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阅读经典 告别「词穷」

2024-03-16文化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

作者: 易江然子

近年来,词不达意、表达退化的现象在部分年轻群体中较为突出,不少人被「感受很深,表达却很浅」所困扰,当恰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时只能脱口而出「牛」「绝了」;抑或在观看升旗或阅兵时,满腔振奋的爱国热情只能化作一句「666」……这种「词穷」或者「文字失语」的症状,好比「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令人顿生挫败感。如果日常表达总是淹没在一些简单粗糙的网络词汇里,人们不仅会失去语言感官的敏锐性,更可能逐步减弱大脑的语言编码功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提笔忘字到词不达意,或许是人们长期浸染在网络语言环境中的结果。互联网时代追求效率和速度,碎片化的阅读和信息读取已成为当代人的习惯,随之而来的便是碎片化表达。必须承认,表达效率高且生动简短的网络新词最为迎合网络语境的需求。但是,同质化、表面化、简单化的网络语言,消解了情感的多样性和细腻度,削弱了语言所具有的力量和价值,惯于使用这样的语言,会让我们的思维逐渐娱乐化和浅薄化,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网络新词并非不可取,一些网络流行语具备着鲜活的文化基因,有时甚至可以揭示一些实在的问题,公众对于这些新词语、符号,可以持有开放包容的立场。从用「嗨」「丧」来表达新情绪,到用「内卷」「躺平」来表达新态度;从用「黑科技」「元宇宙」来形容新发展,到用「Z世代」「养系青年」来形容新群体,我们并非不能感受到 「囧」「尬」「刚」的言简义丰,或理解 「醉了」「破防」「真香」的耐人寻味。网络新词可以带来情绪价值,增添交流的乐趣,但不应该成为「词穷」后无可奈何的选项。

人们难以避免在互联网浅显且娱乐化的语境里「入乡随俗」,但却可以避免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对热梗的随声附和中逐渐趋于简单和贫瘠。阅读经典原文、熟读诗词典故,是一个既能增加词汇量又能锻炼深度思考的方式,不仅可以重塑语言审美,还会激发感受力和想象力。「行迈靡靡,中心如醉」比「醉了」更生动;「念之再三,铭之肺腑」比「重要的事说三遍」更有味;「家有千金,行止由心」比「有钱任性」更潇洒。在历史长河中淘洗的名句佳篇真正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和叩击心灵的魅力,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培养语感、积累语料,让广博精深、饱含智慧的中华传统语言文化在日常使用中,不断延续它不朽的价值内涵并获得新的活力。「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中获得了一定的积累和沉淀后,自然不会再「词穷」。

本文来自【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