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石家河文化:璀璨文明的独特魅力

2024-10-26文化

一、石家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石家河文化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它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古老文化,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石家河文化早期的时间约为 3000B.C~2300B.C.,晚期约为 2400B.C~1900B.C.。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

石家河文化的分布地域较广,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最北处可扩展至黄河南岸的郑洛地区。其年代距今约 4800~4200 年,出现了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在发展过程中,石家河文化不断吸收周边地区的先进经验,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提高。例如,长江中游的稻作农业生产在石家河文化时期继续稳定发展,在石家河遗址发现大片红烧土内夹有丰富的稻壳和茎叶,表明当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且产量较高。同时,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青铜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琢玉工艺也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等小型玉器。这些都体现了石家河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和不断发展的历程。

二、石家河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农业与家畜饲养

石家河文化时期,农业以稻作生产为主。许多遗址出土的长方形无孔石铲、打制双肩石锄、蚌镰、长方形带孔石刀等农具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的情况。这些实用的农具表明石家河先民们用石斧砍伐荆棘,用石锄开荒整地,用石镰收割谷穗,用石棒和研磨器反复碾磨谷物。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业也稳定发展。青龙泉遗址发现了猪、狗、羊和鹿的骨骸,各地普遍发现的动物骨骼以猪骨最多,尤其在墓葬中大量出土,这显示出家畜为私有财产的现象比较突出。

(二)冶铜业兴起

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青铜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石家河文化冶铜业的出现。石家河文化的冶铜技术独具特色,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冶铜操作链及相配套的工具和器物。包括用来打碎矿石、洗选矿、研磨矿料粉、鼓风、冶炼、熔铜液、锻造、铸造、加工铜器等等。大部分工具的性质与其它古文明冶铜工具颇为相似,但石家河冶铜技术最独特具代表性的工具是胎很厚的陶质炼缸。厚重而夹粗砂的炼缸陶片经常见于石家河文化冶炼遗迹,并伴出大量炭末、烧土和各种灰烬坑,里边偶尔还会发现炼渣。

(三)琢玉工艺精湛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特色鲜明,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等小型玉器。其琢玉工艺表现出较高的技术水平,例如开料技术成熟,玉器薄而均匀;片雕与圆雕并重,流行浅浮雕、阳线雕、阴线刻及镂雕等雕刻技法;凸线线条与阴线线条的运用丰富了图案表现;钻孔加工精致,孔壁平直,孔径略有变化。这些工艺特点使得石家河文化玉器在史前中国玉器加工工艺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陶塑与陶器刻划符号

石家河文化的陶塑个体均很小,有狮、象、虎、鸡、鱼、龟等人像和动物造型。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于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石家河文化的陶器刻划符号以象形符号为主,大多以简练的笔划勾勒出某一事物的外部形态。基本笔划为弧线和直线,间或用少数未戳穿的圆形小戳孔。少到二划,多到十余划,主要是用某种材料制成的锐器在大口尊、缸的坯体上刻划而成。沟槽较深,线条自然流畅,有些符号因刻划较深,坯体烧干后槽口张裂,其现存宽度往往大于刻时的宽度。高领罐等泥质灰陶小件陶器则是在陶器烧成后或是使用过程中刻划而成,笔道浅细,刻划处的颜色比器表要浅。

三、石家河文化的影响与地位

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石家河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发达的稻作农业生产技术,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借鉴。石家河文化的冶铜技术出现后,可能随着文化交流传播到其他地区,推动了中国早期冶铜业的发展。其精湛的琢玉工艺更是影响巨大,石家河玉器不仅在湖北钟祥、荆州,湖南澧县、华容等地广泛出土,还影响了三星堆文化、良渚文化等。例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与石家河玉人头像在造型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如双耳穿孔、菱形或梭形大眼、蒜头鼻或鹰钩鼻、阔嘴和短颈等特征,均为祭祀用物。三星堆铜兽面与石家河玉神面造型相似,铜铃的构图方式和纹样风格也与石家河玉器相似。石家河玉文化与良渚文化一脉相承,良渚玉器中的人面、獠牙、「介」 字形冠、鸟形饰等元素,被石家河玉文化学习发展。同时,石家河玉文化还与凌家滩、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等多有交流,如山西陶寺遗址王级大墓随葬的一件彩漆大箱中,发现的两件 「玉神面」 与 3 组玉璜,被认为是来自石家河的 「舶来品」,石家河玉器的母题纹样还出现在陕西石峁遗址的石雕之上。

石家河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处于史前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也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关键期。其承载的观念信仰,随着人群与技术的流动,在距今约 4000 年左右,促使文化上的 「早期中国」 形成。石家河遗址群首次发现于 1954 年,地处长江中游腹地,年代跨度为距今 5900 年至 3800 年,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群。石家河玉文化汲取了两大史前玉文化中心的养分,创造了史前玉作的又一巅峰,在中华文明进程的关键时期广泛传播、辐射甚广,最终汇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巨流,是中华文明五大 「突出特性」 的直观体现。石家河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对于廓清中国上古史中的迷雾,探讨多元一体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