载道,残骼满途。为此,江山一批爱心人士为救民苦难走到了一起,成立「延喘局」,分派各处劝捐赈饥。然民间的力量是有限的,他们希望得到左宗棠的支持。于是相约来到楚军大营,求助于左宗棠。

眼前的这位新任浙江巡抚身材即使穿着宽大的官服,依然罩不住其略显臃肿的富态。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乱蓬蓬有些野蛮生长的小胡子。但眼光炯炯有神,透着湖南人的倔强和坚毅,给人不怒自威之感。听了王钰等的请求,左宗棠温和地问:「我能为你们做些什么?」王钰说,要让更多的人能活下去,必须把募捐的范围扩大到福建、江西等邻近地区,希望左宪行文各地官府,要求他们支持、配合善后募捐救灾工作;颁给「护照」,方便劝捐购粮。左宗棠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临行前,左宗棠提议将延喘局则改为同善局,以示上下同善、官民同赈。王钰等大声说好。37年后,汪南佐在【同善录汇编】序言中,就提到了这段往事:「是时左宪在江邑驻军剿□,诸士亲叩营中,呈请赐示办赈,设立条科,同心筹理,曾蒙锡名曰同善局。」

同年11月12日,经过多方征求意见,左宗棠下发【浙江补救条例十二条】(又名【左中丞晓谕地方绅民筹办同善局事宜告示】),要求浙江各地开展善后赈济工作,内容包括同善局当前急办事宜(收养幼孩、收养妇女、恤养孤寡残疾、收埋)、筹集经费办法(劝捐绅富、增盐茶厘税、增船户厘税、劝捐祠庙私租)、应严禁四条(禁拐掳、禁扰索、禁欺凌、禁屠宰耕牛),具体详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收养小孩,当在15岁以内的流浪儿童,「入局后,日给米半斤,盐茶钱8文,两名共絮被一条。如有确实亲属来领,令幼孩自行认明,始准给领,以防冒诈……其铺户愿领学习手艺者,取具领归学习某种手艺字据粘卷备查。其姿性颖异者,由局送入义学读书。」对孩子的关爱可见一斑。又如收埋尸体,明确「凡收埋一尸,由局给钱二百文。埋深四尺以外,浅者不给。」为激发民间劝捐热情,左宗棠将捐纳数额与荣誉相结合,「捐钱八十千(一千铜钱约合一两银子)者填给六品功牌,六十千者填给七品功牌,四十千者填给八品功牌,二十千者填给九品功牌。」而禁扰索、禁欺凌,则针对兵勇、团练等借安民之名行扰民之行,「一经官司访查得实,即通禀本部院,分别治罪。查系游勇,立予斩决」,可谓雷厉风行。「十二条」规范了江山民间赈灾工作,推动了赈灾工作的顺利进行。「自夏徂秋,活人万余,兼收葬各处遗尸体。」(徐谦和【同善局办赈缘起】)

这种「官民同赈」的慈善方式迅速在三衢大地展开,后又扩大至浙江全境,造福深受战争蹂躏的灾民。为此,郑恒年作诗【左公来】赞美左宗棠,诗曰:

左公来,左公不来民命哀。

左公来,左公一来天心回。

妖星千尾东境扫,万姓肉供虎狠饱,

任尔眈眈莫敢撄,维公一来戈其倒。

来何暮一月,呼天苦无路。

来何速万人,额手愿尸祝。

沧桑劫换红羊惊,斯人一出为苍生。

吁嗟,唐令公曾入古乐府,谁欤继者并千古。

公来贼仍东遁去,见民如虎见公鼠。

郑恒年,城区太平坊人,咸丰年间举人。善诗文,工书法。残酷的战乱使郑恒年对和平生活充满渴望,对能征善战、心怀善念的左宗棠充满崇敬之情。这首诗后来收入【同治江山县志】。

同善局在行动

王钰、周登瀛等回去后,按照左宗棠的旨意,改延喘局为同善局,完善机构,扩大队伍;仿衢州同善局,订立【同善局办赈章程】,内容包括散赈之法、注册之法等;上书金衢严道、衢州知府和江山县令沈维祺,要求及时颁给同善局办赈护照,在各村共设义仓以备荒歉等。各级官府皆及时行文表示支持。

总局设在邻近的广丰龙溪,人员有王钰、王宗昶、王以德、王时森、王佩鎏、陆棻、徐鼎、王治献、王时发;在英溪(今凤林镇英岸村)设分局,人员有徐谦和、金桂芳、郑邦森。同时,细化分工,责任到人。一是劝捐的,本地劝捐人有江日曜、王梦熊、周约,玉山劝捐人有徐维基、毛殿邦,广丰劝捐人有徐升、王廷拔、李鸿岚等18人,浦城劝捐人有姜桂丛、周礼门、詹贤嗣、徐鸿英等28人。二是外出收购粮食的,责任人有徐振福、毛必廉、陆暹、王显祥等。当时,江西河镇是重要粮食买卖集散地,同善局在此安排了吴耀熙、周祥吉、周芹生、周锡萱等四人。三是负责粮食加工的,责任人是朱德华、赵恭纯、王增贵、王绍献。四是粮食押运的,责任人是郑仁沾、詹志顺、徐上坛。五是缮写散赈各项清册的,有周之幹、陆保武、祝文元、王以均、赵恭甲、赵显庸、林文焕等6人。此外,还安排专人煮粥烧饭、清查户口、编造清册、掩埋尸体。江山赈饥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左宗棠始终关注同善局赈灾工作,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保障赈灾工作顺利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救灾不忘兴学。同治二年(1863),左宗棠下令用善款在江山兴办了两所义塾,一所是城区的「同善义塾」,一所是石门「镇安同善义塾」。同善义塾建成后,同善局动员武生王开泰和庶母何氏捐助良田153亩,以田租收入支付塾师薪水,富余部分则用于为赤贫者支付药费、购买棺材等。镇安义塾内则建有「崇文会」,会员捐资购田若干,以田租作为修缮义塾、补贴学生所需。在左宗棠的指导和帮助下,江山同善局帮助无数灾民难过饥荒,还保证了知识和文明之火生生不息。同治初年赈灾善行,让江山人民记住了左宗棠,记住了王钰、周登瀛等人的姓名。

王钰,号蓼生,江山三卿口村人。曾经在江山城区、廿八都、凤林等地设帐授徒,以岁贡任江山县训导。他学识渊博,才华过人,著有【笔帚诗钞】【陔南杂著】【试帖诗】等诗集,编写编纂了江山第一部诗词总集【须江诗谱】。王钰是这次赈灾活动发起人之一,上承下达联络各方,劝捐分善实际操办的指挥者,可谓古道热肠、劳苦功高。

龙游赈灾

1862年7月,左宗棠解太平军衢州之围后,将大军行辕设衢州府山,指挥衢龙之战外,还做了三件事。一是四处慰问遭受战火荼毒的乡民,并上奏朝廷豁免百姓钱粮。二是拜谒孔庙,赠孔氏族人大米50担,白银、黄金若干,帮助他们度过饥荒。后又个人捐银700两,用于全面修葺孔庙。三是令江山同善局派员来衢设立「衢城通信局」,与衢州同善局雷丰、程大廉父子等联系合作,开展衢、江两地善后工作。江山同善局指派祝元升、周其保前往理事。

7月16日,左宗棠率部进军龙游。经过6个多月的残酷搏杀,终于在次年农历正月十二攻陷龙游城。衢龙之战结束了,但黑(饥荒)、白(瘟疫)、灰(死亡)「三骑士」恐怖的身影依然游荡在龙游大地上。许多人侥幸逃过了刀光剑影,却惨死于饥饿和瘟疫之下。【同善录汇编】之【筹措龙邑劝捐启】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闻衢州地当浙闽要冲,龙游又为衢州孔道。困贼弥久,是以遭劫尤惨。愚等躬履其境,见室庐灰烬,田亩荒芜,死亡相藉,暴骨如莽。」历史学家徐映璞在【太平军在浙江】一文中言,龙游全县死亡人数达总人口百分之五十以上,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左宗棠又想到了同善局。「时公(左宗棠)驻军龙界,闻某(徐谦和)等认真行善,谕以照旧捐赈,苏我灾黎。」(徐谦和【同善局办赈缘起】)

1863年初春的一天,江山县学来了两个龙游人,一个叫余子春,一个叫徐蕉石。他们找到找训导王钰,说应左公指示,来江请求江山同善局速速施以援手,助力龙游解民倒悬。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自当闻义而动。王钰立即联系江山同善局人周登瀛、徐谦和、姜桂丛等安排龙游赈饥救灾相关事项。周登瀛首捐铜钱二百余缗(一千文),后又再捐良田一亩。其他人也纷纷慷慨解囊。同时,发函联系福建浦城和江西广丰、铅山、玉山等地爱心人士劝捐,购买粮食,首批大米100石,运往龙游,由龙游同善局负责人徐志洙领给在案。不久,又先后运去大米150石。

几天后,周登瀛、徐元和、黄凤台等一行13人来到龙游,和当地同善局人一道,投入紧张的救灾工作中。设立「粥厂」,让一无所有、无家可归者能挨过饥饿的威胁。雇工收埋尸体一万多具,尽人伦之道,也防止疾病的发生和蔓延。继续劝捐募资。没有经济来源,赈济工作无以为继。而当时富裕者日减,赤贫者日增,且前期多已捐过,所以劝募难度越来越大。同善局人四处奔破,锲而不舍做劝导工作。一些地方富绅也大发慈心,随缘乐助。峡口富商吴学忠就是其中之一。罗德胤教授主编的【峡口古镇】一书中收录了【吴学忠墓碑记】,其中有言:「兵灾之后,浙属桐庐、龙游一带,饥民嗷嗷。江邑诸善士倡议赈饥,翁(吴学忠)不惜指困助麦,活人无算。浙抚左文襄公汇幸奏报部奖同知衔,时论荣之。」吴学忠次子吴耀熙,清湖公泰酱园创办人,除捐款助赈外,还与同善局人周芹生、周锡萱等人一道,常年驻点江西河口古镇筹办大米,运往龙游赈饥。

但对于数万灾民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周登瀛等手捧盖有浙闽总督府大印的「劝捐启」,前往浦城、广丰、铅山、玉山等地劝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募得白银3700余两,购来一船船大米,运往龙游,救活了两万多饥民,大大缓解了灾情。左宗棠闻报,当即批示:「以隔省隔县之人,慨捐巨款,救我残黎。慕义怀仁,无分畛域,殊为欣慰。」(【筹措龙邑劝捐启】)

【同善录汇编】不可能记下所有无私奉献的同善局人。日前,我就在【凤林周氏家谱】中读到了一个叫周雍丁的龙游赈灾事迹:「周雍丁,字朝武,庠名祥吉,邑庠生。同治元年,□□窜扰衢右,龙邑被灾尤酷,尸骸横野,哀鸿满道。是时,左文襄公统师来援,创立同善局设法补救。二年(1863)间,偕同志劝捐厚赀,向江西河口运米硕往龙邑一带蹧蹋处,设局赈济饥黎,活人无数,并收埋尸骨万具。尝蒙左公移檄抚部院马(马新贻)赏给七品议叙。其木主(木制牌位),蒙地方父老送入文昌阁尚义祠配飨。」周氏后人读到这段文字,都身为先祖急公好义感到自豪。

这一年,两位江山同善局人不幸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一位是廪生黄凤台,一位是文童王宗昶,皆因积劳成疾而死。他们本不该如此早早去世。如果他们严格遵循同善局【规条】:「凡在局在外诸公,皆宜保养身体。现在暑湿交侵,寒暖不时,一有疏忽,最易染病。吾侪均当谨慎为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与病患者保持一定距离,是完全可能避免不幸的发生的。但大疫当前,有谁会瞻前顾后、步步小心?他们的眼前心中只有饥民和病人,只能挺起胸膛和脊梁,日以继夜地工作。

光耀蒋家埠

同治二年(1863)年3月,左宗棠部攻下桐庐;9月,攻克富阳;第二年3月,克复浙江全境。战线的拉长,粮草后勤之需捉襟见肘。同善局想方设法筹集到大米100石、稻谷200石,安排徐谦和、周登瀛、徐元和等送到左宗棠大营。左宗棠热情接见了他们,并向介绍「浙省此次之灾,凋敝已极」,尤其是建德、桐庐两地尤其严重,希望他们再设法劝赈,推广义举,以延劫余残喘。徐谦和等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江山,分头捐资,其中周登瀛再捐银400两,购米运往建德、桐庐交界处,设局散赈,其中建德同善局安排了邱永财、祝聚璋、杨朝组等11人,桐庐同善局安排了周登瀛、徐元和、王开泰等16人。自孟夏至仲秋,收尸一万多具,全活二万余人。

但相对于几十万人口的广大地域来说,几十个同善局人员显得太少了,虽然还得到一些当地爱心人士的帮助,但通宵达旦地工作,才能保证赈饥任务的顺利完成。超负荷的工作量,加上炎热的天气,终于摧垮了周登瀛。这年6月10日,周登瀛在桐庐蒋家埠中暑,一病不起,不幸逝世,年方23岁。消息传来,闽浙总督左宗棠默然无声,黯然泣下,悯其有为善之志,而未竟其用也,乃传令江山教谕许汝璜为之立传,「以文纪其实,俾附诸邑乘以传」,以表彰其为慈善义举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同治江山县志】收录了许汝璜撰写的【周登瀛诔文并叙】,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文末云:「我为生悲,复为生慰。古之君子,俟命不贰,身没名垂,表坊攸寄。文仲告籴,鲁人是志。李悝平粜,汉史褒记。旌善阐德,前贤弗弃。矧乃周生,仕版未登,毁家纾难,布公推诚,鞧轩嘉悼,宠异频仍。何以诔德?报以斯文。用光史乘,永垂后昆。魂兮归来,庶安幽冥。呜呼哀哉!」

周登瀛,字海仙,江山三十二都人,太学生。承乃父周翔凤尚武好善之风,乐善好施,人有所求,必有所应。周登瀛的生命很短暂,但青春之光照亮千古。

几天后,又一位江山同善局人倒在行善的路上。他叫徐元和,凤林镇株树村人,道光年间廪生。不幸,在桐庐蒋家埠行善时,身染疫病,扶病南归,寄寓衢郡邸次。6月18日,二弟徐谦和星夜兼程赶到时,已奄奄一息。第二天,握着徐谦和的手,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这年,徐元和年仅34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家有娇妻幼子,翘首望归。但为挽救千万人生命而牺牲个人生命,死而无憾!徐谦和悲痛万分,作诗【哭兄】以祭之:

悲兄一去不还乡,想像音容欲断肠。

谁信救生翻得死,何期作善转招殃。

白头亲老无穷痛,黄口儿雏哪识伤。

最是不堪回首处,庭前草木也凄凉。

诗前有序,描述了兄弟俩生离死别的情景:「先兄静轩元和,四月间偕同善局诸友,奉前制宪左文襄公谕,于建德、桐庐二县设局赈饥,积劳成疾抱病回江。竟于六月十九日卒于衢城,余十八日到时,已措手莫及矣!诗以哭之。」长歌当哭,幽思长存。

10日之内,两位同善局人以身殉职,让左宗棠心痛神伤,再令教谕许汝璜为徐元和立传载志,以传其人。许汝璜慷慨系之,挥毫一挥而就【徐元和传】,对徐元和作了高度评价:「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求之缙绅中尚难其人,况元和一诸生耳!国计民生,本非其责,即旁观袖手,亦孰从而非之?而乃急公赴义,不惜其生,贤已!」

徐元和是个义士,志行高洁,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一心从善,曾编辑【训俗遗规】一书,印发以劝善。他又是个孝子,善待继母邵氏。他还是个好兄长,父亲英年早逝后,一力承担起教育弟弟徐谦和、徐志和的责任。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对于义士君子来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徐元和用生命之光引导人们后先相继,接力前行。在徐元和的影响下,弟弟徐谦和早早参与了慈善事业。后来,与大哥一样一生设馆课徒为业,赋诗作文为乐,著有【梅窗随笔】【吟梅诗抄】等诗集,活出人生的另一种精彩。

蒋家埠,还记得吗?160年前,有两颗耀眼的大星曾在桐庐的土地上闪耀过!

但在徐谦和看来,更应该得到赞美称道的是左宗棠。徐谦和在【同善局办赈缘起】一文中说:「凡此三年中,虽民捐民办,而实遵谕奉行。」如果没有左宗棠的大力倡导,哪能有那么多人「向风慕义,奋不顾躯」?此乃自谦,也是实情。历史记着这些默默奉献的慈善爱心人士,记着左宗棠,他顺应民心,推行官民同赈,造福万千黎民。今衢州城区菱湖之「左公桥」,孔庙里左宗棠塑像,都表达了浙西人民对左宗棠的尊敬和怀念。

重见天日

光绪二十年(1894),广渡冯悟斋联系王钰、徐谦和、汪南佐等,提议将当年同善局办赈章程、捐赈册籍、捐赈者姓名以及劝捐启、各级官府文牒等,汇编成书,以发扬广大为善之道,补全一段历史的记忆,得到一致赞同。光绪二十四年(1898),【同善录汇编】纂辑成稿。王钰、徐谦和等相约前往衢州,请郡佐余乾耀编校并作序。余乾耀读罢汇编资料,深悉其价值,于是花了一年多时间增删加注,编次分卷。第二年,在冯悟斋资助下,于江山广渡村「谱屋」木刻刊印了这本书。

然岁月无情,一转眼,【同善录汇编】一书已难觅其踪影。幸好,并非所有的黄沙都会被时间的大风吹散。2005年的一天,这部失踪多年的古籍出现在江山藏书达人王保利眼前,他立即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部「虫眼遍体,纸页粘连」的古籍。2015年,作为反映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珍贵的地方文化资料,该书成功入选【浙江省民间档案文献收藏研究会会员藏品选】。2018年,经三年整理、考订,王保利自费再版了【同善录汇编】一书,保留一段历史记忆。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味道,用芬芳来讲述,用呼吸来倾听。书亦如此。一部【同善录汇编】的背后,藏着多少历史的真实、可歌可泣的故事!

善心留万代,真情永千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